波澜恣肆 风云舒卷

时间:2022-07-26 06:39:39

黄昏,我读杨东标的散文。案上,是他的四本散文集:《柔石二十章》《说戏与戏说》《看企鹅回家》《一线文缘》;窗外,是宁静高远的秋天。片片红叶无声地燃烧着, 是一种经霜后华美、凝重的颜色。

杨东标的散文,就像他人生的这个季节、这种颜色,是成熟的中年人的散文:大气、厚重。看似平易、亲切的文字后面,是不凡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时代变革、人世沧桑在他的笔底波澜恣肆、风云舒卷:小到对日常生活中一只普通杯子的感想,大到美国珍珠港纪念馆前复杂的思绪;古朴、悠远追溯到山乡节日的庙会、社戏;新潮敏锐触及对当今一些电视节目、文艺现象的探讨;在他的精神视野里,既有彪炳后世的名人大儒、忠孝义士,也有现实生活中平凡、朴素却张扬着生命热力的芸芸众生……

在散文集《看企鹅回家》中,杨东标开篇即提出“今天的散文更追求文化、哲理和情感的自然融合,更体现批判的力量,更需要丰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作家几十年的笔耕正是在实践着这一点。无怪乎他的散文拥有广泛的读者。《巴人墓前》字字泣血,“呼唤人情的哲人被人情阻隔,充满追求的壮士被追求扼杀。你终于回归于永恒的沉寂了。那些染血的故事,谁能卒读呢?”作家是在读巴人风雨坎坷饱经辛酸的一生,也是在反思历史不幸的一页;《潘天寿故居行吟》中,声声“先生”,对故居内一梁一椽的描写都极尽庄严肃穆,满纸渲洇的是发自肺腑的敬仰的深情和对先生遭受的冤屈的不平;《怀念枣树》,怀念的是枣香浸润的童年、亲情、天伦之乐,是那个曾在枣树下嬉戏、做作文的遇难的女儿。那种对世事无常的透身彻骨的体悟和悲凉之情,读之使人潸然泪下;一些写景之作是那样唯美。在这些作品里,杨东标体现出一种――正如作家王旭烽所说的江南式的文人气:清丽、婉约、儒雅多思。

但是,江南式的文人气,并不是杨东标散文的主要气质。大多时候,他更像一个学人,深沉、庄重、周密。文中蕴涵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敏锐的思想。《柔石二十章》史料确凿、剖析严谨,再现烈士柔石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而探讨生命的意义。最后一章分析了柔石的作品,提出《二月》独特的审美效果和张力,其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超过投身革命后的《一个伟大的印象》等作品,评论客观、深中肯綮,具有专业的高度,体现出作家的思辨能力;在《正学坊》和《城隍庙・王锡彤》中,作家于历史的怀古之中,更多的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他启发读者:对历史,有继承也要有批判。继承前辈先贤坚贞、方正的人格和刚烈的民族气节,摈弃封建纲常伦理。散文集《说戏与戏说》中,他在散文笔墨中渗透精辟的戏剧理论以及独到的对经典的解读,深入浅出,使一些不懂戏剧的人读得津津有味,饶有兴致。杨东标的散文,有道德担当有文化关注,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风骨,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共鸣。

一些“学院派”的教授同样看好他的散文。杨东标的散文,常常是以小见大,由平凡的事物引出深刻的主题,而凝重的话题又在他平和的阐述中。篇幅不长,但篇篇言之有物,经得起吟味。再说《看企鹅回家》中的一些文章,企鹅回家,单纯、明净的画面,很小的切入口,却体现着赞美自然、动物、人和谐统一的美好深沉的情怀,附记中还涉及对人情、人性、家庭伦理的探讨;《令人心颤的高原》以最平常的笔墨描述了一次高原之行。人们心境的曲折、复杂却在作家不动声色的描述中展开,从而揭示人性中的宽容是多么可贵;一些国外的旅游随笔相当精彩,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文化人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在光怪陆离的异国风光中对历史、国情、国际形势的横向比较和纵深思索,处处闪烁着思考的智慧和理性的光辉。从文风上说,虽然他一直追求朴素、平淡,但在明白如话的叙述中,常常“跳”出一些轻逸灵动的句子。

散文最能体现作家的本色。在黄昏的霞光中我捧读那一篇篇散文时,作家的形象也在我脑海里一路走来:他曾经在灵山秀水的宁海,在萤窗下,在严寒的冬夜奋笔疾书;他曾随着剧团的车队在浙东的乡镇间穿梭,身影融进了农村灯火绚烂的夜色;他画舞台布景,龙凤宫阙、亭台楼阁栩栩如生;他在洁白的宣纸上笔走龙蛇;他在领导岗位上和作家朋友们倾心交流;他坐着简陋的“小三卡”去偏僻的乡村采访不幸的妇女;他强忍失去爱女的疼痛和好母亲嵇蓉珍对话。无论名位的高低,家庭的遭遇,都改变不了他的本色:豪爽、豁达、谦和但又细腻柔情、正直刚烈。无论他前期散文的至纯唯美和后期散文的淡泊、悠远,都浸染着浓浓的爱国怀乡的情怀,洋溢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珍惜之情。掩卷沉思,叶文玲当年对他的评论浮上心头――写尽千秋儿女心!

上一篇:文学界推出新作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 下一篇:雨中“伞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