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性人才

时间:2022-07-26 06:11:5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性人才

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工具学科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活动是在宽松的气氛中进行的,教师的关爱、激励,小伙伴的合作互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手执金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教师要在这样亲和互助的环境中,培养其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最终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可采用:⑴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⑵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⑶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探索和追求新知的积极性。基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更高的教学目标还需要让学生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把传授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是要教会学生探索和追求知识的创新和发展,我们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探索新知情境,让学生从知识的海洋里得到更大欢乐和收获。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使自己感到心情愉悦,精力集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仍然顾着自己的教案而对学生的疑问听而不闻;有的从头到尾不见一点笑容地讲解课文……凡此种种,学生只能沿着老师既定的轨道前进,个性受到了压抑。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显然与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1、要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节奏是伴随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而发生的一种现象。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可以说无处不存在着节奏。语文教学所依据的教科书,每课基本是一篇文章,而“文章是最要有节奏的”。合理地营构和调控教学节奏,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量,学生的问题意识必然受到点燃与启发。

2、师生双方应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课堂是师生双方活动的空间,情感因素对教与学双方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提倡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有益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的。

3、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应一边听,一边紧张思考,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准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老师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三、重视阅读能力的训练

1、重视领悟。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2、多元辐射,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提倡学生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语言和创造性思维。

广义地说,读、述、唱、画、演、问、比、思都是阅读的形式。把他们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读述结合(把学生自读课文与指导复述结合起来,即把朗读、默读、速读与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相结合。)、读唱结合(把指导阅读理解和音乐演唱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领悟,提高朗读能力。)、读画结合(把读与美术绘画结合起来,在读中或学生自画,或师生共画,或展现现成图画。)、读演结合(把阅读和表演相结合,在学生阅读中,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读问结合(把阅读和质疑问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读思结合(把阅读和思考、联想、讨论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及生活阅历加深认识,于思接千载、钩前联后中拓宽视野,在师生共议、争鸣辩驳中交流心得。)、读比结合把阅读和比较相结合,在阅读中或换词比较,或缩写后与原段相比较,或数篇课文相比较;或比较课文内容的相似点,或比较课文艺术手段的不同点。)、读写结合(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或仿写,或续写,或扩写,或补写,通过写句成段来实现读写迁移。)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创造性地阅读。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