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时间:2022-07-26 05:14:47

试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与管理的过程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应加强自身内部的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控及运营效率,这对推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先对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两者间的关系进行详细阐述,并且分析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有效完善内部控制的几点策略,希望对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改革的快速发展,会计的内涵与外延作用也在不断的扩大,国家在加强事业单位的内控与风险管理方面,也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2012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按照规范的要求,在我国上市公司等部分企业现行开始实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于2014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颁布与推行,有利于对事业单位内部运行进行监控与管理,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并有效的实现对权利的监督与调节。

一、分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两者间的关联

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指的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由全体职员共同实施,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风险实施防范和管控。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指的是单位在收集与识别风险信息基础之上,制定有效的对应措施来对风险信息给予评估管理,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把风险控制在事业单位可承受的范围内,这种控制过程属于管理活动之一,并且包括的环节较多,如经营活动前对风险的预测、活动中对风险的控制等等。

(一)两者间的不同之处

企业的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区别主要包括下面两点:首先,二者涉及范围各有不同。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其内部控制主要目标是为了增强自身会计信息、经济效益、运营效果、财务报告等准确,同时又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单位自身制定的制度。而风险管理所以涉及的内容远比前者更为广泛,风险控制目标也较复杂,可以说风险管理既要对自身单位会计信息、财务报告等进行控制,又要对其他报告中相关信息进行整理、收集,从整体上把握单位的经营状态。其次,两者的组成部分不相同。风险管理包含了控制过程,还涉及了对风险的预测评估、规避等等,所以其涉及面远远超过内部控制。

(二)两者间的关联

内部控制可以为事业单位长期健康运行提供有力保障,而事业单位要想进行风险管理,必须实施内部控制。简单来说,事业单位开展风险管理需要建立于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则属于一个重要环节。事业单位要想保证自身经济及运营效率,就必须要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有效完成内部控制作用,有助于单位更好的控制运营风险。而要做好内部控制,首先应当对自身财务风险有清晰地认知,然后再根据单位的业务性质与特点,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控制制度进行约束管理。在充分保障良好的内控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查找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总之,事业单位展开风险管理的前提就是实施内部控制,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

二、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在事业单位运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互相结合、相互依托,事业单位在进行日常管理时务必将这两者实现有效融合。目前,我国各大企业纷纷步入改革中,事业单位亦是如此,但是同时其也面临了越来越多的风险,面对各种各样未知的风险,事业单位更需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的方式来控制自身面临的风险,这样才能为单位的经营活动给予保障。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流程、制度方式来进行,使得事业单位经营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保障单位自身财产安全,所以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中是否能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有效融合,也会对管理活动是否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根据事业单位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始终融入到各个运营管理环节当中,并积极找出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分析运营环节中的管理重点与存在的问题,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能够全面保障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

三、事业单位实施风险管理中应采取的内部控制策略

(一)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不断优化单位内部控制的环境

从某种角度来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环境决定着其是否能够规范、有序地实施内部控制的制度,所以对其环境不断进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当中事业单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单位缺乏较强的内控意识,单位缺乏浓厚的内控氛围等。基于这些现存的内控问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对内控环境进行优化。

1、事业单位要对内部职员展开内控知识培训

这里的单位职员不单指单位普通工作人员,也包括了单位的内部管理层及领导等,整个管理架构均应树立内控必要性意识,进而激发全体职员积极参与。优化内控环境时,单位管理人员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积极鼓励下属职员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身带头的作用。

2、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建设良好的单位软环境

事业单位的临到人员要将风险管理、内控思想积极灌输为下属职员,并且帮助其树立良好的风险、价值观,在自身单位的文化中积极融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知识,通过单位文化对其职工的工作行为加以约束,充分提升其思想意识水平,确保风险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二)建设风险评价机制,有效预防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的关键在于,在发生风险之前就应及时对其作出合理评估和预警,及时扼杀风险。事业单位发生风险的几率是预估风险最直接的体现,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单位的职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所以事业单位要想提升会计信息准确性,首先应当对单位内部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进行提升,组建一支具备专业性、高素质的财务工作团队。另外,事业单位建立风险预估、预警等机制,有利于及时发觉并制止不良财务管理行为,然后通过及时分析、核算单位的实际财务数据与账目,尽可能将风险降至最低,甚至完全规避风险。如果评估风险的过程越长、越复杂,则表明发生风险的几率极有能性更大,此时就要对这类风险实施客观评价,同时需要对以下几点给予重视。第一,掌握事业单位组织内控活动的情况,单位内部部门之间是否制定了互相配合、协调的制度。第二,事业单位内控运行的情况,各个部门逐渐是否承担相关权利与责任;内控资金的分配与管理是否达到合理化、科学化,同时管理与监督这两项职能分离与否。第三,单位是否制定了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流程是否得到优化,是否按照标准流程来执行。第四,财务部门编制的财务报告与国家要求是否符合,是否遵守真实准确的原则。

(三)设立一个独立的审计部门并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审计部门也占据重要的位置,该部门是单位进行内控及风险管理过程中不能缺失的一个部分。单位的审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效监督内部活动的实施情况,才能保障内控、风险管理更好、更快地实施。事业单位设立一个独立的审计部门(内审部门)并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同时培养一支专业的审计队伍,便于内部监督管理得到实时的监督。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当借助外部审计监管,将外部审计特有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内、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事业单位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之后,还应当对该审计部门的相关制度进行积极完善,同时加强监督与管理的力度。通过完善、健全审计制度及明确部门职责和权利的方式,全面提高单位审计部门监管工作人员的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保障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及内控活动有序地开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不属于营利组织范畴,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这类单位开展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均具有自身独特之处。就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内控现状来看,不管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其实施过程依旧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单位运营管理风险增加,所以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特点,重视内部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培养人才队伍、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内控环境等措施,提高自身内控效果,降低财务风险与经济损失,保证事业单位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且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绪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会计师,2015,09:52-53

[2]毛海静.浅探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2:40-41

上一篇:关于中国P2P网贷模式的现实分析与其监管制度的... 下一篇: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的思考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