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两个课例说起

时间:2022-07-26 04:43:31

本文通过对两个课例中的活动优化设计做出比较和分析,提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不仅仅是教材的需求,课程的需求,还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

教师在使用备课组下发的教学活动设计时,往往会进行二次备课,对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优化,以便适合学生.那么,教师优化活动设计的起点和落点是什么?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参加了组内的一次公开课活动.

本次组内公开课的课题选自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1中第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共开设了两节课,两位教师将备课组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部分优化,教学形式采用县域推广的活动单导学模式.

一、备课组的教学活动设计

高二年级数学备课组事先组织教师拿出了一份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如下:

活动一 创设情境,感受数学

问题1:回忆生活中、数学中遇到的抛物线.

问题2:怎样检验所得的曲线是不是抛物线?

问题3:如何研究抛物线?

活动二 小组合作,建构数学

问题4:如何建系?尝试建立抛物线的方程.

问题5:自己设计一个表格,系统研究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四种情况?

问题6:思考抛物线与椭圆及双曲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活动三 应用体验,感悟数学

例1 求抛物线y2=4x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例2 求经过点P(-2,4)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活动四 对话交流、实现共享

问题7:归纳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问题8:体会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抛物线模型出发,设计成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再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手段来解决学生的疑惑.教师在每个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点拨、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会思考,建构数学.

二、课堂活动方案分析

两位教师的课堂活动方案分别记为案例A和案例B,下面对两个活动方案优化的部分作一比较和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两位教师主要在活动一和活动二上体现出了不一样的处理.

1.活动一的处理

案例A:严格按照活动一展开教学活动.在学生尝试回忆、做出回答后,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了从网络上收集的一些有关抛物线模型的图片,比如手电、拱桥、喷泉、平抛运动等,并在图片上用彩笔画出抛物线的示意图.在活动处理过程中,教师进行了适时点拨.

案例B:在学生回忆遇到的抛物线后,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手工实验操作,题目选自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1第54页第14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折痕围成的轮廓,感受抛物线的具体形状,说出抛物线的名称.课堂气氛活跃,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教师再抛出问题,怎样从数学角度说明曲线就是抛物线.

两位老师的引入方式不一样,一个通过投影将图片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知,另一个则通过手工操作给学生直接感受.案例A中的学生在熟悉的抛物线图形与数学中的抛物线之间产生疑惑,产生了想用抛物线的方程来解决问题的需求.不同的是案例B的实践操作给学生的感受是数学与现实之间的碰撞,用一张小小的纸片就能折出抛物线的模型,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对数学有了真实的感受,他们可以直接触摸数学.当学生向别人展示实验现象时,他想解释清楚为什么,这种需求激发着学生去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

2.活动二的处理

案例A:在学生回忆出抛物线的定义后,教师使用几何画板进行了演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们归纳得出抛物线具有对称性、抛物线的顶点是焦点与焦点在准线上射影的中点、过焦点与准线垂直的直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等几个基本性质.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建立抛物线方程的几个环节,着重在建系上下功夫,提醒学生采用类比的思想.教师又借助几何画板的旋转功能将抛物线旋转了几种特殊位置,学生根据观察,提出借助建系方案.最后由学生分组求出不同的标准方程,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归纳.

案例B:教师从尺规作图的角度提出如何根据抛物线定义画出抛物线的图形.学生根据描点作图的方法,很快给出作图的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抛物线的作图.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图形的性质,并根据性质独自尝试建系,求出抛物线的方程,小组合作后集中展示.

案例A使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展示,让学生对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于各种形态下的抛物线有所感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利于知识的建构.不足的是教学貌似学生探索出抛物线的方程,实际上是教师替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彰显.案例B则用描点法作出抛物线的图形,较案例A稍显平淡,但是教师在学生建系的过程中,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建系,并在小组内进行深入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需求、表达需求得以满足,学习的经历也比较深刻.

三、对优化设计出发点的思考

活动设计是教师将课本知识以教学形态传授给学生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活动来感受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将知识以合理的形式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自己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只有在低层次得到满足后,才会有进一步的高层次需要.每个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都有成长的需求,而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是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学习的自信心.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不仅仅是教材的需求,课程的需求,我们还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因此活动设计首先要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将学生的学习基础摸清,弄清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作为一切教学的起始点和着力点,善于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善于激发学生的更高需要,为学生的需要设计活动,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意义.

上一篇:例谈选择题的解答方法与技巧 下一篇:也谈高中生数学学习“懂而不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