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高明秀丽河南段景观设计浅析

时间:2022-07-25 11:56:24

佛山市高明秀丽河南段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秀丽河既是佛山市高明区水系统调节的重要枢纽,又是其核心景观资源。秀丽河南段景观设计充分发挥其水资源优势,融生态、人文、功能于一体,打造出优美的滨水景观。

关键词:秀丽河;滨水景观;景观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5-24

修回日期:2013-07-03

引言

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形式是山水园,“山水相依”是中国山水园的核心景观形式。城市滨水区是兼具自然风光和人工景观的区域,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组成重要部分。充分利用穿城而过的自然资源营造城市滨水景观,既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同时又能传神地“勾勒”出当地特有的文化风貌。

1 项目概况

本案设计范围位于佛山市高明区西江新城南部,是秀丽河南面的一段,全长约为2.0 km。南起跃华路,北至西江大道段,西起秀丽河路,东至大德路;南临旧城区,北接珠江新城片区,东西沿岸建高档住宅小区、中小学校,形成了“大院中庭”之形,成为该片区的一河两岸的绿化长廊。

作为高明城区的主要景观带,秀丽河全长10.6 km,河水引自西江水,流入沧江后再汇入西江,绕高明中心城区一周,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是高明“鱼米之乡”的重要水资源。

1.1自然环境

河岸两边的植物为当地乡土植物和野生本草,河西岸现今为大片的农田土地,多有果蔬农作物,小路边则有构树Papermulberry,朴树Celtis sinensis Pers等乔木,同时分散着芭蕉Basho,春羽Philodenron selloum Koch等。河东岸野草丛生,主要以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 等地被植物为主,间杂着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inn、三叶鬼针草B. pilosa等地被和些许小乔木。

1.2 地形

东岸现有一座山体,高程约19 m,为全段制高点;并有一用于防洪的高堤,堤顶高程约5~6 m,东岸堤顶现有6 m宽河堤路,西岸基本为土堤。高堤的鱼塘旧址尚存,部分鱼塘目前仍在使用。

1.3 水文

河床宽广,河床平均宽约80 m,水色清绿,最高洪水位为1.5 m,正常水位0.900 m,河底高程为-1.5 m。

1.4建筑

根据规划,沿江两岸拟建几处高档住宅小区及中、小学。中、小学分布在该河岸的北侧,周围是住宅小区,地理环境优越。

2设计主题概念―诗景・水畔

诗即是景,景亦是诗。秀丽河河道景观设计沿袭岭南地区的亚热带景观特色,以新古典主义景观风格为设计蓝本,遵循“生态性、人文性、多样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以诗画入境,体现了岭南独特的文化风情,展现别具一格的河道滨水景观。

中国诗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精髓,但是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淡忘和不重视它。我们将诗贯穿于整个沿河景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自然的景色相结合,具体体现于四个方面――学诗、读诗、品诗、吟诗(图1)。

3景观分区及景点分析

设计充分遵循生态的理念,使用多种乡土湿地植物以提升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同时,将“中国诗文化”贯穿始终,打下深厚的历史人文的烙印,在提升景观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好地打造了城市的魅力滨水空间。设计充分赋予了其生态湿地的功能属性,并通过植物配置和仿古园林建筑等营造出“人在景中行、宛若画中游”的诗一般的意境。让游人置身于绿意盎然的山林水郡中,品味现代都市的“古意悠悠”,品读历史文化底蕴及发展。

设计总体上规划为:河东面主要表现历史文化的动脉――以动为主、动静结合,通过主题广场、不同功能分区的活动休息场地来表现;河西面为静脉――生态河廊,通过不同的生态绿化形式来表现,点缀以人文元素。综合生态与人文元素,规划营造七个景观、功能区域:

3.1水清鱼游荷送香-休闲观赏-游憩廊道

此区域保存了河湾和原地鱼塘的历史痕迹,开拓崭新的池塘景观,营造多种水生植物生长的环境,形成多样的河塘景观。赏荷闻香于“凝香亭”,漫步于池塘间小路,驻足于记忆村庄的牌坊下……观赏美的景色,放松娱乐身心,营造出荷风香迳的意境(图2);古灯广场中,营造灯火斑斓与波光水影交相辉映的美景,给人以温馨和家的归属感,古色古香的灯传递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3.2 山静蝉鸣林更幽―运动休闲―生态廊道

此区域利用原有的山地,建造运动休闲登山道、山顶“意远亭”和山脚休息运动空间。山中果树成荫,观果登山,既可休闲健身,又可远眺秀丽河美丽景色,怡然自得。

3.3月桥风槛水边居―活动休闲―文化生活廊道

本区考虑到毗邻中小学及高档住宅区,人流量大,对活动休闲空间和景观效果要求较高。此处设计了集贤馆,以及曲水广场、大地回春广场、龙舟终点广场(图3)等带状亲水广场。

3.4 琴韵书香画中游―娱乐活动―城市生活廊道、历史文化廊道

本区开敞空间的布置相对集中,主要用于大型活动以及文化展示,因此,硬景比例较其他各区大,构筑物也相对较多。出于便捷性和舒适性的考虑,地形高差较小,几乎与周边道路相接,再平缓过渡至河边。主要景点为:龙舟主题广场(图4)、渔舟唱晚和文化长廊等。

3.5 桃红柳绿和风荡―休闲观赏―生态廊道

此区域营造了自然的疏林草地景观,西边为“林”,由密至疏,过渡到缓坡草地,河岸边柳树婆娑,每当春季时,碧桃游园里桃花盛开,穿梭于曲折的观赏栈道上可观赏缤纷花景;和风广场上,任你放飞七彩的风筝,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3.6庭前春鸟啄林声―休闲观赏活动―休闲游憩廊道、生态廊道

此区域营造了一片密林景观带,幽静的密林鸟鸣花香,曲径通幽;堆造湖中小岛“飞鸟浮岛” ,“赏莺亭”置于小岛中,或静心禅思,或与人切磋棋艺,或观赏落霞与飞雁,飞鸟相伴,犹如置身于大自然中。移步“林中入口广场” ,在树林包围的空间中休息、活动、健身,更是愉悦身心;儿童游乐广场充分考虑了儿童游玩的需要,设置了滑梯、沙池、旋转儿童游乐地、景墙儿童游乐地、草地儿童游乐地等场所。

3.7渡水赏芦也自怡―休闲观赏―休闲游憩廊道、生态廊道

此区域改造了原有的河湾洼地,建造多岛相连的“汀葭屿”,以及具亲水栈道的新城大道广场,水草丰美、芦苇茂盛,营造自然湿地景观,流连于“观芦台”,可观赏水鸟栖息于长草间,夕阳余晖映照于芦花间;穿行于草间的木栈道、木平台,可感受浓浓的乡野气息;垂钓于河岸,更是与自然共乐。

4 植物规划

4.1 植物规划原则

4.1.1以人为本原则 植物设计要能够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以服务和利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

4.1.2以乡土树种为主 主要运用乡土植物,也可以适当引用外来物种,选用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树种以体现地方特色。

4.1.3 植物艺术性原则 通过植物季相变化来创造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

4.1.4 尽量保留原有植物原则 保留原有长势良好、观赏性良好的植物,创造原生态植物景观。

4.1.5多样性原则 植物多样性是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在植物规划时,以本土绿色植物为主,结合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色叶植物、芳香植物等,营造“绿林环绕”“色花相缀”的环境,形成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

4.2 植物分区

4.2.1水生植物区―渔乡绿野、碧水荷影岸 此段利用原有的鱼塘和河湾,形成渔文化景区,是对原有鱼塘肌理进行保存后形成的“大地记忆”,叠加本土渔家和农家的“文化记忆”,种植各种水生作物(如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水芹Cress等);河湾种植大片荷花Nelumbo nucifera,延续高明荷城文脉,营造荷影碧水相连的河岸景观。

4.2.2 生态果林区―叠翠山峰、绿树香果岸 此段利用原有山峰及周边环境,结合原有良好植被,增加各种乡土果树,运用多层次植物配置的手法,营造绿树为屏障、硕果挂枝头的果林景观。

4.2.3 乡土植物区―风情乡土、文化绿意岸 此段保留了部分原有植物,如朴树,增加其他本土植物,以树阵、绿化组团等方式,营造极具人文气息和风俗乡情的绿色文化长廊。

4.2.4 开花、色叶植物区―绚烂花开、缤纷锦彩岸 此段为主题广场及龙舟赛事河段,植物景观以开花植物及色叶植物为主,结合花带、花镜、花坛等,营造热闹的赛事气氛。

4.2.5疏林草地区―清风芳草、桃红绿柳岸 此段是较为广阔的缓坡河岸,以疏林与草地结合,成为“疏林草地”,林内植物景观建设遵循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的原则,采用有较高观赏价值、生长健壮、树冠疏朗开展的树种(如凤凰木Delonix regia)和富于季节变化的树种,营造变化多姿的景色;草坪空地可供游憩、活动,点缀特色花木(如桃树Piach);水边采用垂柳Salix babylonica或花草点缀,营造夏天可蔽荫、冬天有阳光的疏林草地景观。

4.2.6 湖岛密林区―绿岛飞鸟、苍翠树影岸 此段滨江绿带以苍翠密林营造生态河岸景观,开拓河中生态绿岛。主要以耐湿乔木及湿生、水生植物为主,依据不同的水位将各类湿生及水生植物进行搭配,沿水岸线形成耐湿草本-耐湿观花灌木-耐湿乔木的阶梯状的配置结构,综合发挥湿地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生态环境效益,形成颇具特色的湿地植物景观,成为鸟的栖息地。

4.2.7 生态湿地区―自然意趣、芦草飘花岸 此段利用原有的滩涂湿地,引水贯穿其中,形成多个小岛和曲折的岛岸线,改造成生态湿地廊道,结合水生植物,营造出“自然群落意趣浓”“野草野花亦怡然”的氛围,节点设置水上木栈台、栈道穿延于湿地廊道间,可供游人一眺江景、感受江风,形成自然天成般的湿地生态环境。

5 结语

西江新城是高明未来的核心区域,贯穿新城的秀丽河既是城区水系统调节的重要枢纽,又是高明区“山林水都”城市定位的景观绿化长廊及核心资源。秀丽河滨水景观充分发挥秀丽河的水体资源优势,塑造一个将生态、人文、功能融为一体的新岭南水郡,营造宜乐、宜憩、宜赏的秀丽景观文化带。

参考文献

[1] 肖云.长沙市浏阳河风光带第一期工程景观设计构想[J].山西建筑,2007,33(8):25-26.

[2] 戴春宁. 城市园林生态水景设计探析[J].美术大观,2008,12:127.

作者简介:

杨志正(1977 - ),男,广东高明人

园林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园林绿化的施工和养护管理

E-mail:

上一篇:“三高”过年,吃是关键 下一篇:春节过后清清肠 养护肠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