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罗西基》对人类和谐本真生存状态的回归

时间:2022-07-25 08:21:24

[摘要] 《邻居罗西基》是美国现代作家薇拉・凯瑟的短篇小说,作品主要通过回忆和追述的手法,勾勒出了老罗西基这个朴素勤劳、热爱人生、眷恋土地的拓荒者形象,描写了农民罗西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以及在他回归恬静农庄后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及其人自身的和谐生活,表达了作者钟情自然、追寻人际和谐、保持心灵安宁的精神境界,这在当今全球性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以及人的生存状态不断异化的语境下,其寓意更为丰富。

[关键词] 《邻居罗西基》;自然;回归

《邻居罗西基》是美国现代作家薇拉・凯瑟(WillaCather,1873―1947)早期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极力表达了在被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笼罩的“精神堕落”的都市生活背景下,对人们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和淳朴精神世界的一种渴盼。作者盛赞老罗西基一家是理想的人,他们的生活是理想的生活,老罗西基的人格和生活是人类的理想典型。他的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归农村的历程是心灵与肉体的真正回归。虽然时间已过去近一个世纪,但小说主人公罗西基对人类淳朴自然生存状态的回归思想,在当今全球性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以及人的生存状态不断异化的语境下,其寓意更为丰富。

一、钟情自然:对人类自然生存状态的回归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就进入人类关切的视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大多数时间人们是坚持人类中心论。如培根提出,“世界的创造是为了人,而不是人为了这个世界。”笛卡儿论证道:科学的目的和日益增长的知识是人与自然斗争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以它们所适宜的全部用途来使用它们,使我们自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拥有者。”然而,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环境的残破。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不断煎熬着现代人的心,特别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大机器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在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疏离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打破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在社会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类的最佳生存状态。事实上,自然是人的母胎和栖居的家园,人能够在自然中返璞归真、自由自在,其原因就在于人和自然的这种生命关联。融入自然,回归自然也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和思想。《邻居罗西基》对“回归自然”的倡导就是要端正人的生存态度,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期实现人与自然“诗意的栖居”。作品中,对罗西基热爱土地、不畏艰难、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的颂扬,对罗西基适应自然的生存方式的肯定,是人类在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因金钱所全盘污染的环境中对被商业化文明所破坏了的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捍卫。从作品来看,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故乡。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情感才能自由,灵魂才能净化。“你一旦脱离了大自然,你的生活就像是水缸里的鱼,尽管水缸里的鱼可能比大海里的鱼要舒服得多。”作品主要从三方面描绘了罗西基钟情自然、回归本真的心态。

身居都市对大自然生活的无限向往。美国生态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认为,城市、乡村与荒野为人类提供了三种追求――文化、农业与自然,城市是以文化代替自然,文化价值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农村是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广泛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地区;荒野是自然价值占主导地位的地区。纯粹的城市人是单向度的人,只有那些把乡村和荒野自然也加入自己的存在中的人才是三维的人。《邻居罗西基》就集中体现了罗西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罗西基是捷克后裔,青年时期曾漂泊到纽约、伦敦等大城市生活。但置身于众多移民者梦寐以求的圣地――纽约,罗西基虽然凭自己的勤奋努力赢得了稳定的生活,但是“他却被一个想逃离这里的欲望苦苦折磨着。”他感到精神极度空虚。同时,工业化的运作方式还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离和异化。罗西基认为大城市里机构严密的大企业不会让人好好地离开尘世。“没有土地,靠卖力气谋生就是当奴隶,当一辈子的奴隶;结果就会一无所有,一事无成。”只有回到乡村,“你就能把握住自己了。你所收获的,就是你的。你用不着在老板和罢工者之间左右为难。你不必和阴险残忍的家伙打交道。”罗西基纽约生活的经历使他体验到城市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科技和现代化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并从中悟出了自己的困顿与空虚都源于其远离了土地,远离了农场以及农场上的动植物。

身居陋室恬然自得的生活。罗西基回归农村后,一家人生活虽然并不十分富裕,但他们早看日出,晚看日落,种着、瞧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成长壮大,生活安宁又惬意。罗西基像爱自己的老朋友一样呵护、热爱着自己周围的一切。自从回到土地上劳作,罗西基一直非常快乐。“他爱那灯光闪烁的厨房,更爱那沉睡的大地、灿烂的群星和肃穆的夜晚。”在土地上的劳动使他的体格健壮、结实。兴致勃勃,总有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如神情。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在当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成为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成为大自然的统治者。而《邻居罗西基》则反复描绘了人与自然的水融,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回归。作品形象地描绘到:他的手“敏捷灵巧,富有生气,像动物的手掌”,背似“一只老乌龟的壳”,柔软的长胡子极像“一堆干草垛上的旧耙齿”,看上去他和他周围的农场已经融为一体。罗西基坚信自己的命运与土地的命运密不可分。耙草的劳作令罗西基心脏病猝发,最后倒在蓝绿色的田野里,可以说罗西基是为挽救土地而去世的。罗西基一生向往广阔的农村,并最终达到目的,最后他融入他深爱的土地,葬在离他家不远的乡村墓地,头顶上只有苍穹,眼前只有一望无际的五色缤纷的田野,与苍穹连成一片。这里是他理想的归宿。

二、追寻和谐: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回归

对人类本真生存状态的回归,不仅要讲究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还要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从社会层面讲。和谐主要意味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现代文明的传统印记中,人似乎必须通过征服他人才能获得自我认同。人际关系是竞争性、敌对性的,孤独已经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代病”。对征服、统治欲望的批判,对人际生态和谐的构建是构成《邻居罗西基》回归人类本真生存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作品以三种关系为例,礼赞、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以和睦相处、与人为善的互爱精神为基础,以和谐、融洽为主要特征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对和谐本真人际关系的一种渴盼。

和谐的两性关系。传统两性观是以父权制度对妇女的压迫和征服为特征,而生态女权主义则认为,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只有转变性别意识,倡导父权制的价值观,才能实现两性和谐,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邻居罗西基》就体现了这样的一种两性和谐。罗西基与玛丽之间的婚姻是建立在互爱、真情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虽然一个是乡下人“粗陋鄙俗”,一个是城里人文质彬彬,虽然他们之间相差了15岁,但他们互相尊重,遇事互相安慰、互相包 容。不论大事小事。“他们甚至不用捷克话商量,仿佛一下子都想到一起去了……”他们的这种关系是一种和谐、自然、平淡而又合乎人性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没有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奴役、征服与统治。

和谐的家庭关系。《邻居罗西基》也是体现家庭和谐的典范。几个孩子懂事、谦让,对父母尊重关爱,有着良好的家庭素养,甚至与已成家的大哥罗道夫之间也没有任何隔阂。事事都能体谅哥嫂二人。当孩子们在一周的劳作之后,终于盼到周末可以一起开车去看移动画展。可为了照顾结婚不久、出生于美国之家的嫂子珀丽的感情。父亲提出把车让给罗道夫和珀丽二人。孩子们虽有不舍,但还是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份轻松的心情。这种豁达实属难得。儿媳珀丽来自美国的城市家庭,与身为捷克后裔的罗道夫结婚后,生活上总有诸多不适应,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落差。罗西基的体谅、宽容与理解最终感化了她。

和谐的邻里关系。“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是古代诗人对相邻而居生活的描述。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良好的相邻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邻里和睦,往往是创造和谐的家业与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而现代都市,钢筋丛林,一扇门、一堵墙、一幢楼,就像一道道鸿沟,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造成了感情上的冷漠和孤立。《邻居罗西基》则体现了一种和谐邻里关系的回归。罗西基一家与医生爱德雷之间亲密无间的友情,代表了罗西基与有着不同种族背景的各民族移民生活在一起的自然朴素而又和谐的邻里关系。医生清晨出诊回来,不愿去生活富足、储备丰厚的马歇尔家吃早饭,而是来到了罗西基的家,沐浴在他们一家亲切友善的氛围里,感受着亲情与整洁。这种感觉不仅对于匆匆过客,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心灵的安宁与休憩。

三、保持安宁:对唯美安宁心灵的回归

如果说人与自然界的互生、人与人的和谐达到的是一种外在秩序的和谐,那么人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还需要一种内在的“心性”的和谐,来自于人的完整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内在的“心性”可以视为一种心灵生态。今天,当拜金主义潮流、物质至上倾向开始肆意蔓延之后,人类要解决其生理需要并不难,而要实现心灵的安宁却异常艰难。事实上,商品的繁荣、技术的进步都不足以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人们在物质丰收中如果迷失了心灵的意向,更深层的危机将会频繁发生在人的精神领域。而《邻居罗西基》则通过对罗西基豁达大度、知足常乐心态的颂扬,表达一种对唯美安宁心灵的追求。

对物质利益的淡泊。现实生活中,人们已习惯了被物质利益所奴役,逐渐失去了心灵的安宁。而作品则极力反映了罗西基淡泊物质利益、追求心灵安宁的一种精神生态。当周围的人们把对外界物质的攫取和占有看做幸福的惟一指标,永不知足地购买土地和牲畜,不顾孩子们苍白的脸色和瘦削的身体,卖掉奶油,把钱存入银行,而罗西基夫妇即使在艰难的岁月里也总能同舟共济,和睦相处,而不是一味地精打细算。他们认为,让孩子们吃掉奶油并看到他们气色红润是一种享受。

疾病面前的镇定大度。疾病,特别是重病和大病往往能检验―个人的心态。很多人往往在重病面前惊慌失措,心理严重失衡,而罗西基则表现出了一种惊人的镇定与大度。当爱德雷医生告诉罗西基已经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后,罗西基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紧张和忧虑,而是像往常一样,闲情逸致地为家人购物,回家后又安排好要为玛丽做架子,为孩子们做壁橱……就连自己喝茶时也一如往日的优雅与平静。

在逆境中积极达观的性格。安宁的心灵,不仅表现于对物质欲望的淡泊,更体现于困难与问题面前的从容镇定的洒脱和处变不惊的气质。罗西基夫妇不惧怕任何苦难,虽然苦难有很多,但他们都挺过来了。当热风和干旱把一年辛苦种植的玉米付之一炬时,邻居们个个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而罗西基却自得其乐,带着一家人去果园里进行野餐,把生活的磨难抛至脑后,坦然接受既成事实。这是一种多么大气的坦然。

《邻居罗西基》充分表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是一部充分表达对人类生存本真回归思想的作品。随着工业进程的加快,现代工业文明正在打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那种平衡与和谐。作品告诉人们,人类只有倡导人与自然的共生,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追寻人类心灵的安宁,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本真生存状态。

[作者简介]宋辉(1972―),女,山东德州人,硕士,德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华裔文学。

上一篇:电影《色.戒》中音乐与情节的双向互动 下一篇:岩井俊二电影的美学趋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