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让学生学得更多

时间:2022-07-25 03:57:31

追问,让学生学得更多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点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上。这样做并没有错,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要追求高效,少教多学。可这个“多”如果仅被理解为数量,我认为是肤浅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高级追求,比起多识记些零碎知识点更为重要,学生实际上会学得更多。

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是习惯跟着老师的。甲老师喜欢一段一段地讲,学生自然跟着按序阅读;乙老师喜欢重点段落赏析,学生自然跟着跳读。第一种重点不突出,费时费力。第二种节约了时间,却造成学生对整体文本把握不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笔者尝试用追问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上做一些突破。

一、老鼠挖洞

老鼠洞洞口很小,内部却很深广。挖洞追问法也是如此,问题集中于一个点,但思维却挖掘到文本深处。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读本》中冯骥才的津味小说《好嘴杨巴》时,我就紧扣全文杨巴只有唯一一句台词这个点。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学生初读时语调很平,没有突出重读字词。我没有立即纠正,而是紧扣这句追问:“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学生轻松找到第8段,抓住了“中堂大人犯怒”“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杨巴慌忙跪下”等词句。“总结一下,当时情势非常――”我故意拖长了音。学生立刻接上:“紧张。”我接着追问:“大官们当时都被吓懵了,一个买茶汤的草民杨巴非但没被吓着,还说出前面这番话,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说:“没被吓着,说明有胆量,这段话条理清晰,说明他头脑清楚。”“改成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好吗?”我又追问。学生大声说:“不好!”“那原句好在哪里呢?”学生答:“杨巴既澄清误会,又给李中堂留足面子,将错都揽在自己身上。”我说:“对,根据刚才的分析,大家认为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要重读?”一位学生说道:“是‘不知道’。强调错全在自己。”另一位说:“是‘不爱吃’。告诉中堂是碎芝麻,不是脏土。但‘不爱吃’就为中堂前面的行为找了个理由,让他有台阶下,留足了中堂面子。”我顺势点出:“所以说啊,杨巴有一张――”“好嘴!”学生齐声答道。学生在教学追问中对文本的解读一步步深入。再次让学生朗读这句话,果然比初读有味得多了。

此时我投影出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作者题外话》中的一段话:“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的方块字的运用,绝不是一写一大片。”接着我总结道:“以好嘴著称的杨巴作为全文的主人公,作者竟通篇只写了他一句台词。但就这仅有的一句话里,‘不知道’‘不爱吃’几个字蕴含了多少意味!刚才同学们就品析出不少。今后同学们读书时,也能像今天这样深入思考,书就能读出滋味来了。”

这个教学片段紧扣了一个点――杨巴唯一的台词。看似普通平淡的一句话,我们重点研读,深入追问,深入品读,层层品析杨巴的好嘴,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奇妙之处,在追问中将学生思维引向文本深处。

追问的问题要围绕重点,并层层深入突破难点。学生由一句话深入到对杨巴形象的赏析,这样思维就有了深度。教学追问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更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看似没有讲许多知识点,但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会使学生学到更多。

二、天女散花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面对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教师随机应变的追问就要像天女散花,自由灵动。

还是以《好嘴杨巴》为例。就在大家都赞叹杨巴的机智过人、巧舌如簧时,一位学生却提出质疑。“杨巴虽然机敏过人,但人品不怎么样。”大家一愣。我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预设教案里可没备到这一点啊。天女散花,随机应变。我顺势追问:“你的依据呢?”他认为文章最后一节已经给出了暗示。首先杨七、杨巴合开的“杨家茶汤”改称了“杨巴茶汤”,而“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却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他也不想想,没有杨七的好手艺,茶汤怎么可能被推荐给李中堂,杨巴怎么会有表现好嘴的机会。杨七的手艺成就了杨巴,可他不但不心存感激之情,反倒说出如此无情的话来,足见他不知感恩,见利忘义。还是杨七老实本分。这位同学说得有理有据,同学们似乎一时竟找不到什么理由反驳。

我打破僵局,又追问:“杨七的好手艺输给了杨巴的好嘴巴,看来会做不如会说啊。大家有什么看法?”

有同学说:“做不到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杨巴再会说也不能把白开水吹成香喷喷的茶汤,做是说的前提,硬要说就成了吹嘘甚至欺诈。做是第一位的。”有人却从另一角度证明前一位同学的观点:“杨巴是会说,但是你看他说的那些话,大人有错也是没错,自己没错也是有错,让大人犯错就是自己最大的错,磕头抢着求恕罪,活得太没有尊严了。杨七靠手艺挣钱,不用讨好谁,活得硬气。比下来,还是会做好。”有人反驳:“杨七活得硬气?为伺候大人不也把手洗得快褪了皮,大人发怒不也吓得慌忙跪下了?像杨七、杨巴这样的小人物,卖手艺,卖嘴艺,都只是为了活下来,都不容易,没有谁比谁好。”我借机补充背景资料,肯定道:“清末的天津码头常有地痞、流氓、恶霸出没。小人物在这里求生存确实很不易。”我又继续补充道:“现在社会安定,我们不必为了生存阿谀讨好他人。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礼貌地说话还是应该的。”

学生的质疑虽然不在预设之内,但的确有助于我们全面立体地分析认识杨巴这个人,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果断放弃了教案上的流程,顺势追问,学生因此生发出多样且深入的思考,对课文的品析与感悟被引向更深的层次。

天女散花式地追问不是为了实现预设的教学流程,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探讨的结果可以不同,重在培养多元性思维能力。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价值有一个明确判断,那些与课堂教学无关或者大而无当,一节课都不会讲清楚的问题不追也罢,留给课后探讨也是不错的选择。

无论是老鼠打洞式地追问,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由浅入深地思辨;还是天女散花式地追问,引导学生是多元化思考问题,都有利于培养语文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一点一点养成,学生必会学得更多。

参考资料:

1.冯骥才《俗世奇人》,作家出版社。

2.〔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下一篇:彩云飘荡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