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入“明白”的境地

时间:2022-07-25 02:30:37

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入“明白”的境地

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在家长、老师等成人的眼中看起来十分简单,学生能得出结果就可以,不用去说明自己解题的理由、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不会说、只会做,做被看得更为重要。其实不然,不论哪个学科,进行哪种学习,将自己的思维“明白”化,更利于发展。而想让学生明白,我们必须去关注教学中的细节,尤其是我们认为简单的,学生未必这样认为,实践中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前提,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要明明白白

身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最基本的是扎根于课堂,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就尤为重要。教师只有真正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站在高处,着眼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得明白,教师首先要教得明白。

如“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一课,例题3首先出示两个正方形,涂色并填空,然后认识计数单位……如果仅用例题让学生涂完颜色再填空,揭示计数单位及进率,结合例题4进行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不符合认知规律,理解不透彻。静心思考,我们就会想到:教材是专家们编写的,要深入挖掘、多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为什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为什么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为10?之后就会豁然开朗:两个正方形图,一个被平均分成10份,一个被平均分成100份。分别涂色表示0.6和0.06,学生自然会在直观图的帮助下理解“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的含义,也能在结合两幅图的基础上明白1里面有10个0.1,有100个0.01,从而得出结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可见,教师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引导学生明明白白学数学的基础。

二、依托语言,使学生的认知明明白白

数学学习中,口头的语言表达会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表述中理解他们的想法,找到他们的困惑。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表达中自己发现问题,不断进行自我修正。我认为,学生需要学明明白白的数学,也就是说,不论你持有任何观点都应阐明理由,结论不是凭空产生的。

在初步认识平面图时,有关“方向标”学生是很陌生的,我思考:如果仅仅对于方向标作解释:表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学生的知识也就是被动接受的,而不是主动获得的,于是我针对认识方向标这一环节设计了“见”“思”“明”三个环节。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真正对方向标做到了明确:虽然方向标只标明了北的方向,但其他的方向也都隐藏在其中,因此为了简单明了,只标明“北”的方向。学生做到了明明白白地学数学。

语言的表达可以促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思考状态、明确自己的思维障碍;语言的表达可以促使家长和老师在适当的时候伸出“援手”,去扶一扶他们;语言的表达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明了,进而达到思维的提升。

三、给予等待,帮学生把思路梳理得明明白白

学生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思考更是如此。教师耐心等待,学生会由被动地思考转变为慢慢地学会思考,其思考的过程促使其整理思路、解题思路越来越明白。

如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后有一道练习题:“把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我了解,学生能轻松地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但完成五边形和六边形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先把“最少”省略:“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三角形,你能分成几个?”学生有的连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有的连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有的将顶点与下面的边连在一起,再连接上面的另一个顶点,分成三个……分法很多,个数不一。接着,我给要求增加了“最少”两字,学生回答:“最少能分成两个。”在追问“那些分法为什么分成的不止两个”后,学生回答:“因为它里面画了两条线。”“因为它里面的两条线交叉在一起,交叉点多了,三角形就多了。”“因为它里面的线拐弯了。”“因为它从一个角连到了一条边上。”……多好的发现、多细致的观察、多深入的思考、多准确而又形象的表达啊!学生将“最少能分成几个”与自己已经解决的“分成几个”问题结合起来,借助旧知来感悟新知,思维越来越清晰。因而,由将四边形分成三角形的发现,学生以更积极、自信的态度投入对五边形、六边形的思考之中,进入一种思考的良性循环状态。

教师耐心的等待、激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信心,给学生勇气,让他们放弃顾虑,大胆表达。当然,对于学生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教师也要及时疏导,给学生牵线搭桥,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实现由混沌到明晰的思维过渡。吴正宪老师说:“教师要驻足,学生才可能悟得深、悟得透。”这意味着教师要会等待,学生才可以理解和掌握。我们要善于察言观色,读懂学生的不懂与错误,等待会让学生变不懂为懂,明明白白地学数学。

四、借助象声,把抽象内容理解得明明白白

一次数学研讨会上,我聆听了徐长青、吴正宪、翟裕康等多位全国级、省级特级教师的课与讲座,深受震撼,“不要用老师的方式去接近知识,要用学生的方式去接近知识。”“未知者是不安全的、犹豫的,因此教师不要轻易否定。”“从象声到象形,把研究的过程植入孩子的头脑中”……他们的话源自教学实践,句句话敲入我的心中,使我顿悟:他们的关注点是学生,目的是学生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他们对题目的讲解深入浅出,学生做到了“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学生对看到的、听到作出合理解释,是学习的主人,进而明明白白地学习。

我深思: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们仅仅看重眼前的分数,谁又能为孩子若干年后的将来买单?除了分数、成绩,学生还应有思考的习惯、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唤醒的是学生面对难题的克服欲,要唤醒的是坚韧、自信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明明白白地学数学,不仅为了会做几道题,而是借助数学学习这个平台,让学生养成一种思考、探究的习惯,使他们受益终生。?

上一篇:险资将改变市场资金结构 下一篇:团队研修式网络备课:撬动校本研修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