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认同差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22-07-25 09:36:35

代际认同差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社会变革会引发社会的群体性认知变化,并形成代际认同的差异。将代际之间的认同差异有效的转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关键。应充分认识“60”后、“70”后、“80”后、“90”后各自的时代背景、价值需求和群体认知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各个群体的价值观念。

关 键 词: 代际认同;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2-0063-0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不同时代的人群带来了不同的感受、认识和选择等,集中表现在价值观选择的时代性印记。社会文化的作用一般通过特定年代群体的思想集中体现出来,由此,代际群体存在着行为标准和价值观选择的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获得代际群体的普遍认同,才能成为社会全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实现引领社会价值思潮的作用。我们以我国“60后”、“70后”、“80后”、“90后”代际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代际群体价值观的特点,探讨如何在代际差异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代际群体价值观的特点和差异

(一)“60后”

“60后”主要指1960~1969年出生的一代人。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激情激荡、人心不安、社会动荡的年代。人们带着社会主义改造成功的巨大鼓舞和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迈进60年代。同时,党内“左”的错误进一步扩大, 人们在进行艰难的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卷入了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 大多数人满怀热情的投入到这场政治斗争中。在这个时代,知识分子被看作社会批斗的对象,知识文化被丢弃,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陷入全面混乱。

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其价值观的形成却是高度一致的,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来统领社会发展的,体现出社会主义一元价值观,突出其政治特色。 他们力图用政治的观点来思考和解释遇到的问题,用政治的标准来衡量一切,将人们的思想、行为和观念通过政治表现出来。“60”后的价值认同是和整个时代的大背景相契合的, 这也表现在其后的生活中有较强的政治觉悟, 是以后其他年代的人不能相比的。他们的价值取向稳定,体现出对精神和品格的追求远远大于对于金钱的渴望; 普遍认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个人价值,体现着整体价值优先的认同原则;事业上的成就感远比工资增长、家庭生活的个人满足感更为强烈,个人价值的实现通过群体普遍认同而获得,体现价值实现的从众心理。即使在西方价值观传入中国后,“60”后群体依然保持着理性和冷静但又相对保守和审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排斥、怀疑和批判的借鉴的过程。

(二)“70后”

“70后”主要指1970~1979年出生的一代人。 “70后”成长于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年代,是伴随着社会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70后”成长于精英文化逐渐衰弱的年代,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生存模式完全异于其他年代。他们不像“60后”从小被灌输要成为时代伟人去改造世界、拯救世人。“”等极端政治文化事件对他们的影响微乎其微,很难对其形成深远的文化价值的影响。处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人们,在价值观上呈现出矛盾的特质。 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在“70后”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深深的烙印,但这种价值观还不牢固,不完全具有实际的指导价值。正当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的时候,都市消费文化、电子网络文化、现代传媒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等随着改革开放迅速传播,由于缺乏必要的辨别分析能力,在多重价值观激烈冲突之下,他们茫然不知所措。自我的迷失与矛盾,是“70后”价值观选择与确立的集体处境。

(三)“80后”

“80后”是指于1980~1989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人。“80后”是伴随改革开放而成长的,他们完全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洪流带给人们的巨大改变。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的问题进行探索。“文化热”悄然升温,人们对于文化的研究超出了学科领域的限制,出现了各种人文学科相互交流、借鉴的趋势,也突破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界限。随着市场经济被引入中国,人们生活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商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中包含着市场经济文化带着巨大的冲击力和浸染力迅速占领了大部分文化市场和空间,淡化了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关注,随之带来的是对于物质的过分追求。

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80后”具有明显的“时代标签”和“文化标识”,对其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选择具有这个时代的独特方式。“80后”群体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政治上具有较高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能主动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对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根据自身的道德评价标准做出较为公正合理的结论,具有自身衡量的内在道德尺度;在人生的内涵、方式、意义、目的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问题上,能够采取积极进取、务实向上的态度。但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结构深层变动,利益深入调整,导致“80后”群体价值观念的选择和追求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造成了与前几代人的文化深层断裂。如: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促使“80后”的价值观由理想转向现实,实用主义盛行,价值活动的功利性突出;在价值主体的选择上,注重以自我为中心,在价值实现上, 注重自我奋斗, 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更加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政治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少。

(四)“90后”

“90后”是指在1990~1999年之间出生,成长于新世纪, 在新世纪里面临工作、 婚姻及繁育后代问题,即现今的青少年一代。“90后”的生存环境明显优越于前几代人, 他们没有经过政治上、 经济上大的动荡,他们完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及家庭对他们关注较多。 整个90年代是中国改革初见成效、社会主义建设大发展的时期, 中国人的家庭收入稳步增长、逐步迈进小康社会的时期,“90”后尚没有体会创业的艰辛、改革的步履维艰,生活条件优越, 物质生活的优越使他们许多人缺乏积极进取的心态。“90后”生活的时代也是全球信息快速传播的时期,他们是信息的优先体验者,获得信息的来源多样化,从被动接受到随时主动获取,跨越时间、地域的界限进入无限发展的虚拟世界。他们也是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一代,较好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师资,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这个时代的人被称之为“新新人类”,意味着他们是新时代的开启者,肩负着更重大的历史责任。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别,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价值观和前几代人有着更多的个性特征,凸显了时代感。“90后”的适应性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面对西方价值观依托文化的外衣迅速在中国传播, 他们没有辨别的接纳吸收,使中国“哈韩”、“哈日”、“美剧”之风越演越烈,其价值观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痕迹。同时,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国学热”,“90后”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面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层冲突, 多元价值观的选择, 使一些“90后”出现了无所适从的境地,或者出现了价值观的复杂化趋势。 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部分无序现象,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准则难以解答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系列道德失序、价值失衡的现状,进而诱发了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叛逆的表现。“90后”的个性化较强,在价值目标选取、价值评价标准、价值原则确立、价值实现问题上,体现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选择,最终进行价值抉择。在价值评价标准上,“90后”的意识形态评价原则淡薄,表现出对于多元价值观的宽容与接收。

二、 在代际差异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通过代际群体价值观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不同代际群体的普遍标准。“代际”个体价值观虽然与各个时代紧密结合,体现出每个时代的烙印,但总是与社会所宣扬的核心价值观保持着一致。社会进步也体现在能够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影响各个群体,在当今社会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影响和规范各个代际的个体价值观,同时给人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使每个人努力实现其自身价值观的过程也是不断彰显社会整体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例如,“1949~1978年,这一激进理想主义的时代,国内外的革命英雄和时代英雄既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也是人们崇拜并努力付诸行动的精神偶像。彼时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无私奉献、昂扬向上的精神特质,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1] 这个特定年代把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化作无穷的力量,精神上的信仰弥补了物质上的匮乏,进而形成了全社会奋发向上、不求回报的社会价值观。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成为“60后”、“70后”、“80后”几代人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呈现代际间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更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功能。

2. 代际群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对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际认同和群体凝聚力。代际群体价值观是代际群体对个体价值观的提炼、凝练和升华的过程,体现群体认同感和凝聚力。“某种价值观在群体一旦形成,就必然反映该群体共同的需要,因而是群体内部的个体之间相互认同、 相互吸引的重要内聚力量。” [1] 社会发展需要通过群体价值观的传递来维持本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延续性,更需要代际群体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普遍认同,主动实现对接,体现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取得代际群体的高度认同,真正实现代际群体价值观的对接,才能成为社会全体的共同的价值理想, 达到引领社会价值思潮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激励代际群体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 使之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热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引领各个代际群体、凝聚各方力量的旗帜,为了实现共同的价值信念和精神追求, 引发群体成员的情感共鸣,形成强大的群体凝聚力。中华民族精神强调的是各个民族发展的连续性和融合性, 是民族稳定的精神价值核心,传承民族文化命脉,接续文化精神,保持价值选择的主体性。时代精神是民族发展学习、互动的产物,是民族发展的精神特质,应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经验,体现价值选择的时代性。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当代社会群体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成为社会规范的群体内化,群体主动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驱动力, 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注入了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四个内涵方面的凝练, 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代际群体价值观的有机对接, 各个代际群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始终团结在社会主义旗帜之下,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欧清华,胡解旺. 代际公正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微 [J].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10).

[2]李强等. 生命的历程[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利索夫斯基. 论代际继承的辩证法[J]. 海新译.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9(5).

[4]姜文振.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陈思和. 现代都市的“欲望”文本――对“七十年代出生”女作家创作的一点思考[N]. 文汇报,2000-04-01.

上一篇:低碳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变革 下一篇:从媒介购买到受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