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视角下重构失独群体社会支持体系

时间:2022-07-25 08:42:32

抗逆力视角下重构失独群体社会支持体系

[摘 要]本文在抗逆力视角下,分析失独群体面临的风险性因素,并从保护性因素切入,提出从外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及效能因素帮助失独群体再社会化,实现由隔离断裂到内在平衡的转变,增强失独群体的乐观感、归属感、效能感,重构失独群体社会支持体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失独群体;抗逆力;风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社会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081 ― 0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步入后工业时代,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剧,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失独群体呈快速增长趋势。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全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个〔1〕。学者穆光宗预计约有 5.4% 的人在 25 岁之前死亡,即使按独生子女 1 亿人来计算,失独家庭的数量也将达 540 万户左右〔2〕。2013年人口学家预测,未来中国失独群体将达一千万。这一庞大的失独群体如果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此外,失独群体响应国家独生子女政策,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到年老却失去了唯一的子女,他们到底承受了怎样的心理与精神压力?他们的老年生活将如何度过?这不仅仅是一个政策问题,更是一个道德与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二、理论界定

最早对抗逆力的研究发源于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研究,现已运用到问题青年、残障人士、农民工等群体。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核心理念,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本文中抗逆力定义为:个人在面临不利境遇时,能够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作出理性的选择以及找到应对的策略〔3〕。1990年,Richaedson提出了抗逆力模型,认为每个人都有抗逆力,当个人面临危机与困难时,就会被激发与唤醒,帮助个人面对危难,积聚力量。该理论强调个体在生命历程中无法避免风险,但是能够通过增加保护性因素,来抵消风险因素的影响,达到重新的平衡〔4〕。Moran & Eckenrode关注于风险因素与保护因素两者的区别,他们将其划分为补偿型、风险―保护型、防护―预防型和挑战型四种不同的类型〔5〕。Rutter则侧重运作过程,从环境与个体两者的互动角度提出了四种提高抗逆力的策略〔6〕。有学者将其构成要素为外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高度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秉承优势视角的学科,在分析与应对失独群体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然而,根据相关文献分析,目前大多数学者主要从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角度研究失独群体的困境,鲜有从社会工作角度分析。因此,本文尝试在抗逆力视角下重构失独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三、失独群体风险性因素分析

通过结合以往文献,我们认为失独群体面临的风险性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健康风险、养老风险、经济风险、社交风险。

1.健康风险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失独群体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容易产生孤独无依的沮丧感与失落感〔7〕。老年人将子女看作养儿防老的依托,这种依托除了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依靠。随着年龄增加与身体机能的下降,焦虑、孤独等情绪长期困扰失独群体〔8〕。失去唯一的孩子对失独群体的打击不仅仅是残酷的,而且是致命的。情感没有疏通渠道,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的宣泄,长期积攒,影响失独群体的健康,为以后的爆发留下了更大的隐患。

2.养老风险

中国传统上素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当失独群体失去子女后,他们本可以考虑进入养老院。但现有的养老院入住程序复杂,进入养老院一般需要直系亲属签字或者街道、工作单位提供相关证明。社区与原工作单位没有提供担保的职能,失独群体又失去了唯一的子女,因此入住养老院也是困难重重。目前,失独群体未纳入政府普惠政策范围,社会保障受损〔9〕,缺乏专项资金扶助,尴尬的身份让他们无法获得社会支持。

3.经济风险

随着年龄增长,失独群体的就业能力下降,身体疾病增多,失独群体普遍面临经济困难。即使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失独群体,对未来生活和物质保障也存在着很大的担忧。2007年国家出台失独群体扶助政策,规定女方年满49岁并符合其他相应条件下夫妻双方可以得到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政府补助,直到亡故为止。2014年政府调整了扶助金补助金额,城镇失独群体每人340元/月,农村每人170元/月。国家虽然已经有针对失独群体的政策补贴,但各地补助力度不均等,且普遍较低(见下表),随着生活消费物价指数逐年上升,难以满足失独群体的基本生活,尤其是在面临重大疾病与灾难时,低额的补助更是杯水车薪。

4.社交风险

第一,主动隔离。在失去唯一的子女后,失独群体不愿意与别人沟通交流,认为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伤痛,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降低,与亲友邻居关系冷淡,无法融入社区生活〔10〕。第二,被动边缘化。失独群体存在“克子”“命硬”等污名化现象,被社会排斥。社会关系的断裂、社会关怀的缺失,使得失独群体陷入一种无力感〔11〕。

四、保护因素介入与干预:重构失独群体社会支持体系

基于抗逆力理论的基本观点,风险性因素与保护因素是相互制衡与博弈的关系。失独群体在面临上述问题时,如果生存和防御机制健全,保护性因素比较全面,那么失独群体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即使风险发生,失独群体也可以利用现有保护性机制介入与干预,化解风险。具体而言,失独群体的保护性因素来源于不同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社区、社会工作者等,不同的层次(宏观、中观、微观),其在失独群体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见下图)。因此,本文尝试在抗逆力视角下重构失独群体社会支持体系,实现社会资源由断裂向平衡的转化。

1.外在支持,连接失独群体资源,促进资源整合

第一,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为失独群体提供完善医疗、养老、救助机制,保障失独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避免陷入贫困。同时,可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专项的失独群体扶持基金,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灵活调整。第二,营造关爱失独群体的社会氛围,鼓励失独群体间相互支持。链接亲属关系、邻里朋友等网络资源,帮助失独群体走出困境。第三,发展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建构以政府、社区、居委会、志愿者的多层社会支持体系,改善失独群体孤立无援的境况。组织志愿者与失独群体互动,减少其孤独感,满足失独群体的精神需求。第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优势,与失独群体建立信任与尊重的关系,通过个案管理、小组活动、社区文化培育等专业方法挖掘失独群体的优势资源,促进失独群体资源整合。

2.内在优势,转变思维方式,增强失独群体积极思维

第一,帮助失独群体“去特殊化”和标签化,培养积极思维〔12〕。引导社会同等看待失独群体,避免将其特殊化。帮助失独群体积极融入社会,发挥余热,改变社会排斥的局面。第二,重建家庭凝聚力,帮助失独群体增强对家庭的信念,建立新的沟通方式。夫妻双方寻找新的支撑点,培养新的生活方式与兴趣爱好,也可以通过领养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家庭的三角平衡结构。第三,失独群体自身要学会走出困境,转变思维方式,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增强亲社会结构,接受社会的帮助与支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实现再社会化。

3.效能因素,采用情绪管理与目标订定技巧,提高自我认同

第一,采用情绪疏导与哀伤辅导的技巧帮助失独群体正视问题,抒感,排解心里压力。如采用“空棋子”疗法引导失独群体宣泄不良情绪,促进失独群体增能〔13〕。积极表达自身需求,缓解精神压力,增强失独群体乐观感、归属感与效能感。第二,对失独群体进行需求评估,确定目标。在整个服务过程中,鼓励失独群体的参与,尊重失独群体的选择权与自决权。建立清晰、明确的目标,并鼓励失独群体相信自己有完成目标的能力。通过关怀与支持,促进生活技能的学习,提高自我认同。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G〕.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2〕穆光宗.中国人口转变的风险前瞻 〔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6):25-33.

〔3〕马凤芝.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265.

〔4〕Atkinson,p.A.,Martin,C.R.&Rankin,J.2009.Resilience

Resilience Revisited.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16(2):137-145.

〔5〕Moran,P.B.,&Eckenrode,J.1992.Protectiv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mong Adolescent Victicms of Maltreatment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6(5):743-754.

〔6〕Kumpfer,K. L. 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The Resilience Framework. In M. D. Glantz & J.L.Johnson 95 (Eds.),Resiliency and Development:Positive Life Adaptations. NewYork:Kluwer Academic,1999,PP.179-224.

〔7〕安民兵.马斯洛需要理论视阈下的失独中老年人个案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469-471.

〔8〕朱艳敏.失独者养老态势与困境摆脱〔J〕.重庆社会科学,2013,(8):34-41.

〔9〕王茂福,谢勇才.失独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以北京模式为例〔J〕.兰州学刊,2013,(7):91-96.

〔10〕周璇,吴翠萍.基于风险视角的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02):38-48.

〔11〕郭庆,孙建娥.从拔根到扎根:家庭抗逆力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及其干预〔J〕.社会保障研究,2015,(4):21-27.

〔12〕慈勤英,周冬霞.失独家庭政策“去特殊化”探讨――基于媒介失独家庭社会形象建构的反思〔J〕.中国人口科学,2015,(02):34-42.

〔13〕姚金丹.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J〕.社会工作,2012,(10):24-27.

上一篇:世界互联网大会:未来之光 下一篇:“黑蜘蛛”创新模式将国货销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