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有效教研 合作追求卓越

时间:2022-10-15 07:50:07

扎根有效教研 合作追求卓越

东林中学英语学科组现有英语专业教师33名,其中无锡市学科带头人1名,无锡市英语中心组成员1人,无锡市教学能手2人,市区教学新秀3人。学科组荣获教育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项目学校”“江苏省初中英语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先进集体”“无锡市巾帼示范岗”等荣誉。在学科组建设中,我们认为,共同的愿景、专业引领、课堂公开、合作学习是我们学科组建设的四个重要元素,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了有效教研的运行系统。其中,共同愿景是成功的方向,专业引领、课堂公开、合作学习是走向卓越的推动力。

一、秉承传统、追求卓越的共同愿景

学校的英语教学始于1905年的竞志女学,到1935年学校在初一至高三各年级开设英语课,使用9种教材。1969年学校更名为无锡市第十二中学,在其31年历程中,学校秉承优良办学传统,探究英语特色办学路径。从课堂入手,强化英语口语;开辟英语教学第二课堂,开展英语兴趣小组活动。1987年学校被无锡市教委认定为无锡市英语特色学校,这些为以后学校英语特色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2000年起,在东林中学组建初期,学校明确提出英语是学校重点突破的学科,“要在英语上有所作为”,在短期内使英语教学质量跻身于全市前茅,给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学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这是东林中学给我们学科组“追求卓越”的战略定位,同时也迅速内化为了英语学科组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这共同愿景就是一面旗帜,全组教师为此齐心协力,争创一流。

二、依托导师、专业引领的强势参与

2009年学校创设名师工作室,聘请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薛中梁为本学科导师。英语学科组在名师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定期开展名师示范课观摩,对中青年教师言传身教。名师经常走进教室听课、评课,为教师随堂课会诊把脉,定期推出学科专题的名师讲座。导师不仅向学员和全组教师介绍分析国内外各种授课互动技巧,共享名师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考,共同探讨各种前瞻性的教学理论和理念,而且根据阶段听课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以及需要提醒大家必须着重注意的教学环节进行原理性的分析和实践性的点拨,为本组教师指点迷津,为教师的教学打开了快速通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外,英语学科组长期坚持学校“传帮带”的导师制度,可以说,“以老带新、骨干垂范、互帮互学”是学校英语学科组的优良传统。学校充分利用本校有经验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带教导师,带教导师每周要听至少一节指导对象教师的课,通过教学设计、课堂实战、课后分析总结,来磨砺共同的教学智慧,新教师往往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就迅速成为教学的骨干。

三、挑战自我、课堂公开的压力驱动

近年来我们学科组与十多所周边学校结成英语教学发展共同体。与南京、苏州、北京、上海等地的近30所学校建立了英语教育的研讨合作关系。学科组经常组织优秀教师到其他学校去上课、兼课,主动送教上门,参与其他学校的英语教研活动。与此同时,学科组组织学科教师参加省市各级教学大赛,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打磨课堂;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在各类赛事中夺标的方式,帮助教师积累经历、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开展常态化的“推门课”听课评课活动,以此来开放课堂、检验课堂、提升课堂,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经常性的内外教研活动,使得每一节英语课都是公开课,能随时接受外界和同行的听课和评价。毫无疑问,这些公开展示课、赛课、送教上门课、推门课等,对学科组每位老师都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挑战。正是在这种压力驱动下,教师们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专业能力迅速提高。一大批业务精良的英语教师脱颖而出,成长为学科的骨干和中坚,他们中的很多人还被其他学校聘为专家型指导教师。近几年来有20余人次在市区级赛课中获奖。其中,徐娴老师在“第八届全国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中荣获优秀课展评一等奖。

四、自主能动、合作学习的组织文化

1.学科教研,注重教学设计。每学期开学前的第一次教研活动就深入研讨课程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对教材和课程的再度开发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按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不统一要求设计内容及格式,强调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交流的目的是给学科组教师提供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交流后不做结论性评价,只肯定教学设计中某个局部、某个方面、某个角度有思考、有想法、有新意,以此引导教师把有效教学理念在备课中体现出来。对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是否可行,是否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等问题不做限制性的结论,让每位教师在教学中体验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2.教材实验,推进口语教学。学科组从2001年开始,就进行了牛津英语教材实验,并把这项工作看作是推进英语口语教学的现实抓手。在实验中,我们强调教学的生活化,把英语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实现从“哑巴英语”到“开口英语”的转变。

课外,每周五中午播放的校园英语广播节目“趣味英语”和“我们的班级”等栏目,为学生的说、练、交流提供了机会;每学期英语节上的英语主题活动、英语课本剧表演、英语歌曲演唱、英语故事比赛、英语绕口令、英语专题小报、英语作文比赛、英语词汇竞赛等活动,以及每周学校银杏树下“英语角”的“Free Talk”,在学生、本土教师、外籍教师打成一片的互动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我们还自编课外学生读本《英语校园会话训练》和《口语应用基础训练》。

3.双语教学,拓展教学空间。英语教学的特色实践,帮助学校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深化这种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秉承优良中华传统文化并融通西方先进文化、具有前瞻意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学科组派出三名教师支持学校的双语教学实验,组建了双语学科组,由英语教师徐敏敏出任学科组长。双语学科组有9名老师,分设6门学科(数学、地理、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其中三位英语老师参与了研究性学习双语教学,他们自编的双语教材《基础科学入门》《西方的重大节日》,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徐敏敏老师在2008年4月2日出席了第三届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并就“双语课程的教学感受”在会上作了发言,其论文荣获一等奖。

双语教学实验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有近十个年头,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英语教学研究组对我们的评价是:双语学科组制定了双语教学实验方案,形成了“培训―教研―实践”的教研工作策略,实现了教学与教研的有效整合。学科组研制了双语教学行为设计模式样板,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构建了双语教学基本课型,即师生互动型、活动型、讨论型等;形成了“渗透―整合―沉浸”双语教学的校本模式。实验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显著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实验还建立了教师合作机制,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有很大转变,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

4.出国培训,开阔国际视野。学科组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赴海外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到目前为止,我们学科组已经有22位教师远赴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亲身感受异域文化,并和当地教师同行互相学习,切磋教学经验,使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

总之,学校的发展,需要一种眼光,而英语教育的实践实实在在地通过它的点睛作用给予了学校这种眼光。

上一篇:关爱八卦成长协会:八卦也有正能量 下一篇:“千年宝洁”的梦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