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又有何妨?

时间:2022-07-25 06:52:11

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教师把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思考和理念通过这些课展示出来,供大家研讨借鉴。许多优秀的教师从这些课中脱颖而出,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也通过这样的平台被大家所熟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就曾说过:“我们须互相打开教学的大门,互相听课、研课,不断推出各种研究课,学会在分享与共享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而这,恰恰对于我们的专业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人生也因此丰盈精彩起来。”(《赢在课堂》)可曾几何时,公开课在许多人眼中,却有如“过街老鼠”,倍受批评和指责。批评者对公开课下了一字定义:“秀”。

张老师是我校一名优秀的年轻语文教师,听过他不少课,以前在他的课堂里,总能感觉到他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追求,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热情普遍较高,对他的认可度也不错。可就在这一学年的一次公开课后,几个所谓教育“权威”却毫不留情地斥责其课堂华而不实,充满“作秀”成分,听得张老师在旁面红耳赤,无地自容。于是这以后,张老师每次上公开课,都是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后听他的课,总感觉课是规矩了,但总鲜有通脱跌宕之势;上的都是柴米油盐的实用课,可却再难有文质兼美、妙手偶得的生成课了。

我想,我们能否把作秀的“秀”字,放入“秀外慧中”的语境中去理解商榷。一直以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假如在其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没有那么几出似折子戏精彩的好课,他的教育人生肯定是不幸的。不管是广东的程少堂老师提出的“代表课”,还是浙江朱水军老师提出的“特色课”“个性课”,都无一例外地肯定了一堂好的公开课对于教师成长的巨大价值。而这样的课在内容充实、底蕴深厚之余,必然也和其驾驭课堂的方式风格息息相关,而这方式风格不妨可理解为“秀”。或语言平白如话、言简意赅,或辞藻华丽、错彩镂金;或逐层深入、步步为营,或见缝插针、“倒嚼甘蔗”;或高屋建瓴、整体把握,或宕开一笔、寥寥数语……如果这些方式风格,这些所谓的“秀”,和内容水融、一气呵成,那这番“秀”,又有何妨?

记得上大学时,教我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先后有四位老师,每人上一段。他们的“秀 ”让我打开眼界:有的滔滔不绝,气势恢宏;有的边讲边写,旁征博引,老成持重;有的讲着讲着就进入自己的境界,念念有词,旁若无人;有的忽然当堂吟诵,别有韵味……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老师们上课的风采依然历历在目,但我从没觉得谁的课不好。因为我在我看来,正是他们“秀”出了自己,才让我这个学生至今不能忘怀。

不可否认,在如今不读书、读书少的大气候里,公开课有流于哗众取宠的危险,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因噎废食,不必因为有人画虎类犬,而把婴儿和洗澡水一并倒掉。

于是,当几个所谓教育“权威”对张老师的这堂课评头品足、“大声斥责”,而对另一堂按部就班、毫无生气的课呈上自然质朴的媚俗之词时,我只好借口躲避到厕所一角抽烟去了。

上一篇:老师搭台 学生唱戏 下一篇:I Hear the Wa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