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路桥命名规划初探

时间:2022-07-25 04:48:49

番禺区路桥命名规划初探

摘要:针对番禺区路桥命名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路桥通名和专名命名的原则,并对道路命名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路桥命名、命名原则、通名规划、专名规划、命名管理

中图分类号:U448.14文献标识码:A

1 绪论

广州市番禺区位于广州市中南部,全区总面积529.94平方公里,是广州市“南拓”战略重点建设区域。番禺区现状路网发达,境内江环水绕,河网纵横,桥梁众多。近年来,随着番禺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建道路桥梁,区内各等级道路不断增加,各种跨江桥梁、立交桥、高架桥随之兴建。道路桥梁的剧增,使得番禺区路桥命名工作日渐繁重。

目前番禺区路桥命名采取的是“先建设,后命名”的机制,路桥建设时先由建设单位对项目工程进行命名,然后向地名办申报,由市政府批准。这种命名机制涉及的单位众多,有民政、规划、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各部门间职责混乱,不易管理。随着道路新建工程、改建工程和扩建工程的不断深入,路桥命名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目前番禺区路桥命名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番禺区的路桥命名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总体上缺乏特色和规律,很多道路的命名没有指向性。

路桥命名与规划建设不同步,系统性不足。规划部门为对道路加以区分,在规划时会给每条道路进行命名,因缺乏相关的命名原则,命名时往往比较随意,绝大多数的次干道或支路都以数字名字命名,这种命名多数不符合广州市的道路命名要求,这导致工程实施时建设单位需要对道路重新命名,由此也导致道路的规划命名与建设命名不一致,不同部门间协调时出现路名对应不上的现象。

目前,番禺区的路桥命名工作主要由建设单位负责,“先建设、后命名”,有些建设单位在道路建成后没有将道路名称向地名办备案,导致部分道路没有正式命名,道路的实际数量远远大于正式命名道路数量。建设单位在道路建设前期临时使用的暂用名称、道路工程立项名称等往往宣传在先,先行使用,这些命名很多并不符合广州市的道路命名要求,另一方面造成路名变更频繁。道路命名的无序和混乱,对城市建设管理及社会生活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部分已批的路桥命名的起止点、路线走向与实际不符,存在一路多名等问题。番禺区已命名的道路中有半数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命名的,而番禺区的路网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原有的许多道路已经被重新拆分与组合,路线走向发生较大变化,但命名却一直没有变更,路桥命名滞后于路桥建设,由此导致一些道路存在一路多名等问题。

道路分段命名的长短划分标准差异大,甚至出现同一分段中红线宽度或建设规格不一致的现象。番禺区现状路桥命名分段长度有的过长,有的过短,建设的时序性特征明显,不同时间兴建道路的分段长度标准相差很大。有的同一条路的道路的宽度也不相同,甚至存在建设规格上的差异。

番禺区路桥命名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造成番禺区规划及建设格局的混乱,而且严重影响番禺区的整体形象,降低了番禺的城市品位及文明程度,因此,函须开展番禺区路桥命名规划,制定路桥命名原则,确保番禺区城市道路命名规范化和系统化,使得番禺区路桥命名有章可循。

2 路桥命名原则

命名采用“专名”+“通名”的格式,一路一名,为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减少混淆和混乱现象,保证区内道路桥梁的名称在全区乃至全市的唯一性。

为保持路名的稳定性,尊重历史使用习惯的沿革,对于现状已建成的道路桥梁,保留原名,不作更改。

2.1 路桥通名规划

路桥通名语词要简约、通俗易懂,与路桥实体的类别、地理位置、规格、规模等相适应。

按路桥通名的规范用字条件,使用相应的通名,不允许随意更改或与其他类别通名混用。

本规划所指道路,包括地下(含隧道)、地面和高架等交通道路。路桥通名,分为:“高速公路”“公路”“大道”、“街”、“路”、“巷”、“高架路”、“跨线桥”、“天桥”、“隧道”、“桥”“大桥”等。选用新产生的通名须通过严格论证,经地名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

在通名使用上高速公路以“高速公路”作为通名。一级、二级、三级及四级公路应以“公路”作为通名。其他地面道路通名划分三个等级:第一级为大道,第二级为路、街,第三级为巷。环线作为特殊通名。

大道主要针对城市快速路和骨架主干路,一般要求路宽在60米以上,长度在3千米以上的主干道路才可以“大道”为通名。现状未达到上述要求,但原以“大道”作通名的道路,沿用原通名。

道路宽度在15米-60米的,一般使用路(街)为通名,包括城市规划中除大道以外的主、次干道,宽度在15米以上的支路。现状未达到上述要求,但原以“路(街)”作通名的道路,沿用原通名。

巷一般用于路宽在15米以下的生活便道。

环线仅针对城市环线使用,其它道路不得以“×环”作专名,以免混淆。

大道不区分道路走向。“路”、“街”区分道路走向,东西向的道路叫“××街”,南北向的则叫“××路”。对于部分生活性支路或小区路通名前可以加“直”、“横”等表示走向和方位的词语,南北向支路或小区路一般叫“××直巷”,东西向支路或小区路则叫“××横巷”。

在桥梁隧道的通名使用上,立交桥则以“立交桥”为通名,高架在地面上的桥梁,可以“高架桥”、“跨线桥”为通名,人行天桥以“天桥”为通名,隧道以“隧道”为通名,其它桥梁可根据其规模和形式采用“桥”“大桥”为通名,其中多跨总长大于等于1000米,单孔跨径大于等于100米的桥称“××大桥”,其他统称为“××桥”。

2.2 路桥专名规划

道路专名在表现番禺区内涵方面占有突出地位,其采词要重点体现地方特色,不能与本市内其他路名重名,尽量避免与外地的重名。

选用合适的历史地名是体现老城区历史内涵的重要手段,新建道路专名要体现系列化、层次化的要求。

同一条道路不应有不同的专名,杜绝一路多名。

城市主、次干路不应用纯序数词命名。

提升指位功能、方便使用是道路地名采词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主干路名称应突出指位性,其名称应能体现除道路的方位、走向、及其所处的位置。一般以道路主体所经区域的地理名称或以道路两端所在区域的地理名称组合为道路名称,以强化道路名称的指位性。

次要道路可采用所经地的地名为道路路名,使传统地名得以延续,并于地名区块内作适当的派生,以便更好地保护“古旧”地名。

由主、次干道派生生活便道名称时,允许使用主地名加序数词合成的办法命名。序数词的选取一般按所在位置的门牌顺序号确定。对与多条主、次干道相交的生活便道进行派生地名命名时,主地名的选取遵守“从东、从南”的规律。道路门牌号码是道路专名指位的延伸和具体化,一般按“从东,从南”、“左单右双”和“等距赋号”的规律有序编制。

对于工业园区的道路命名,建议取工业园区的关键字或标志性词语以加强指路性,必要时可以采用加序数词的命名方式。

道路的长度应适中,不宜过长或过短,道路过长则指位性不准,道路过短则分段频繁。若道路的建设时序不同,或道路断面、红线宽度和建设规格上存在差别的,可对道路进行分段命名。

对于长度较短、基本不跨区的支路,优先采用起止点的位置特征进行命名以增强指位性,也可以采用主干道的命名进行派生命名或采用专题组团式命名。组团式命名的区块划分可以按照番禺区城乡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功能布局或镇街界线等进行划分区块,道路专名采词要求体现地域特点,具有文化内涵和品位。

对于出现重名、重音、近音、不规范等现象的道路,宜优先保留高等级的道路名称。当道路等级相同时,宜优先保留更改成本较高路段的道路名称;当更改的成本相当时,宜优先保留使用时间较早的道路名称;当道路的使用时间也相同时,则优先保留长度较长路段的道路名称,对其他道路宜重新命名。

对于需要更改名称并重新命名的道路,可以采取在道路的专名中增加表示街区名称或方位、大小、颜色等性状字词的方式,也可以启用古名、别名、雅名、曾用名等。

12)改造道路命名变更原则:

道路断面形式、宽度、走向或等级等未发生明显变化,或仅断面形式、宽度发生了变化,但道路走向、等级未发生变化的,仍应沿用原道路名;

改造道路断面形式、宽度、走向及等级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的,可视情况更改通名;

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不同专名的道路贯通后形成一条连续道路的,应尽量在原有路名中选取一条路名作为统一后的新名称。

桥梁的专名采词,要求侧重于强化指位性。较短的跨河桥梁,且系该河流上唯一桥梁的情况下,宜使用所跨河流名称作该桥梁专名;大型桥梁一般以所跨越的河流、道路、海域(水道)和桥梁所在区域的区片、桥梁所连接的岛屿等名称采词。在古桥原址上改建的,一般要求沿用古桥名。

高架路的专名与相应的地面道路的专名一致。

人行天桥的命名,应以所跨道路专名连缀其所在或邻近区片名称;距离道路交叉口二百米范围内的人行天桥,应以所跨道路专名连缀相交道路专名及人行天桥相对于交叉口的方位形成专名;人行天桥二百米以内有大型设施的,可以该大型设施的名称作为人行天桥专名。

隧道的专名应与其地理位置相一致,避免使用含义模糊和指位不明的专名。主要用以下方法采词:

以隧道所在地的山岭或山体名称采词;

以隧道所连接的两端道路名称组合成词语;

以所在的道路名称采词;

④以隧道所在地的区片名称或隧道所通往的区域名称采词。

3 加强道路命名管理工作的建议

目前,番禺区新建的道路、桥梁、隧道名称,主要由建设单位负责向地名办申报,经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很多情况下,建设单位对路桥命名重视程度不够,在建设前期随便地给路桥一个命名,而很多命名只是简单地抄袭,如“建设路”、“上海路”等,既没有地方特色,也没有指向性,甚至还有的道路以数字命名,这些路名多数存在重名现象或不符合广州市地名命名规定。此外,建设单位在道路建成后也没有将道路名称向地名办备案,导致部分道路没有正式命名,由此造成了命名滞后,道路的实际数量与命名数量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建设单位初始命名的这些暂用名称、工程立项名称等往往宣传在先,变成众所周知,建设完成后,建设单位的命名也就约定成俗,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无序和混乱,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道路命名管理工作首先应该是权责清晰,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鉴于道路命名多头管理的不足,建议将道路命名前移,将原来在建设时期的命名关口提前到道路规划环节,即规划部门在制订道路规划时与路名规划同步进行。将命名主体变成区规划部门,突出了规划部门在地名管理过程中的“源头把关”作用,将原先赋予建设单位的义务转变成行政部门的服务行为,建设单位在建设阶段只需直接使用已经起好名的标准地名即可,从而避免工程名与标准地名不统一,以有效解决命名滞后等问题,同时减少地名命名的程序和环节。

参考文献

李晓玉.济南市街路名称的语词特征及命名建议[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8(9).

范今朝,黄吉燕.城市地名规划及命名规则[J].城市问题.2005, (1).

张鸿杰,王立新,刘凤洲,窦宽荣.咸阳市城区新建道路命名初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0(1).

林源.城市化进程中的路名管理问题探讨[J].北京测绘,2006, (2).

黄小娅.街路名浅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6).

上一篇:商业建筑动线设计探讨 下一篇:中高层异形柱框-剪结构的剪力墙抗侧刚度优化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