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传,抑或是自传?

时间:2022-07-25 03:44:11

摘要:卡耐基因著述颇丰被称为“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而被誉为美国最杰出的三大人物传记之一的《林肯传》则是其众多出版物中唯一的传记作品。通过对传记材料的选取,尤其是对林肯家庭生活的诸多关注,以及技术性虚构等写作策略,卡耐基在塑造林肯的同时,也成功完成了自我的表达。

关键词:《林肯传》;立传动机;写作策略;别传;自传

一、立传动机

赵白生认为,传记写作的动机主要有三个:纪念、认同和排异,而认同又分为移情型认同、崇敬型认同和体验型认同。根据苏扬编著的《卡耐基成功之道》,卡耐基创作《林肯传》一方面是出于对林肯的敬仰,一方面是因为对家里一切的厌恶。认同的轨迹在这句话中清晰可辨:从与“我”有类似经历的林肯(认同的前提),到具有某种潜在可能性的“我”(认同的移情过程),终点至自我的抒写(认同的目的)。

(一)贫寒的童年生活

林肯出身农家,家境贫困。林肯出生在全肯塔基州最寂寞最荒凉的地段,七岁时,举家迁往印第安州的荒凉林野并在此度过了十四年光阴。面对寒冬,林肯一家拥有的仅是一间三面帐篷,屋子里没有地板和门窗,第四面则完全敞开,任由风雪冰珠吹打进来。

卡耐基的童年亦是如此。他诞生于密苏里州的一个小市镇,家里非常穷困。卡耐基后来谈到,他对那里最深的感受是冬天的生活,因为冬天对幼时的卡耐基而言,其同义词就是又湿又冷的双脚。没有一双可避寒冷的鞋子,他却必须在厚厚的积雪中往返于学校和家。

总之,贫穷和寒冷是林肯和卡耐基童年生活的关键词。

(二)坎坷的成功之路

林肯十五岁才开始上私塾,认字母,五年后,又断断续续上了几个月学,他一生中在学校受正规教育的日子不超过一年。但是,不甘于现实的他通过自学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博学而充满智慧的人。尽管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患过神经衰弱症、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但他仍然通过努力一步步成为律师,当选议员,并于1860年出任美国总统。

以演说家闻名于世的卡耐基最初并没有演说的天赋,他在大学时代参加过12次学院的辩论赛,屡战屡败。经历失败后,他重新振作,于1906年以一篇题为《童年的记忆》的演说赢得了伯勒第青年演说家奖。成功之前,卡耐基尝试过很多工作,诸如推销、表演等,最终选择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成人教育事业。

尽管一个是总统,一个是成功的教育家,但他们的成功之路却很相似:历经无数失败,却从不放弃,最终走至事业上的最高峰。

(三)婚姻经历

在《林肯传》中,卡耐基对林肯的悲剧婚姻着墨颇多。究其原因,该是因为作者本人也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而这段婚姻对他造成的伤害并不亚于林肯所遭受的。因此,笔者认为,卡耐基与林肯极其相似的婚姻经历才是他聚焦于林肯不为人知的一面的内在动机。

有趣的是,卡耐基的第一任妻子洛丽塔与林肯的夫人玛丽·陶德在家庭出身、为人处世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人均为法国贵族后裔,脾气暴躁、情绪化,对金钱和权力狂热追逐;都看不起自己出身贫寒的丈夫,喜欢颐指气使,常常出口伤人;都爱炫耀,挥霍无度;对丈夫的选择均是出于以金钱权力为目的的投资。玛丽常对别人说,如果林肯在政治上始终无法实现她的愿望,恐怕最终她的称呼就会变成史蒂芬·道格拉斯·玛丽或是其他的名字了,而洛丽塔等不及丈夫的成功就转而投向了纽约上流社会猎艳高手的怀抱。尽管在职位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是伟大的总统,一个是成功的教育家,但他们在面对悍妇的无理取闹时,都一致地选择了沉默和宽容的态度。相比之下,幸运的是卡耐基,他有机会结束他那痛苦的婚姻,和自己的门徒以及事业的接班人桃乐丝开始美好的婚姻生活,而林肯却只能带着遗憾走向生命的终点。

二、写作策略

(一)传记材料的选取

在材料的选取上,卡耐基“淡出”历史事实,“浓入”了传记事实。林肯最重要的贡献应该在于他为美国的统一而进行的南北战争,解放黑奴,并最终取得胜利,而卡耐基对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一笔带过。南北战争在《林肯传》中所占比重不大,在卡耐基的笔下,历史事件跳跃很快,有关战事发展的描述也略显凌乱。

相反,作者为了凸显林肯的悲剧婚姻,对其家庭生活进行了“浓入”。从林肯还是一个贫穷的律师到他被选举为国会议员,从与史蒂芬·道格拉斯的精彩论战到他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直至入主白宫,从出任总统之初到南北战争爆发,都事无巨细地穿插着这个作者认为被大多数美国人讨厌的总统夫人的种种恶劣行径,以及这场婚姻对林肯的灾难性影响。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林肯拒绝玛丽留在自己身边的细节描写把林肯对婚姻的失望推向了最高潮。在如何安葬林肯的遗体的问题上,卡耐基也花费了不少篇幅描述玛丽的无理取闹,全书也就此结束。

(二)技术性虚构

赵白生在《传记文学理论》中指出,虽然真实性被认为是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但因种种原因,虚构却难以杜绝。技术性虚构是传记中最常见的一种虚构形式。这里的技术是指《文心雕龙》总术篇意义上的“术”,即创作中的各种文学手法,语言的修辞处理、对话的戏剧化、叙述的聚焦过程都或隐或现地参与了对事实的改变。

对话是传记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也是显示传记家功力的部分。《林肯传》中也有精彩的对话,但问题是,当传主林肯在说话时,卡耐基在场吗?对话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呢?例如,作者叙述了林肯被刺后儿子小泰德与白宫访客的对话,玛丽对她的黑人裁缝抱怨说“不回春田镇”,这些若是脱胎于书信、日记、回忆录等材料,才算言有所据,语有所本,在本质上才属于形式转换的范畴。

《林肯传》中更能体现作者写作动机的是叙述聚焦的转换。对于林肯的生活来说,卡耐基只是一个局外人,但在写作中他却经常从全知视角出发透视人物的内心,以展示主人公的感情世界。描写林肯与安妮的热恋时,作者写道“他心跳得好厉害,安妮的脸上浮出了红晕”;林肯被刺后,作者这样描述“最后的平静时刻,片段快乐的回忆也许曾飘过他的心灵深处——那是消失已久的画面:在印第安纳州……安妮·鲁勒吉在纺轮边唱歌”。这时,叙事视角都由外聚焦转向了人物内聚焦,换句话说,这些都属于作者对主人公内心想法的大胆揣测。

林肯在弥留之际究竟是否作此想,读者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卡耐基如此描述自然是出于他自己的写作目的,揭示林肯不为人知的一面特别是其对婚姻的失望和不满,并以此宣泄失败的婚姻带给他自己的种种伤害,凸显林肯的成功对自己的无限鼓舞。读者因此也更能体会林肯也曾拥有过的甜蜜爱情,以及他痛失所爱以至另娶他人的遗憾。

三、结语

正如肯道尔所说:“在另一个人的踪迹中,传记作者想必会时不时地找到他自己的影子。所有的传记都在它的自身内部笨拙地掩盖着一部自传。”在林肯的踪迹中,卡耐基的影子清晰可辨——贫寒的童年生活,艰辛的成功之路以及痛苦的婚姻经历。在某种意义上,《林肯传》是别传,更是卡耐基的自传。卡耐基之于《林肯传》,不仅仅是作者,更是书中另一个无声的传主。

[参考文献]

[1]胡适.四十自述[M].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

[2]Maurois, Andre. Aspects of Biography [M]. New York:D. Appleton & Company,1929.

[3]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Carnegie, Dale. The Unknown Lincoln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

[5]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上一篇: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理论价值 下一篇:论文写作中的读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