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25 01:59:52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摘 要: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为主向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转变,解决了长期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文章就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多年来的成绩进行了初步评价,就当前改革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确保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是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理顺甲乙方关系,以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管”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关键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新问题 建议

自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逐步向适应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转变,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加强,后勤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持续提高,高校后勤已不再是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自办后勤”的传统模式,推进了高校后勤服务与市场服务的稳步接轨,实现了高校后勤从行政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高校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进程加快,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学生的住宿、用餐等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四是后勤从高校行政机构剥离出来,成立了独立核算的后勤服务实体,初步实现了由事业单位向服务企业的转变,使得高校更能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五是高校后勤服务市场逐步向社会开放,广大师生员工享受了更加优质的后勤服务,初步建立了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

一、当前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当前正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在充分肯定十多年来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缺乏政府有关部门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在1999年至2002年期间召开了四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快速推进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但之后再没有举行过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淡出了政府视野,当前改革面临指导性文件缺失和后续支撑性政策不到位的局面。

(二)改革信心动摇,“回潮现象”不断出现。现阶段高校后勤运行的模式大多为从行政体系剥离出来形成了甲乙方契约化管理,少数采用托管方式委托社会力量承担,极少成为独立法人的经营实体。随着几年的运行,几种模式不同程度地在人事、产权、税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等方面存在困惑,对下一步如何深化改革的问题产生了分歧,甚至对改革产生了怀疑,近两年频频出现甲乙方合并的“回潮现象”。

(三)后勤甲乙方矛盾对立,内耗严重。分离后的甲乙方职能很长时间内理不清,长期闹矛盾,经常为经费和双方“责、权、利”扯皮,内耗严重,流程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勤服务质量。

(四)高校后勤承担着维护稳定的成本,与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高校后勤除必须遵循经济价值规律和教育基本规律外,还要遵循政治规律。高校后勤在高校稳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抗击“非典”和近两年持续的物价及人工成本上涨为例,为了维护稳定的需要,高校后勤无条件执行政府和高校的相关决定,为社会效益放弃经济效益。

二、继续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改革顺利进行。中央政府既然启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不能半途而废,坐视不管,任其发展,而应积极主动发挥其主导职能,尤其在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支持和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仍然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没有政府的主导,高校后勤社会化不可能实现。首先,政府应针对下一阶段的后勤社会化深层次改革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改革发展规划,明确改革模式及时间表,创建深化改革的载体与平台,全面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其次,政府要主动把高校后勤改革列入政府的主要工作范畴之一,积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制定高校后勤改革规划和政策法规等实施办法;要在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在政策上扶持和关心后勤改革,特别是在改革过程中涉及的注册、税费等环节上给予大力支持;要提供优惠条件促进高校后勤经济实体加快向现代企业转变的步伐。

(二)坚持改革信念,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改革道路。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这是对今后高校后勤工作的要求,也是对已完成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肯定。因此,要坚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动摇,认真总结十多年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珍惜当前取得的成果。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能因为改革的系统性不够、政策配套不完善、改革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而对改革产生怀疑。高校之间的地域条件、学科优势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不均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高校自身需求的发展模式,不要走回头路。改革早、基础好、条件优越的高校继续探索后勤实体法人化道路,为高校后勤改革探索一条新路;改革迟、条件薄弱、甲乙方模式无法继续的高校,不妨先按“回潮”的路子走,或者干脆全部托管给社会企业。

(三)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建立科学的管理监督体系。多数高校现行的模式是甲乙方契约化管理,针对其甲乙方存在的矛盾关系,首先要明确甲乙双方的“责、权、利”,双方通过契约合同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契约中尽可能全面地将后勤保障的任务、工作要求、服务质量、服务标准、承担责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其他与其提供服务相关的事项全部涵盖,双方都严格按照签订的契约规范运作,以避免扯皮,提高工作效率。甲方还应当制定一个科学管理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市场的准入机制、评估机制、精细化管理机制、退出机制。在宏观上根据契约进行跟踪检查和全程监控,同时对于一些契约以外的工作双方要建立平等、合理的协商机制。

(四)充分肯定后勤实体姓“教”的属性,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目前高校的大多数后勤实体尚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尚未完全从行政体系剥离,还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它仍属事业单位属下按企业运作的机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正常地参与市场竞争,也无法实现自主经营。后勤实体不能等同于社会后勤,不能完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还肩负着“政治后勤”的特色,要高度地服从学校。后勤实体同社会企业相比,市场理念和经营意识淡薄,政府和学校还必须继续给后勤实体各方面的支持,“扶上马、送一程”,有保护性地开放校内市场,以不断增强实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获得满意的后勤服务保障的回报。

参考文献:

[1]吴跃文.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J].大学(学术版),2010,(8):15.

[2]朱宝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有一个清晰的思[EB/OL]./news_detail.aspx?spec=1921.2010,5(23).

上一篇:如何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下一篇:民间美术在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