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智者的思考前行

时间:2022-07-25 01:21:27

追随智者的思考前行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非常有幸读到黄佑生老师著作的《培养真正的人》。本书通过典型的、现实的,关注社会、关注时事 、关注孩子心灵的事例把最新颖的话题进行了梳理,让我产生心灵震撼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教育的思考与启发。

只要人好,世界就好;只要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只要人对了,教育就对了。这是2012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培养真正的人》书中的第一页的第一段话。《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着重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健康的、真正的人的指南。我国从现在到2020年的教育发展战略主题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十报告提出: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视野中来领会教育界最新的理念,在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培养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一、德育为先,培养有德性品质的人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从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理念中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通过典型的、现实的,关注社会、关注时事 、关注孩子心灵的事例把最新颖的话题进行了梳理,从中看到了道德的美丽与缺失。2011年童大焕老师在网上的一条微信: “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成为废墟。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个体,都不应该被这个时代抛弃。”这让我产生共鸣的同时更多的是多了一份伤感。我们应该放慢自己工作的脚步,更多的想一想学校的教育,想一想家庭的教育,等一等我们的学生、等一等我们的孩子!此时在呼唤道德复苏的时候,应该把学生的德育任务摆在首位,从小学开始就把德育内容注入学校教育、生活教育的始终,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构成完整体系,在学校中、生活中对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只有逐步养成了文明礼貌、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行,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能力为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授学生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其中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据中国科学院网站介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15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在2010年“五四”青年节,总理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学生座谈时,再次提到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出不了杰出人才?这些真实的数据与事例,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与关注。很多专家学者把目光聚焦到了大学,认为是大学的教育存在问题,其实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中小幼的早期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创新不仅仅是大学的事,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十报告,特别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正是对“钱学森之问”的有力解答。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同时国家的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

三、终身学习,培养有学习热情的人

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已经不是古老的思想,而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全新的观点。知识经济的时代,更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新知识、新科技的掌握能力,以及对新环境、新变化的应对能力。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学到的有关知识与实际工作和生活有机结合,要对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反复的思考,加以总结、创新,这样才能掌握好新知识并运用好新本领。在网上曾经流传美国给年轻人看的一段励志短片:用一组又一组的数据告诉美国年轻人,“信息时代,时不我待”。当大学生学习到第三年时,他们在第一年所学习到的东西有一半已经过时。信息时代飞速发展,我们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会使用电脑,网络上的知识他可以动一个键就可以学到,也许就不需要老师的传授。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还有三种技能必须教给学生:一是我们需要教学生学会处理海量信息;二是我们需要从幼儿园就开始教学生全球交流;三是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学习。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的生命是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的幸福,是一种师生共享的内心体验。我们应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努力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上一篇:师生情感的纽带――爱 下一篇:技工院校文化课分层教学评价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