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米巴巴北大进行系列演讲

时间:2022-07-24 11:58:58

霍米巴巴北大进行系列演讲

近日,国际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及跨学科研究者霍米巴巴(Homi Bhabha)教授应邀在北京大学作了题为“全球过渡时期的人文学科”( The Humanities in an Age of Global Transition)的学术演讲。

霍米巴巴是哈佛大学人文中心主任、英语系安・罗森伯格教授、哈佛大学校长人文学科高级顾问,以探讨殖民与后殖民理论、文化变迁与权力以及世界主义等问题享誉当代学界。其主要代表作包括《国族与叙事》(Nation and Narration)、《文化的方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等。霍米巴巴的理论为后殖民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论域,也为文学与文化批评拓展了新的探索空间。

回溯杜威和罗素的中国之行和詹姆逊教授携后现论来中国的经历,陈平原认为,一个学者在国外开拓疆土比收获掌声更有价值,希望霍米巴巴教授的系列演讲透过北京大学这样一个讲台,可以与中国听众有一个更直接的对话与充满现场感的交流。

霍米巴巴的演讲分为四个部分:穿越文化边界、全球化的未定边界、人文学科、全球化的理论与诗学。在第一部分,霍米巴巴以歌德、库切等作为“心灵穿越边界”的例子,指出边界并不是透明的。他提出“幽灵”的概念,认为幽灵体现了国家的丧失,的幽灵可以以各种装束出现。因此,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随后的第二部分,霍米巴巴勾勒了全球话语,提出了关于“部分”的概念,分析了多元主义与“部分”的矛盾。在这个视角下,“后现代”不是碎片,而是一种正确面对这种破碎化的理论,而全球化不只是两极分化那么简单。在目前部分的、间隙的全球化语境下,人文学科到底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霍米巴巴在演讲的第三部分认为,人文知识生产中存在的张力,正是其对公共事务的最基本贡献,人文学科建设的是共同体,而不是科学体系中的模型。最后一部分,霍米巴巴声情并茂地朗读美国女诗人Adrienne Rich的诗作《记忆》,认为人文学科既关注权利话语,如自由、平等、宽容、公平、正义,也关注羞耻、羞辱、愤怒、暴力、激情等社会情感领域,它塑造了一种超越法律、社会地位的,以公共道德为基础的共同体文化,因此,人文学科总是能够超过人类的预期。

现场听众针对霍米巴巴演讲提出的关于后殖民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价值、关于香港的殖民及殖民后等问题,与霍米巴巴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外,霍米巴巴还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发表了题为“我们的邻居,我们自己:全球共同体的伦理和美学(Our Neighbours, Ourselves: The Ethics and Aesthetics of Global Community)”的演讲,并与新儒学代表人物杜维明就“展示现代性”的话题展开对话。

上一篇:史诗品格与思想发现 下一篇:“我喜欢读者越近越好”――朱利安.巴恩斯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