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可 心中的水墨家园

时间:2022-07-24 11:01:42

李小可 心中的水墨家园

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的李小可,有着别人不能企及的幸运,他生在一个无比丰富的艺术世界里。当年,在中央美院任教的李可染受徐悲鸿的邀请来京,住在了位于东城区大雅宝胡同甲二号的艺术家聚集地。在这里生活着后来成为20世纪艺术大师的诸多人物,包括李苦禅、董希文、张仃、吴冠中、黄永玉等,这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难得的现象。这种环境让李小可在出生时便拥有了让旁人羡慕不已的艺术氛围,虽然当时他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孩童。时至今日,他走上了艺术的成功之路,才发现与这些艺术大师的朝夕相处带给他无声的榜样力量。

在那个年代,只上了两年中央美院附中的李小可和无数革命青年一起应征入了伍。在部队服役6年后刚刚复员便赶上,在工厂当锻工打铁一呆就是10年。直到1978年,李小可才有机会追随父亲从事自己喜爱的绘画创作。在父亲亲身传授了对山水画的见解与观念之后,李小可对于绘画的视觉化语言有了新的认识,为他之后的艺术创作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当人们站在中国美术馆的大厅中,可以感受到李小可的“水墨家园”所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期望留住与自己生命相联系的那个时代家园”的情结。而这种情愫,源于一场机缘巧合的旅行。

我找到了我的灵魂

“1988年的时候,来自徐州的摄影师郑云峰要去拍黄河,他希望我父亲给他题一个碑,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准备把这个碑立到黄河源头。当时郑云峰也邀请我一起去,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难得的机会。画家对生活的体验和实践,才是最特殊最重要的创作来源,而且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去了。那是我第一次去黄河源,也是第一次去藏区,对我是一生难忘的震撼。”李小可说。

起初,李小可是背着相机走向西部高地的,他的初衷既神圣又单纯:为实现艺术理想寻找灵感。父辈所到达的高度令他仰止,但那依然是属于父辈的;身为继承者的自己若想循迹入门登堂,想达到另一种高度,毫无疑问需要另辟蹊径。然而这一掺杂着些许功利色彩的初衷,不久就在高原的骄阳长风中消归于无形。从1988年探寻黄河源头、1990年到长江源头写生开始,李小可就和这片净土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每年都要去藏区、甘南转上一圈,雪山、冰川、牦牛、圣湖、糌粑、寺庙、圣徒,这些藏族风情装满了他的相机也装满了他的思绪,回来后就成为他笔下创作的汩汩源泉。“藏地大自然的纯净博大、苍茫;藏人的真切挚热、刚悍淳朴,给我以震撼??那是一个能使人魂断的神秘境地。”李小可就此全身心地投入,以宗教般的虔诚。

在这段时间里,李小可对西部山水的表现抛弃了具体的时间、季节、地域、空间等要素,超越时空,以画笔穿透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色大地,发现并塑造一个无尽的美学时空,所以他的画作如《山魂》、《古格遗梦》、《雪域》、《神女边的经幡》、《远方》等,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大开大阖的精神风骨。

他的一大批作品深受好评,画中的意境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如《佛崖》、《正月的雪》、《喜马拉雅的风》等,但李小可却说:“真正的意境其实只有那片纯净的土地,只有藏族人真挚刚毅的生命。而我仅是怀着虔诚的心,将那些灵魂不灭的瞬间,不断地迹化。”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李小可还曾到阿里转神山。那儿他看到了带着孩子来转山的父亲,看到了怀里抱着初生婴孩的母亲,看到了不远千里赶来的藏人一家??他们冒着大雪加入朝圣的行列,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神灵无限的景仰,年长的藏族人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他们一辈子追求的精神宝藏传给他们的后代。李小可对这一幕表达了深深的崇敬,“没有一种艺术能够比他们的这种行为艺术更好地表达自己。当他们无声无息地做这一切的时候,我感到了我对他们的描绘苍白无力。”

北京之子

在与记者的谈话中,李小可反复强调:“艺术家首先因为感动而创作。生活感动了你,你才能去感动别人。”前后几十次的进藏经历带给李小可的感动,就像一条线,牵引着他不断去找寻、去发现,而这些历程就化作李小可创作的灵感来源,并附诸于笔墨。

之外,带给李小可最多感动的精神家园则是他的故乡—北京。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李小可算得上是北京的儿子,这里成了他的生活、情感、文化依恋之地。亲历了时代的变迁,目睹了众多带有北京符号性的建筑随着时间消失,李小可感叹不已,“我想把它们都画下来。这是情感的追溯和记忆,同时也是反思。”

烙印在李小可记忆中的北京,不仅仅是一座皇城,更是他生活的地方。作品《胡同》中,他描绘了已近黄昏的北京天空,枝干交错的树顶上有鸟在飞,胡同内极为安静,只有三轮车由远而近发出吱嘎吱嘎地响声;作品《晴雪》里,他将属于北京的符号—房檐、瓦片、白塔、积雪深深烙印在作品中,既有传统写意的意境,又有即兴绘画的笔法,并对传统的线条进行了创新。黑白灰的巧妙搭配,粗线条、浓墨的运用,屋檐、屋脊、树枝、树干的穿插,视觉上形成了北京特有的冬天雪景。

“过去人们心中的那个北京城,是喧嚣中透出的宁静,是人们心里有一种希望。”李小可说。父亲曾经对他讲过,对传统除了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还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不拒绝,不丢弃。他做到了。

山水黄山

在此次名为“水墨家园”的展览中,李小可的作品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水墨家园”、“雪域藏迹”、“山水黄山”。除了给予他无限灵感的藏区以及故乡北京外,面对黄山,李小可显示出了他对于水墨语言新的感悟。

1978年,李小可随父亲李可染去黄山写生,并开始近距离学习山水画。此行他完成了一批写生作品,而当黄山准备建立书画院时,李小可成为院长的不二人选:“自己与黄山有一种缘分,担任(院长)这个角色以后,心里更有了一种责任―要把黄山画好。”

近代的书画名家都在用自己的风格描绘着黄山,而对李小可来说,黄山承载着中国山水画的精神。通过黄山这个题材重新回归传统水墨的程式化,以及对于传统经验和当代经验的学习和认识,是他对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与传统的继承和表现。但学习和认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临摹阶段,应该着重研究如何表现黄山在中国山水画中的特殊性,这就需要艺术家自己去尝试和研究。

在李小可最新的作品《黄山天下无》中,呈现给观众的是最近几年他描绘黄山题材的总结。在表现山的结构上,既有黄宾虹的浑然一体,又将树和石头的肌理形成一种程式化和抽象化的水墨表现,同时这种表现又能让人感觉到黄山的气魄。他在空间以及云雾的处理上运用传统留白的方式,让观众感觉到云在山中游动。“画的时候没有底稿,随着画面的需要和自己的想象画出,在表现上有一些极致化。”李小可对自己的黄山系列作品很满意。

对于李小可来说,选择水墨创作是一生的宿命。“水墨”既是他艺术创作的主要语言,也是他这一代人继承父辈的意志,继承并发扬中国山水传统的表现。而在“水墨”后面的“家园”两字,那便是一生的归宿了。

Tips

李小可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黄山书画院院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画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

上一篇:非凡·艺术·人物 下一篇:反秩序的李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