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装备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时间:2022-07-24 08:15:15

简论装备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装备教学是军事任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为部队培养、输送与军队建设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教育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性,因此在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从职业本身、从具体的任职需求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按照学科逻辑建构知识体系。本文从探究装备教学课程观入手,对装备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中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任职教育;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033-04

课程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是一切教学工作的核心。课程体系是在特定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类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诸要素共同作用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装备教学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与自适应能力的发挥。确立与装备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观,厘清课程类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问题,是从根本上加强装备教学针对性、适应任职教育转型的关键环节。

一、装备教学课程观

确立与装备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观是开展装备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先导。装备教学是军事任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为部队培养装备使用与维护人才、开展装备原理教学和维护技能训练为主要任务。目前装备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任职教育转型建设还不是很协调,受学历教育惯性思维影响,以本科或大专的课程体系为蓝本,将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复制成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现象比较普遍;或者根据已有教材体系(无论是否符合任职教育要求)和实践教学条件,反向确定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这两种做法都没有体现出课程观的指导作用,是盲目的、随意的、不科学的。

课程观是人们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教育学、课程论等方面的原理或主张,进而形成对于课程的基本观点或一般看法。课程观需要回答的问题主要包括:①课程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演变与发展的决定动因是什么?②课程优先满足谁的需要?哪些课程内容最有价值?③开发课程应以什么为基础?由谁来有效地开发?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④在何种教育程度、何种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实施?确立与装备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观,必须首先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课程观不是孤立存在的,课程观的形成建立在对学科、专业、课程三者关系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院校的三项基本建设,它们相互包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院校开展教学以专业为单位,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是构成专业的元素。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通过课程实现,课程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学科是专业和课程的基础,专业和课程不论是对知识进行分解还是综合,都是以学科为出发点。提高专业和课程水平,必须以提高学科水平为前提。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装备教学的学科是指完成装备使用与维护任务所必需的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是从横向角度对学术进行的分类。装备教学学科知识由分布于多个学科的知识点构成,不要求特定学科的知识体系完整。装备教学的专业是根据部队装备发展现状以及装备使用与维护任务分工,分类分层实施装备原理教学、维修技能训练以及职业道德培养的教、学、研、训等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装备教学专业设置不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而是以部队装备使用与维护任务分工为基础,一个特定专业即是一组相关任职岗位工作技能的集合。

明确了装备教学的学科、专业内涵,课程观的确立也就顺理成章了。

首先,课程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演变与发展的决定动因是什么?笔者认为,装备教学课程的宗旨是服务部队、服务装备,装备教学课程的目的是满足学员任职岗位能力需求,演变与发展的决定动因是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其次,课程优先满足谁的需要?哪些课程内容最有价值?装备教学课程应优先满足学员的需要,更具体地说是满足学员初次任职的需要,兼顾学员任职发展的需要;装备教学课程内容中最有价值的是与获得和形成装备使用与维护能力直接相关的知识点或知识体系。

第三,开发课程应以什么为基础?由谁来有效地开发?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装备教学课程开发应建立在对教学稳定性与需求发展性这一院校教学主要矛盾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通过课程开发保证院校教学、科研质量稳步上升,同时满足部队人才需求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装备教学课程开发还必须建立在对装备人才任职能力结构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任职能力是多方面的,必须找出具有代表性、指导性、决定性的核心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组织教学内容。

装备教学课程开发队伍应由院校课程专家领衔,院校教学专家、部队技术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专家熟悉任职教育规律,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领军人物。教学专家在专业领域有较高的理论造诣,部队技术专家则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方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开发出的课程才能符合装备教学课程的宗旨与目的。

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方法应根据教学目的予以确定。笔者认为,装备教学课程开发的原则主要体现为三个结合:一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将专业业务能力培养与军政素质提高相结合;二是遵循规律,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将部队对装备人才的需求与院校的教学要求相结合;三是量身定做,科学分析任职岗位能力需求,将专业知识宽泛性与教学内容的深度相结合。装备教学课程开发的方法主要体现为六个统筹:一是统筹重点建设课程与一般建设课程的关系;二是统筹课程组内部各门课程的建设进度;三是统筹课程标准规范性与实施过程的灵活性,既有高水平教员的自由发挥余地,又能通过规范性操作过程,确保年青教员的教学质量;四是统筹课程所含各要素建设,在课程组长统合下,以备课,编写成套标准教案为抓手,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展开建设工作;五是统筹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部队装备快速发展变化的关系,以讲义或补充资料的形式,及时将最新的装备知识传授给学员;六是统筹模拟训练与实装训练的关系,逐步过渡到以模拟训练为主的训练格局,逐步形成从多媒体课件到模拟训练装置的模拟条件体系,辅以部分实装,组成完整的训练保障体系。

第四,在何种教育程度、何种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实施?装备教学作为军事任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应符合任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在装备人才初次任职培训阶段实施。

二、装备教学课程类型

课程对于各类教育的界定和发展(分化与融合)有十分重要的工具意义。各种教育活动的性质或类别的区分、以及不同层次级别的划分,实质上是课程内容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成分的程度与比例的区别。即在课程方案中,课程类型(按课程内容的性质、实施方式和灵活性划分的课程种类,如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等)的选择和不同比例,形成了教育活动质的区别;而课程内容各要素(知识、技能、态度)的不同广度与深度形成了各自层次级别的区分。

装备教学课程类型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它们既拥有各类教育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更应具备装备教学独特的个性品质。

装备教学基础理论课程(含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与文化基础理论课程)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达到公认的、相应的学术水准,具有学历教育学科性课程的基本特征。但是,装备教学专业基础理论不能与学历教育或工程教育雷同,尤其与工程教育以形成规划与设计能力为目标的基础理论课程不同,装备教学基础理论课程的目标是形成在任职岗位贯彻和实施这些规划与设计的技术能力所“必需”的陈述性知识(技术原理)和程序性知识。因此,在装备教学基础理论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学术学科课程和工程学科课程,而应是技术性学科课程。发展技术学科并形成技术学科体系是装备教学来自于学历教育并高于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特色。

装备教学实践应用课程也应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实践应用课程必须具有明确的任职岗位、专业或分工指向,课程可显著地促进培养对象工作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满足具体的任职岗位或岗位群工作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装备教学实践应用课程既不是开发型、设计型或研究型的(学术性的,适用于学历教育),也不应完全是操作(体力)技能型的(技能性的,适用于部队训练),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属性比重应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予以确定。根据教学任务(或人才培养方案)寻找学术性与技能性之间的平衡点,是包括装备教学在内的所有任职教育实践应用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总的来说,装备教学实践应用课程相比学历教育不仅比例高,而且更贴近任职岗位需要(变更和适应快);相比部队训练在技能的性质和宽泛度上也有较大区别。一般的,院校装备教学中的技能训练不能简单地与部队训练实施的单项或多项操作技能深化等同起来,院校技能训练的范围更大,技术性更强。

总之,装备教学课程的技术方向性(非学术性、非工程性和非技能性)特征,是适应部队装备使用与维护任务分工的客观存在。尤其随着武器装备系统越来越复杂、技术越来越先进,技术性工作需求持续增长、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装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规模与前已大不相同,装备教学课程技术方向性特征将不断得到强化。

三、装备教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一定的学习阶段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两个层次。课程目标引导装备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总体走向,是发挥其独特教学功能的根本保证。

首先,装备教学与学历教育相比,更密切地与任职岗位相关联,所培养的均是在一线直接从事装备使用与维护工作的技术人才。装备教学课程目标应致力于体现一线实际工作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能力结构要求,还必须及时反映武器装备和部队使命任务的发展变化。由于装备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分工界限并不是很严格,受人员自身发展、武器装备和部队使命任务发展变化影响大,因此,装备教学的课程目标相比学历教育种类更多、层次更复杂、变化更快。换言之,装备教学课程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是实时更新、动态生成的。

其次,装备教学同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继续职业,它的课程目标应实现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常规教学与短期培训、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文凭与证书等多元目标并举,以满足武器装备、任职岗位、个体发展的多种需要。

第三,装备教学课程应强调但不局限于培养与初次任职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还应放眼培养对象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因此,装备教学课程目标应是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四、装备教学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由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型,课程内容三要素各自内涵与相互比例的确定也不尽相同。装备教学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课程内容必须使培养对象获得与任职岗位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因此,课程内容三要素的设计主要考虑培养对象的任职岗位需求。

首先,如前所述,装备教学培养的是装备使用与维护的技术,因此技术能力的获得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装备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是装备教学课程内容三要素的重心。所以在装备教学课程内容中,不仅技能占有较大比例,而且知识和态度的选择与安排也以技能的要求为尺度。技能在课程内容三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是装备教学的显著特征。

在具体的装备使用与维护工作实践中,人员必需的技能是一个由各种技能组成的综合体,以何种技能为主体,体现了人员工作职责、任务和性质的区别。因此课程内容中技能这一要素还制约着不同类别装备人才的成长。在装备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明确技能的主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强化技能训练”是一个总体要求,但强化何种技能训练针对不同类别装备人才的培养必须区别对待。

其次,在装备教学中极端理解“技能本位”也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课程内容中知识和态度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根据现代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技能本质上是一套操作程序控制了人的行为,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动作技能)和内在的思维活动(智力技能),也是属于程序性知识概念范畴。因此,技能和态度的养成是在与掌握知识同时进行的,强调技能主导并不是只要操作技能而忽视知识的获得。

装备教学理论知识应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三者比例,应侧重于专业理论(技术原理)。态度方面应注重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

第三,装备教学的岗位指向性特征,要求课程内容必须满足特定的岗位、专业需求,即知识、技能、态度等课程内容坚持适用性(适宜、实用)原则。

所谓“适宜”,就是要符合实际需要;所谓“实用”,就是要能在实际中应用。适用性原则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①装备教学课程给予学员的技能与态度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越现实太远;②知识既要坚持专业方向,又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③根据装备使用与维护任务的现实需要,内容选取倾向于成熟、实用的经验知识(技术与规范等);④侧重于理论知识中相关结论的使用,忽略或弱化其推导过程;⑤应更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

五、装备教学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指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方案、计划、文件中各个过程环节及组成要素等结构关系的概括性呈现方式。它是在一定的课程观指导下,对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本身所作的原则性规定和法则(有时也包括惯例)。每种课程模式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种课程观,或者是几种课程观的平衡与调和。

装备教学课程的制约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相比学历教育更多、更复杂,因而装备教学课程模式更趋多样化。学历教育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类型课程模式(学科中心型、问题中心型、能力中心型、活动中心型等)在装备教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加之部队、人员、岗位、专业的不断调整变化,使装备教学的课程模式表现出许多特殊的、非典型特征。

任何课程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装备教学课程模式的确定受教育系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方面,教育系统内部各种因素(学员个性发展、学科专业发展、院校生存发展、学制高移等)推动课程模式演变和观念更新;另一方面,教育系统外部各种因素(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科学技术发展进步、部队使命任务变化等)刺激或作用,也常常成为促使课程模式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因。因此,装备教学课程模式必然随着教育系统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应当具备较好的自适应性。

自适应性首先是对有效需求(或称“可靠培训要求”)变化的适应。装备教学课程模式只有适应诸多有效需求,才能有效益可言。例如,装备教学要适应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课程模式就要逐步改变低重心模式,部分高移化;同时课程要增强文化理论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成分(增强并不仅仅是增加内容或增加学时,更重要的是针对性),以适应培养高层次装备人才的需求。不仅课程模式中内容的表现形式要因应人才需求的变化而改变,相应的课程观、课程结构等都要作出调整和改变。另外,自适应性还要求装备教学课程具有较大的弹性和灵活性,逐步实现课程的模块化。

具有自适应性的课程模式应是多元整合的——在原有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或融合、组合、叠加,有机地组合成一种灵活实用的、新型的装备教学课程模式。

多元整合课程模式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至少应包括:①课程观的多元整合——多元互补、博采众长,建立以任职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装备教学课程观;②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索中各个成分的多重、多种综合,选择有价值的课程内容;③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架构模块化、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多元整合课程模式的构建没有一定之规,就此笔者给出普遍意义上的构建思路: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岗位指向性(任职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通过课程内容综合,提高课程设置效益)、学科设置技术化(改造学术的、工程的学科为非学术化、非工程化技术学科)、教学单元模块化(将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活动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教学过程阶段化(按基础定向专长分阶段实施)以及学习过程个性化(变被动的、共性的学习为主动的、个性的学习);教学策略也应与多元整合课程模式相配套,实施能够充分实现院校教学与部队工作紧密衔接的、以学员为主体的项目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1998.

[6]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运用案例教学法教授 《保险学》 下一篇: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