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而论道”到“做而论道”

时间:2022-07-24 07:52:50

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行业指向性,特别注重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就更需要旅游专业的教师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不仅是“坐而论道”的理论讲授者,更是“做而论道”的实践示范者,要做到“君子动口又动手”。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内修外习,强根固本的同时,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走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培养与引进结合之路。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与创造者,高素质的师资是高校旅游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旅游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特殊专业,有很强的行业指向性和应用性。“对旅游高等院校而言,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产业,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特别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这一专业特性,决定了高校旅游专业教师更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除了具有高校教师扎实的理论水平,能够“坐而论道”,可以“纸上谈兵”,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做而论道”,亲手给学生示范,指导实践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不仅仅是“坐而论道”的理论传授者,而且是“做而论道”的实践示范者,要做到“君子动口又动手”。因此,“能说会做、文武双全”的“双师型”教师是高校旅游专业的迫切要求。而既能“坐而论道”又能“做而论道”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是高校旅游专业的普遍现象。本文拟就如何建设“双师型”旅游专业师资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一、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特点

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最早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目的是为适应高校特别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形势,进一步重视实践教学,“使教师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理念而提出来的。”随后,在2004年,教育部又颁布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在评估方案中,首次确定了“双师”教师界定标准。

目前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特点还有不同的观点,对旅游专业而言,“双师型”教师通常是指具有“双证十双能”的教师,既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又有职业技能证,既具有教师又具有技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教师。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从事旅游专业理论的教学,传授书本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能够指导学生从事导游、讲解、客房服务等旅游专业的技能训练,做到“君子动口又动手”。教师既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的同时,又是出色的“管理者”,合格的“服务员”和称职的“师傅”。因此,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特别“需要熟悉专业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技术规范。实践能力是‘双师型’教师的必要特征。”

二、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迫切性

高校旅游专业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而走上快车道。“中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形成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的金字塔式结构。”据李志强、李玲两位学者统计,至2011年,仅江西省开办旅游专业的院校就有38 所,旅游专业教师有450多人,发展的规模速度很快。

相对于其他传统专业而言,旅游专业又是一个新兴专业,起步较晚,且大都是由历史、地理、经管等专业转化而来。其师资多为“半路出家”,多由历史、地理、管理等专业转行而来,源专业色彩浓厚,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育,加上外出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有限,因此,普遍存在旅游专业素质缺乏这一问题。近年来,有了一大批“科班”出身的师资,他们大都是从高校旅游专业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专业对口,但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缺乏专业技能,一般都长于理论,而短于动手能力。因此,高校旅游专业师资中,存在“两多两少”的现状:即纯理论教学的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高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多,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少。

这种“两多两少”的师资现状,使高校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容易出现因人设课的现状。课程设置大都以师资现状、师资背景而定,而很少考虑到业界的真正需求。同时,高校在“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理念下,一直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与操作技能的倾向。教师偏重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擅长“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由于自己缺乏旅游实践历练,没有一线的工作经历,在课堂教学往照本宣科,内容空洞,没有生动的案例教学。特别是缺乏对学生实训的指导,不能亲自给学生示范和实际的操作,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所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眼高手低,理论的高手,行动的矮子,动手能力差,并不实用。同时,毕业生本人也往往有怨言,发现原来大学里所学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几乎没有实用价值,几乎在社会中用不到,行不通,还得从实践中从头开始。造成这一尴尬结果的原因“就是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和错位,这是高等院校长期以来不关注就业市场的需求,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结果,当然与高校旅游专职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没有实践经验更有直接关系。”

这与国外一些高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注重加强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除了学历的要求之外,更强调教师的工作经历,强调在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尤其“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如德国就要求职教教师大学毕业后至少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澳大利亚要求必须具有3至5年的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才能成为旅游专业的教师。瑞士则要求旅游学校老师三五年就要到酒店去实践,这种“学校―酒店―学校的职业运行模式使得教学与行业时刻保持接轨。”

因此,我们不能坐视差距,“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旅游专业的教师应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掌握丰富的旅游一线的实际案例,采取以案例教学的模式和方法,避免以课堂讲授为主,照本宣科的单调枯燥灌输方式,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实例教学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要求教师既能“坐而论道”,又能“做而论道”。

三、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们在充分认识到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和“双师型”教师缺失的客观现实之后,如何来弥补这一缺憾,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值得重视和反思。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内修外习,强根固本的同时,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走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培养与引进结合之路。

(一)高校要以内修外习,强根固本的校本生成模式为根本和主导。因为这是一个培养成本较低,且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自身资源优势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高校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观念,对加强旅游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高度的共识,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有必要的制度保障。要形成旅游专业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制度,教师每年到企业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学院要帮助教师联系实训单位,并提供必要的经费。

要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和激励制度,包括奖励性的正激励和惩罚性的负激励。比如在教师特别关心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考核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相对独立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评审标准,既要重视学术性,更要重视实践性;不仅仅以论文和科研课题来衡量,要体现实践与应用能力。把是否具有实际工作经历作为“双师型”专业教师职称评审的一个必要条件,给教师自身加压。

第二,要加强校内培训基地的建设。建立功能齐全、设备配套、软件丰富的旅游模拟操作室、实训室,如中、西餐实训室、前厅接待实训室、客房操作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等,让教师有一个学习掌握技能和实践操作的场所,满足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此外,可以由学校开办一些旅游企业,如成立旅行社、校园酒店,安排旅游专业的教师参加经营管理,组织学生参与服务,这样为师生提供一个增强服务与实训的基地与平台,让师生在校园里就能得到锻炼。要像重视物理、化学实验室一样,重视旅游实训场所的建设。

第三,在硬件条件基本具备之后,要加强软件建设。重点在于激发旅游专业教师的内在动力,发挥教师本人在“双师”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双师”化的积极性,以自我激发和自我加压来培养“双师型”教师。从制度上要求,从经济上支持,从精神上鼓励,让他们自学成才。鼓励专业教师报考领队证、旅行社总经理资格证、全国导游员资格证、高级调酒师证、高级烹调师、营养师资格证等职业证书,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报销报名费、培训费、技能鉴定费等。同时,进行校本部二级培训。即可采用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式,也可以让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相互结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此外,还可以利用寒暑假,选送专业教师到部级旅游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在课程设置上,多开设一些操作性课程,如鸡尾酒调制、插花艺术、中华茶艺、宴会台面设计与操作等课程,促进教学相长。同时,积极组织各种旅游技能展示和技能竞赛活动,提供教师展示实践技能的舞台。

(二)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嫁接模式,培养旅游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因为仅靠旅游院校的封闭培养是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的。旅游业的外向性和综合性的行业特点,决定高校旅游专业,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发展姿态,在立足根本的基础上,送出去,引进来。

“送出去”是指高校要定期送出旅游专业教师去培训,选派教师到合作的旅游企事业进行顶岗挂职或是兼职锻炼,使教师深入一线,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掌握最新的行业信息,并将之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实训设备和条件不足的矛盾。多数高校的经验表明,挂职锻炼是培养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挂职的形式有员工式,作为企业的一员,有具体的职位,参与具体的工作,能够独当一面,这样能较快熟悉工作内容,锻炼职业能力。另一种形式则为助手式,而是充当正式员工的助手,进行跟班学习。虽然挂职锻炼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客观上给企业增加负担,企业并不太欢迎,往往是碍于情面,而不得不接受。由于挂职教师不是单位的员工,不好管理;挂职教师也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处于放羊状态。因此,要加强对挂职教师的管理,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明确挂职锻炼的具体目标、岗位任务、时间安排、考核标准。挂职教师要转变角色,要以正式员工的身份迅速投入到工作中,真正得到学习和锻炼。

要能够把老师送出去,先要建立一个合作平台,高校要同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建立互惠共赢为基础校企合作基地。

事实上,校企合作往往是院校“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态度并不积极,对是否能从合作中得利持怀疑态度。如何使企业愿意长期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保持合作基地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条途径是“引进来”。高校适当聘请有特长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业能手作为客座教师,到校兼职。这是解决“双师型”教师缺乏的有效途径和良好补充。来自旅游一线人员的现身讲授,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且具有更实用的价值,收到更好的效果。并且引进资深“双师型”名师,可以凝聚一支教学科研队伍,打造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团队。因此,这是一条简捷高效又经济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要实现旅游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吸纳有丰富行业经验的资深‘双师型’教师,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但“引进来”也面临很多困难,真正有实践技能的高水平一线人才,往往受到学校政策、身份、学历、待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少能够成功引进。如果是兼职引进,他们往往很难有大段的时间来集中授课,只能打破五天工作日,采用弹性时间授课,或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这都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只能是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种有益补充。

总之,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在内修外习,强根固本的校本生成培养的基础上,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走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培养与引进结合之路。提升高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担负起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双向职责。使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具有专业所需要的动手能力,不但可以“坐而论道”,传授专业理论;且能够“做而论道”,言传而“身教”,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1、上饶师范学院,2、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上一篇:北京地市“笑傲江湖” 下一篇: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