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时间:2022-07-24 05:27:07

《非诚勿扰》―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摘要】《非诚勿扰》节目已经远远超越相亲的主题唯一性,生发出更多积极的更高层面的跨文化交流的深义。通过淡化文化差异性,突出人类共同命题――爱情,并以人性关怀为基本切入点,以人物、故事情节为文化叙事焦点,使跨文化交流在这一空间变成现实。

【关键词】《非诚勿扰》;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婚恋速配节目播出已经两周年,许多男女嘉宾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非诚勿扰》这个“红娘”不仅是越当越红,更是把红绳撒向世界,“媒人”之路越走越宽。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自从举办了澳洲和美国两个海外专场之后,外国嘉宾以及海外华人竞相亮相,频频登场。有专家说,《非诚勿扰》打开了全球恋爱版图,由一个国内的电视节目走向了国际,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非诚勿扰》何以能在国内同类节目中独占鳌头,并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究其原因,是节目的不断创新。但是在推陈出新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该节目已经大大超越了最初相亲的宗旨,致力于打造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一、打开全球恋爱版图

外国嘉宾纷纷登场。作为国内的一档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节目组在嘉宾的选择上并未局限于中国本土嘉宾,而是把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充当“国际媒人”。从第一位外籍嘉宾美国帅哥鲁志焰,到英国的环保哥王豆腐,日本美女矢元小梦、佐藤爱,韩国姑娘尹颂尔、李贤淑、金真,俄罗斯姑娘尤莉娅,乌克兰美女杜兰妍,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外籍嘉宾为《非诚勿扰》带来异国风情。据统计,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嘉宾已经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五大洲。截至2011年10月底,该节目共出现过111位外籍嘉宾,其中男嘉宾56位,女嘉宾55位,成功牵手20对,男嘉宾牵手概率高达36%。[1]

举办海外专场。众所周知,《非诚勿扰》是一档借鉴国外相亲节目模型的电视节目,为了体现自身的特色,塑造栏目个性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满足广大“剩男剩女”的需求,节目组花费巨资,把“战场”延伸到了海外。自从2011年7月播出的“澳大利亚专场”以及10月播出“美国专场”两场海外专场后,引发了海外相亲的热潮。而越来越多的华人和外籍嘉宾也期待通过《非诚勿扰》的平台展现自己,找到理想的另一半。《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之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样的制作模式在国内相亲类节目中也是从未有过的。《非诚勿扰》和美国中文电视台、澳华中文网等海外媒体进行专场的前期招募,华人界也给予巨大关注,报名总人数近万人,境外媒体报道转载超过百篇,节目播出后更是好评如潮,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精神得以彰显,节目升格成跨文化交流的平台。[2]

从外国嘉宾的纷纷登场到海外专场的举办,《非诚勿扰》的“动作“越来越大,这一切得益于节目组超前的国际化视野和理念。《非诚勿扰》这个小小的电视栏目,在打开全球恋爱版图,给世界各地的“剩男剩女”们提供婚恋交友大舞台的同时,更是搭建了一个异国择偶观、婚恋观的交流平台。

二、打造跨文化交流平台

人类已进入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随着媒介的全球化,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网络更显示出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媒介化社会正使我们生活在人际关系急增的状态,使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与空间距离缩小甚至趋于消失,我们与他者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且无论是在对象的选择还是在交往的性质上,都要比以往自由得多,形成了无限延伸的‘桥’。”[3]也就是说,媒介作为桥,正日益显示出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同时,媒介也在扮演着“沟”的角色,从而使跨文化交流也常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冲突和障碍。缘何《非诚勿扰》这样一档局限于本土收视的地方卫视婚恋节目能够克服障碍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非诚勿扰》淡化了文化差异性,突出的是人类的共同命题――爱情;以人性关怀为基本切入点;以人物、故事情节为文化叙事焦点。

以人类的共同命题――爱情为终极诉求。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人外国人概莫能外。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与所爱之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4],这是中西爱情诗所拥有的共同主题。

尽管中西爱情观因为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等原因而有着明显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人类对爱情的同样渴望和赞美。因为爱情和健康、环保等一样是人类的共同命题,体现的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非诚勿扰》这档婚恋交友节目即是以人类的共同命题――爱情作为终极诉求,所以才能得以实现关于爱情、婚姻的跨文化交流。

在这个舞台上,绝大部分嘉宾来自中国本土,即使都是中国人,他们的婚恋观也因为各种原因而呈现出诸如多样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局面。有的继承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恋爱是以结婚为目的,择偶注重家庭背景、个人修养等传统的婚恋观,有的则展现了宁缺毋滥,恋爱和结婚可以说是分割的,择偶更注重对方的外在形象、经济基础、是否有感觉等现代婚恋观。同一个地域内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畴之一。

而有着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嘉宾本着追求美好爱情的目的也纷纷登上《非诚勿扰》的舞台,这不仅使《非诚勿扰》的舞台显得更加亮丽多彩,也更加说明《非诚勿扰》已经远远超出了纯粹的婚恋交友的宗旨,有意无意间搭建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那么,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嘉宾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就婚恋问题展开面对面的讨论交流,是否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出现交流的障碍与阻隔呢?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流在这里能否成为现实呢?

我们不妨对已经出现在《非诚勿扰》舞台上的国际嘉宾的身份特点做些分析,这些国际嘉宾都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或者是旅居或定居在中国的外国人,或者是外籍华人,他们对中外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适应和了解,会说汉语,熟悉中国式的生活。那么,这样一些国际嘉宾有着起码的双重文化身份、双重文化背景和双重语言会话能力,这种双重的身份特征就为他们围绕爱情这个共同的命题展开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多种有力保障。在《非诚勿扰》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不同婚恋文化主体跨越了各自的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交流障碍,不同的婚恋观念突破了空间对文化的限制,克服了“文化距离”可能造成的“陌生感”,完成对他者文化的语境化理解,最终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里,各国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求以及对爱情的不同认识同时得到了有力的展现。中国传统的稳定和谐的家庭婚恋观和西方开放自由的家庭婚恋观之间产生了碰撞,中国80后、90后全新的家庭婚恋观和西方同龄人的家庭婚恋观之间形成了交流。

以人性关怀为基本切入点。社会为何会出现大量的“剩男剩女”?这不仅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现象,其本身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究其原因,或主观或客观、或社会或个人、或主动想“剩”或“被剩”下,等等。但是,对于“剩一族”的精神痛苦、心理生理烦恼、社会压力等实在关怀较少。

首先是精神上的痛苦。剩男剩女们之所以“勇敢”地登上《非诚勿扰》的舞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也有着强烈的婚姻期待,他们其中更多的人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渴望有个生活的、精神的伴侣,当然不排除想借机“秀”一回的投机者。其实,大龄未婚青年更容易情绪化,虽然表面上坚强甚至是很乐观,看到成双成对的情侣也可以装作与己无关无所谓,但是他们更害怕一个人时的孤独寂寞、没有安全感所带来的精神恐惧和痛苦。人,是最害怕孤独寂寞的,这也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其次是心理生理的烦恼。有调查显示,适龄而未婚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疾患,比如妒忌、抑郁、焦虑、狭隘、偏见等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好青春年华悄然逝去,以及因为没有固定的而造成的性压抑或者性开放而导致的滥交等等,都会给“剩男剩女”们造成一种巨大的生理压力和危机。尤其是“剩女”们,从传统的观念来看,作为女性,只有成为母亲,才算是真正完成了生命赋予的生理使命。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我们看到或听到了许多嘉宾希望不要错过最佳生育年龄而尽早结婚生子的强烈愿望。

再次是社会压力。虽然有不少人支持“剩男剩女”是社会进步表现的观点,但是到了结婚年龄而游离在“围城”之外,总是免不了社会舆论的非议。这方面的表现在中国尤甚,在国外绝大多数国家也不提倡。同时,随着“已婚同龄群体成员的增多,稳定的家庭三角形成以后,自然而然地对‘剩女’群体产生挤压,使她们逐渐边缘化,需要另外寻找新的交往群体,以缓解这种人际压力”[5]。

身边的“剩男剩女”无处不在,也许我们爱莫能助,也许是视而不见,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该沉浸在个人的幸福生活里而忽视了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说,《非诚勿扰》给这类群体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表现出了国际化的人道主义精神。

以人物、故事情节为文化叙事焦点。叙事学里讲到叙事构成的“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6]。在《非诚勿扰》这个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化叙事空间里,主要是以人物(嘉宾、专家及主持人)作为叙事的焦点,以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又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婚恋观念上的冲突、交流与融合。叙述的方式主要包括现场对话、独白、才艺展示、VCR播放以及各种无声的语言符号。专家、主持人的引导、评点等参与活动的展开,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地展示了他们与嘉宾或相似或不同的婚恋观。

不同的价值观、婚恋观,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在节目中相交织、相碰撞、相融合,形成文化互动,消解了对他者文化的刻板印象,从而打破了每一种文化的片面性、局限性和对抗性,引发了国内外观众的思考。每一个人物的故事背后折射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男女嘉宾的互动交流集中展示了中外婚姻和恋爱观念的异同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大趋势。

《非诚勿扰》这个充满异议的“纯粹”相亲节目,自从选择“剩男剩女”这个话题,确立爱情婚姻的主题之后,实际上就已经超越了相亲的主题唯一性,生发出更多积极的更高层面的跨文化交流的深义。具体说来,就是通过一个电视传媒平台,通过一档电视节目,把五大洲的嘉宾汇聚于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中人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文化相似性并建立文化共识的可能性,让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思想情感、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和交流,让每个嘉宾的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这样一个跨文化交流平台的打造,从小处来说,是对外展示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悠久历史文化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从大处来看,更是积极展示了中国形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网络电视台.《非诚勿扰》.国际化打开全球恋爱版图[EB/OL].www.省略/n/ws/info/news/201112/t20111201_680053.shtml.2011-12-1.

[2]搜狐娱乐.《非诚勿扰》.嘉宾专场国际化,中国电视走出去[EB/OL].

yule.省略/20111117/n325926102.shtml.2011-11-17.

[3]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0.

[4]苏晖.论中西爱情诗之差异及其文化渊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5]龙晓添.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诚信就业问题 下一篇:《中国达人秀》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