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式教育

时间:2022-07-24 03:16:00

“传道”式教育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教学的基本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他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最钟爱的一句话:“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从古至今,教育家们更为重视的是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回归语文教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阅读教学,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在讲授阅读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呢?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实践,我有了一些点滴经验。

一、高效的朗读有助于情感的升华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指通过反复流利诵读,不但能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能感悟文字背后的意蕴。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比如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自由读、个别读等,学生可以披文入情,读出感情之美,进而理解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思想。对学生来说,出声朗读可以集中注意力,用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同时也可以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在讲授老舍《济南的冬天》时,先让学生了解老舍先生在山东生活工作了7年之久,对济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济南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学生就容易理解作者在文中孕育的情感了。在文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与文章对话,让冬日美景再现在学生脑海中,在朗读中感受美丽的景色,欣赏文中的自然之美,感情之美,从中领悟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提问、设疑,激感

课堂的提问最忌讳的就是一味地直来直去,没有启发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以《窗》为例,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结局更是出人意料。为此,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开头就说破透过窗户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文章的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学生都纷纷说,这样就没有悬念,人物塑造就不会成功,就不能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趁热打铁,我接着问:“看来同学们都赞同这篇文章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那么透过窗,你能够看到哪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性?”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能够十分清晰地评价人物,对人物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的心灵之窗是打开的,他的心中有最美的风景。冷漠的心中是不会有春天的,也看不到春天。他的心灵之窗是紧紧关闭着的,就像堵着一堵墙,所以他无法看到那美丽的图景,只能看到那光秃秃的一堵墙。以此让学生感悟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三、教师以情激情

对于教师来讲,我们都知道学习热情对学生有强大的推动力,教师授课时一定要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讲课过程中丰富而适当的表情有助于讲好一堂课,只要教师有了热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使他们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来分析课文。在讲授《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文中有很多对老人的语言描写,我恰当地变换表情、姿态、声调,让学生感受到老人的心胸气度,他生活在美丽的大山中,他爱这儿的山,爱这儿的水。他已经与武夷山的天游峰融为一体,以苦为乐,即使自己到了70岁高龄,依然对扫天游峰乐此不疲,悠然自在。

最后,我还想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本文: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下一篇:《十二铜表法》形成的原因再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