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考”不只是高考“减压阀”

时间:2022-07-24 01:53:42

“一年多考”不只是高考“减压阀”

不久前,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在高考改革中,将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2013年12月8日《新京报》)

外语将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消息,再度引发网友对于英语的吐槽。其实,抛开“语数外”是否应该同等重要不讲,外语退出统一高考的实质意义,在于探索社会化一年多考,为接下来继续打破“一考定终身”取得经验。毕竟,有了雅思、托福等外语水平标准化测试的成熟经验可供参考,将高考外语科目作为一年多考的“实验田”更具操作性。

多年来,高考之所以一直牵动国人的爱与哀愁,关键就在于“一考定终身”的残酷性。无论平时学习多么刻苦,测试多么优秀,只要到了考场不能“亮剑”,之前的努力就被统统抹杀。于是,每到六月七八九号,全社会的神经都会绷紧,交警护考、整治噪音、医生待命。这般如此大势,不仅对于家庭、学校、有关部门都是一次身心折磨,也会在无形中让一些考生更加紧张,更不能发挥出水平。同时,在一次定胜负的游戏规则之下,考生要想多一次机会,就必须选择复读,多付出一年的时间和心血。每年浩浩荡荡的复读大军,也给本就不宽裕的教育资源带来压力。

相比之下,美国等国家的一年多考,学生和学校压力就小得多。在美国,每年有七次SAT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美籍华裔学者黄全愈在《高考在美国》一书中,曾这样描绘道:“美国大多数学校在SAT‘高考’来临前,在学校每月例行简报中提醒一声而已。不利用任何课时、也没有以任何方式,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准备考试。”老师的轻松能有效感染学生,像对待平时的一次作业、一堂练习一样参加考试,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作为一种评价选拔机制,高考的“优胜劣汰”是无法回避的。不过,我们可以不断完善游戏规则,降低考试的偶然性,使结果更为公平公正。就此而言,“一年多考”不只是高考“减压阀”,把一年一考的“百米冲刺”变成一年多考的“马拉松”,更能够“路遥知马力”,全面衡量一名学生的能力,真正遴选出优秀人才。美国大学在招录时只选取考生最高的“高考”考分,理由就是“你所考得的那个最高的分数,表明你有这个能力。其他那些低的考分,可能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人性化选材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至于有观点担心,一年多考会使得考生多次备考,反而增加负担,这其实是多虑了。一方面,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简单用今天的高考压力去衡量“一年多考”。即使要换算,从“一年一考”到“一年多考”,对于高考压力是一种分散,也应该做除法而不是乘法。同时,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参加每一次考试,学生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这远比考试成绩本身更有意义。

上一篇:卑微的民工 伟大的父亲 下一篇:汉字“王”旁该怎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