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双如炬的眼睛

时间:2022-03-07 09:42:25

点亮一双如炬的眼睛

近年来出现的高考新材料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而且评分标准一般都规定:没有题目减2分,题目不恰当减1分。在高考作文中常常发现,学生拟题不当的现象屡见不鲜。

古人曾把拟题比作“点睛”,意思是说龙虽画好,但是要让龙鲜活而腾飞,必须有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考生想要让自己的文章在几十万份考卷中脱颖而出,尤其是现在用电脑改卷时,倏地弹出一个精心拟制的清新脱俗的标题,确实能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一见倾心,无疑会影响到阅卷老师对你作文整体评价,甚至无形之中就提高了你的作文的等级。从这个意义上说标题的有无、好坏,其潜在的价值远远不止看得见的那2分了。

的确,文题如眼,常常给人留下重要的“第一印象”。好的题目常常能起到先声夺人、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对作文的拟题训练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材料作文拟题的原则

1.准确。所拟标题要切合原作文材料的主旨,同时与文章所写内容相符,让阅卷老师一看就能明白,该考生审题是正确的。如2013年浙江优秀作文《遗失的童真》。

2.简洁。作文标题文字要简约而又能涵盖文章的内容,表达要简明而不松散拖沓。如2013年湖南优秀作文《梦想在开花》。

3.醒目。特别是考场作文的标题最好能做到让人一看就一目了然,同时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快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如2013年广东优秀作文《点亮万家灯火》。

二、拟题技巧

对中学生来说,要拟一个好的作文题目,或者说学会给文章标题“化妆”,为标题巧施“脂粉”,让题目靓丽清新起来,则必须掌握拟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

(一)直言明旨法

考场作文切忌含混晦涩,要求简洁明快。作文标题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好的题目应该非常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揭示文章中心,直言事理,让评卷者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论述的中心论点,让阅卷老师快速准确评分。

如2013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学会接受错误》,考生以“学会接受错误”为题,非常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符合这道作文题的题意。这个标题是个动宾短语,“学会”是关键动词,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表明不仅需要“学”而且还要“会”,这个要求是高的,而“接受错误”是主体行为支配的对象。又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优秀作文《弥补》,标题“弥补”二字虽然简洁,却又内涵丰富,既有力地阐述了作文材料的主旨,又给人眼球为之发亮的创新感。

运用这一方式拟出的精彩标题还有:“让勇气为经验松绑”(全国新课标卷Ⅰ)、“更需要的事是学会做人”(上海卷)。

(二)标新立异法

(Ⅰ)借助修辞手法,展现文采

修辞方法可以使我们的作文语言显得生动、形象、具体、文采飞扬、灵韵飞动。同样的道理,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对偶、引用、仿拟、设问等修辞手法拟题,能够避免文题直白浅显、一览无余,而让标题含蓄隽永、熠熠生辉,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增强阅读兴趣。

1.巧用比喻,生动形象

用比喻拟题,即用打比方的方法将所要阐明的观点或看法在作文题目中亮出来,这样可化抽象为具体,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可感,通俗易懂,并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如2013年河南一考生的作文《心中的碎钻石》,文章的标题“心中的碎钻石”就给人眼前一亮。它将作文材料中的众多切割师的内心恐惧比喻为“心中的碎钻石”。这样的比喻构思,既新奇大胆,又合情合理。在文章中,作者紧扣“心中的碎钻石”大做文章,既分析了心中有杂念的原因,又分析了心中有杂念的后果,从而有机地分析了经验与勇气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用“心中的碎钻石”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运用这一手法拟出的精彩标题还有:“平凡中的珍珠”(辽宁卷)、“寻找自己的香格里拉”(湖南卷)、“放下纱缦”(江苏卷)、“勇气为帆,轻装远航”(全国新课标卷Ⅰ)等。

2.运用比拟,情感细腻

用拟人来拟题,这种方法使题目显得亲切自然。比拟的本质就是把写人和写物的词语互换,能够有效地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如2013年广东优秀作文《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作者将善行比拟成人,拉近了心理距离,读来亲切自然。运用这一手法拟出的精彩标题还有:“把自己酿成一瓶酒”(辽宁卷)。

3.借用对偶,整齐凝炼

用对偶来拟题能使文章标题整齐醒目。对偶手法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关的意思,能使文章标题不但形式工整匀称、富有节奏,而且含义鲜明、深刻。

如2013年湖南优秀作文《向劳动者致敬,为筑梦人喝彩》,作者采用对偶的形式拟题,将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都关联起来,并告诉人们“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伟大梦想要靠奋斗实现”的道理。这一标题整饬、鲜明,引人卒读。

运用这一手法拟出的精彩标题还有:“愿意付出,迎来幸福”(湖南卷)、“找准位置,开启成功”(重庆卷)、“雕塑自我,完美人生”(辽宁卷)。

4.施以引用,厚重典雅

在拟题时,有意引用别人的话语以及各种典籍的部分有关内容来说明事理、表情达意,或提出问题、论证观点。这种标题具有精炼、简洁、隽丽、典雅等特点,有利于表达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感召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可以用来引用的对象很多,可以是成语、诗词、格言、典故甚至歌词等。

这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引,即直接引用人们耳熟能详、富有哲理的诗词佳句、名言警句、谚语歌词等作为文章标题,能使标题含蓄而有韵味、亲切而不落俗套,可以充分彰显考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从而博得阅卷老师的肯定与好感。

如2013年四川优秀作文《淡妆浓抹总相宜》,考生巧妙地引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的名句“淡妆浓抹总相宜”,将其直接拿来作为作文标题,竖起一面鲜艳的旗帜,彰显主旨。分别从“浓抹”与“淡妆”两个角度,深刻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需要平衡,生活要像苏轼所说的那样“淡妆浓抹总相宜”,只要心中平衡,你就会获得惬意而甜蜜。又如2013年浙江优秀作文《救救孩子》,该考生借用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的呐喊“救救孩子”来写这道材料作文题“少男少女的心灵在提前硬化”,可谓形象中肯,振聋发聩,韵味无穷。

运用这一手法拟出的精彩标题还有:“为有源头活水来”(江西卷)、“任尔东西南北风”(湖北卷)、“竹杖芒鞋轻胜马”(全国新课标卷Ⅰ)、“不深不浅种荷花”(江苏卷)、“恰同学少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一叶知秋”(江苏卷)。

另一种是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原文原话根据表达的需要,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使之适合需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化用可以使语言机警传神,使题目生辉。

如2013年江苏优秀作文《安然相对不惊飞》,考生自己说很喜欢陆放翁的这一句词:“沙鸥相对不惊飞”,而陆游的这句词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于是该考生便化出了“安然相对不惊飞”这个标题,以此来表现“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其关键在于不互相侵扰,不事征服”的主题。

运用这一手法拟出的精彩标题还有:“惟愿此心无怨尤”(湖南卷),此标题化用嵇康在东市刑场上的绝唱“此身虽陨,此心无怨尤!”

5.利用仿拟,妙趣横生

“仿拟”也叫“仿词”或“仿句”,它是根据交际和表达的需要,模仿原有的词句,临时创造出新的词句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恰到好处、随机应变的仿拟,往往充满着机智、幽默和理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借助仿拟手法拟题,往往可以使题目看上去似曾相识实则巧妙有趣,也可以充分显示考生广泛的积累与敏捷的才思。

如2013年重庆优秀作文《“浅”诚可贵,“深”价更高》,题目便是仿用裴多菲的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文章从多角度剖析“深”与“浅”二者的深刻意蕴与哲理,进而说明大豆到豆腐的“浅”与“深”的关系转换,从而升华了大豆自身的价值这一主题。考生巧妙地仿拟名人名言,让这标题自然而贴切,韵味悠长。

运用这一手法拟出的精彩标题还有:“一方一圆任平生”(湖北卷),该标题仿用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借此来写“方”与“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适当的刚正不阿,恰到好处的灵活变通,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路走得更稳、更成功”的观点,自然而又恰切。“致我们正在冷漠的青春”(全国新课标卷Ⅱ),这个标题一看就明白,仿自热播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6.采用设问,制造悬念

用设问的方式拟题,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2013年北京优秀作文《谁“绑架”了我们的生活》,乍一看题目,不禁让人猜想,是谁绑架了我们的生活呢?考生故意设置这么一个悬念,引人入胜。读完全文才知道考生谈的是要让手机回归“工具”的角色,重新给手机定位,强调手机的“工具性”,而不是“拟人性”,不要让手机“绑架”了我们的生活。这个题目新颖有趣。

(Ⅱ)巧用符号或公式,出奇制胜

以符号或公式为题,可给人醒目、直观的感觉。同时,在普通的符号和公式上面常常寓有新意,耐人寻味。

1.标点符号,耐人寻味

标点符号是“无声的符号,有声的语言”,妙用标点,巧配文字,给阅卷老师以耳目一新之感,增添了文章标题的形式美。这种标题往往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读者等特点,起到文字难以替代的作用。

如2013年浙江优秀作文《孩子・世界・童真》,运用间隔号将三者并列,谈“童真的重要性”和“失去童真的可怕”,主题逐渐彰显,让人一目了然,强调孩提时代的纯真美好。

又如2013年辽宁优秀作文《壮哉,汉武帝!》,作者独具慧眼,选取了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作为写作的对象,阐发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独特、新颖。标题采用主谓倒装的句式,并且还用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具有“勇敢无畏”“雄才大略”“知错就改”等“珍珠”般优秀品质的汉武帝的赞美之情。这个标题恰到好处地运用标点符号,帮助读者理解题意,增强文题的表现力。

2.数学符号,新颖别致

巧妙运用数学符号或运用数字构成数理化算式的形式来设计作文题目,往往能够准确概括出文章的内容,简练精当,并且形式新颖。这些数字、算式型标题的无穷魅力,还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如2013年河南高考优秀作文《经验+勇气=成功》,考生提取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经验”“勇气”和“成功”,用数学符号巧妙地将三者缀连起来,形象直观,又非常切合作文材料的主旨,作为标题,观点也非常鲜明。

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谁不想拥有一副迷人的秀眉和一双动人的双眸?同样,作文的标题就像是文章的眉目,也需要清新亮丽。新材料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既考查考生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又考查概括表达能力,而一个靓丽的标题可以使阅卷老师的精神为之一振,眼球为之一亮,达到悦人眼目、怡人心田的效果。因此,在平时的作文备考中,应在拟题技巧方面多下功夫,练好基本功,让自己的作文题目成为你考场作文的第一个鲜活亮点,产生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波。

【佳作借鉴】

竹杖芒鞋轻胜马

2013年宁夏一考生

负载重物的骏马难以远驰,抓获猎物的雄鹰无法高飞。

在成功的路上,除了有一身技能,更要甩掉多余的顾虑,轻装上阵,不为外物所累,竹杖芒鞋轻胜马。

昔日的神射手后羿也会在削地与赏千金的顾虑下难以命中靶心;伍子胥亦于出关攻楚之际,一夜白头,放不下顾虑。顾虑如同撼树之风,树欲静而风不止。顾虑有时亦是稻草,却可在关键之时压倒骆驼。

是顾虑乱人心性,否则不会有曹操单单走了华容道,司马氏亦不会于空城前退敌。我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行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因我们放不下顾虑;我们看不见鲜花烂漫,看不见水绕青山,只因我们放不下顾虑。太多顾虑阻碍我们的前行,如同背负千斤重物,寸步难行。

我们应该放下顾虑,不为外物所累,顾虑如浮云,我愿竹杖芒鞋轻胜马。

甩掉顾虑前行,会让我们走得更轻快。如果有太多顾虑,“日心说”又怎会轰动一时?如果有太多顾虑,阿基米德又怎会临终前仍执笔分圆?如果有太多顾虑,仓央喜措又怎会不顾一切地爱上达娃卓玛?他们知道,背负顾虑无法远行,于是他们抛弃了顾虑,芒鞋竹杖轻胜马。

甩下顾虑,我们会如同未载物的帆船,飞速远行。甩下顾虑,我们会如冲出樊笼的苍鹰,搏击长空。甩下顾虑,我们会如同没有负载的骏马,千里狂驰。

人生的路上,我们更应抛弃顾虑,如此才能赏花开花落,观云卷云舒,看雁去雁回,见草长草枯。抛却顾虑,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所谓人生,不过白驹过隙,太多的顾虑只能让我们为外物所累,无法活出精彩的人生。

甩掉顾虑,脱去负担,带着轻松上路。不必担心,不用顾虑。以轻松为马,以喜悦为鞍,以兴奋为鞭,在人生的草原上自由驰骋,把顾虑、负担的重物远远抛在天边。让自己的心在人间轻灵地飘动,如同无所顾虑的雄鹰向前冲击。

抛弃顾虑,让我们竹杖芒鞋轻胜马!

【点评】本文是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材料作文题“师徒合作切割宝石”宁夏一考生写的一篇满分作文。该考生巧妙地引用苏轼的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作为文章标题,点明了题意――轻装上阵,观点非常鲜明。可以说该考生很聪明,因为苏轼的这句词后面紧接着还有一句“谁怕”,而该考生把这一句“谁怕”故意隐去,这样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可以看出该考生对原作文材料理解非常透彻。接下来,文章的开篇以“骏马”和“雄鹰”为喻,再次形象地点题。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了正反对比的结构形式,通过后羿、伍子胥、曹操等例子,意在表明不甩掉顾虑难以成功;后面又通过一系列正面例子论证,只有轻装上阵才能成功。结尾再次点题,照应标题。

本文作者的扣题意识很强,文中反复多次出现“甩掉顾虑,脱去负担”这样的句子,来强化文章的观点。

上一篇:“于稳”的忠告 下一篇:浅议创新银行风险管理的手段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