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智强导演作品《跑酷少年》之编辑手记

时间:2022-07-24 01:29:20

郝智强导演作品《跑酷少年》之编辑手记

认识郝智强老师多年,从他最早的动画片到后来的纪录片作品,在他位于北京东南四环的工作室都曾观摩过。也曾有幸被邀请到他的院子喝茶,感受午后的阳光。

我一向觉得文人和艺术家都是需要“养”的,这种“养”不一定是财富阔绰,而是拥有时间和空间。

在郝老师家中,你可以感受到一种“闲哉”。那是阳光透过落地玻璃投在地面上的长影;是走廊尽头的一株兰花;或是朋友闲情偶作的一幅美人图……

也正因为这种“闲哉”,让郝老师多年来一直在广告、纪录片、剧情片和动画片甚至当代艺术中游弋。这种闲哉,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文人的“懒”。因为这种“懒”,郝老师很早时就买了郊区的地,并自己动手设计房子。有了房子,郝智强老师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往城里跑,拥有机器猫的时空门。一拉,便从闲庭进入办公区。

也因为这种“闲哉”,让他的多部电影计划都未能面世。(认识他那年,就听说在做一部“故宫”纪录片,是周兵老师《故宫》的前身,但据说郝老师今年5月终于开始重看素材,将此纪录片列入他今年的计划中,这是一个关于故宫1540号人怎么管理故宫的故事。)我认为,电影表达的都是导演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认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或是时候未到,按兵不动也许是最智慧的方式。

这样一位“闲哉”的人,这两年拍摄了一部有关于青春、激情与成长的电影,而这部电影也让我对郝智强老师有了重新的认识。这便是纪录片《跑酷少年》。

在过去的几年间,零星听到不同的朋友说过郝老师的这部电影,三年时间,三易导演。纪录片的资金永远是困扰制片人和导演的问题,郝老师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自己掏腰包的事免不了,三易导演,大多也是因为计划的融资迟迟不能到位,起初作为制片人的郝老师恐是难为无米之炊。等到“跑酷”计划融到最后一笔钱,郝老师明白按正规制片流程恐难完成,只好自己带上身边的朋友完成当初的一份承诺了。

郝老师从小生活在天津的一个穆斯林社区,《跑酷少年》正是源于他最初的少年故事《我的伊斯兰》,在那里他试图传达一种他与穆斯林街坊、与朋友之间的个人故事与经验,他认为纷争与距离感大多源自交流的缺乏,因而在接下来的调研中,郝智强老师和他的同事发现了跑酷少年们的故事。

正如我一直坚持的观点:一位导演是什么样的人,他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素材,组成什么样的故事。

即使是纪录片,也没有客观。导演讲述的,只能是导演自己的故事。电影不过是借助展现的手段躯壳而已。

你所展现给别人的世界,就是你自己。

《跑酷少年》的剪辑历经了半年,有幸观摩后的喜悦早已表达给郝老师。故而对于它今日的获奖,我并不意外。看纪录片就像读书,哪怕仅有一句话动人,也是部好书。

在《跑酷少年》中,我看到了郝智强老师的慈悲。

整部影片都在讲维吾尔族少年,艾达、希来力和萨达姆的成长以及在成长中的青春滋味。在这样的母题下,我认为可以暂时忘记“维吾尔族”和“伊斯兰教”。有的,只是两个想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男孩。萨达姆和希来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北京,参加那个在影片前几十分钟都在叙述的“伟大的比赛”时,观众真的要感叹了:那不过是一个挂着商业名义的大赛,到处都是广告,周围充满了的依旧是青春年少的看客,两人想见到的星探或是电影公司的人根本不知身在何处。

这不是剧情片,这是纪录片。影片的主人公甚至在为如何坐火车回家、爸爸的钱能否及时汇到卡里而焦虑。于是,观众不得不感慨生活的残酷。而更悲情的故事还在后面。

希来力从台上摔下来,伤到了腰,但他还挣扎着几次想要再跃上高台。

但他已经不能。

摄影机记录下来的,仅仅是来回走动的希来力脸上的无助。他没时间了,也没有机会了,心比天高的他只好看着别人一次次地翻腾跳跃。此时此刻即使他想拿命来换一次成功,哪怕是一次跳跃的完成,也不可能。但,北京的这场比赛几乎是他生活里的全部的目标和希望。

那几个被长镜头推到中近景的画面所记录的情绪,和纪录片《千锤百炼》中最后败给日本选手的拳击教练齐漠祥的失败不同。作为一位40多岁,多年没有参加比赛的退役拳击冠军的重新上阵,虽败犹荣。毕竟,他肯重返拳击场,重新站在对手面前,就已经成功了。但对于两个一直坚定地认为,参加比赛就能改变他们生活的孩子来说,失败,意味着对过去一切努力的否定,他们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决定他们下一次是否能够从头再来。

愤怒?惶恐?伤感?也许心里还是一片空白。

导演感受到了少年们的心,同时,他也令镜头外的观者感动。

上一篇:今日中画幅:中画幅胶片相机 中画幅胶片相机的... 下一篇:不寻常的少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