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多向,随“题”应变

时间:2022-07-24 08:48:52

2012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为“忧与爱”。当数以万计的考生将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拉长,用“一杯咖啡”“一瓶牛奶”“一把雨伞”等如出一辙的桥段行文令人昏昏欲睡时,有一篇素材独特、立意贴切、语言清新的优秀作文脱颖而出,获得了阅卷老师的一致认同。

忧与爱

江苏一考生

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我常常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这成了母亲日夜忧愁的一块心病。

看着我痛苦的样子,母亲总是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噙着泪水的眼睛写满爱意。“小龙,我想了好久,枕头很重要啊,我得亲手给你做个新枕头。”不容我劝说,母亲便忙开了。棉花本是最合适的材料,可是太软了易凹,太硬了又易伤,怎么办?母亲在幽暗的灯光下用筷子一点点地挑选,挑到软硬适中的才放进枕袋中。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这只棉花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棉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花籽轻轻地按摩着我的头部。这就像在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的沙滩上,看满天繁星,呼吸新鲜的空气,舒畅极了。呼吸之间全是妈妈浓浓的爱意。见到自己的“创作”有了效果,母亲眼角的忧愁消散了很多。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就会散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我又睡歪了脖子——母亲眼角又有了“新忧”。

“看来棉花枕不适合夏天用,换个材料试试吧!”母亲说道。真是爱生忧,忧促思,思促行啊!母亲又有了新的思考和行动。她托人从外地带回一大包绿豆壳,还是在幽暗的灯光下,连夜缝制了一只绿豆壳枕。这一针一线,化解着沉沉的忧,凝聚着浓浓的爱啊!

这只枕头可比棉花枕好多了,枕在上面,只要我轻轻地一动,它就会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就像是母亲的摇篮曲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因此而止住脚步。伴随着母亲的一片爱意,我当然睡得格外香。后来我才知道,为了这些绿豆壳,母亲和父亲辗转托了很多人。但每每说到这,母亲的脸上就会荡漾起笑容:“值!快中考了,身体要紧啊!”说话时,眼角的忧愁明显少了很多。

或许是因为太喜欢这只绿豆壳枕了,我连做作业都会抱着它。中考后的一天,枕布破了。看到绿豆壳撒落满地,我的眼泪一下子落了下来:“这可是母亲为我做的第二个枕头啊!”

“新忧”又涌上母亲的心头。真的,母亲既是爱者,忧者,又是思者,行者。母亲到处打听合适的枕头,思考其材质,比较其内胆……上高中前,母亲终于把一只新枕头放到我面前:“这枕头肯定好,枕套又结实又耐磨……”一股爱的暖流,伴随着枕头散发出的一丝丝药香,沁人心脾。母亲说,这是父亲特地到南通买的药枕。之后,在高中住宿的每一天,枕着药枕,听着枕中药材的■■■■声,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的“大爱”之曲,我仿佛又找到了家的感觉。每一次闭上眼睛,我都会梦见自己一手牵着父亲,一手挽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一片温馨……

如今,落枕之痛已经离我而去,母亲多年的忧愁也早已消除,但每当我抚摸药枕,享受药香,一阵“新忧”就会袭上我的心头:接过三次枕头的我,该以怎样的爱感恩、回报父母呢?

这位考生虽然也写的是亲人间的“忧与爱”,但是他避免了缺少细节、缺少道具、缺少载体的空洞说教和简单演绎。他也没有进入很多考生难以摆脱的“忧”少“爱”多,甚至不见“忧”的误区,而是将实实在在的三“忧”和越写越浓烈的“爱”聚焦于独特的“枕头”之上,演奏了一首“忧愁”与“大爱”的交响曲。不仅如此,这样的交响曲还影响了“我”。一句“接过三次枕头的我,该以怎样的爱感恩、回报父母呢”,由母亲的“忧与爱”自然地引发出“我”的“忧与爱”。文章的立意实现了华丽转身,给人无穷的回味。

我曾与文章的作者进行过交流。他说,他曾在高二时写过《怀想天空》(2007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考场作文就是由这篇习作“改造”而成的。他还给这种实用性选材构思方法起了个题目——“一‘材’多向,随‘题’应变”。

听了他的一番话,又看了他的原作,我陷入思考。“无米之炊”和“临阵磨枪”是考生在写作时常出现的问题。一“材”多向,随“题”应变是使考生走出上述困境的良方。这里的“一材”是指自己曾写过的,选材较有个性,构思比较新颖的佳作;“多向”是指将“一材”的素材科学地移用至其他命题,充分发挥优质素材的使用价值;“随题应变”是指把原来的素材依据新题要求进行相应的补充、点化和提升,以凸显新题之“向”。有人可能会说:“这与‘考前背范文,考时抄范文’或‘依样画葫芦’的仿作不是一回事吗?”我的回答是:“非也。”两者之异有三:一是来源不同,前者素材来自于原创,后者却抄自他人的作品;二是构思不同,前者必须随“题”应变,进行二次立意,后者却是不动脑筋地随意拼凑;三是操作不同,前者必须经过“三变”——变题目、变首尾、变表述,后者却是草率应付,一抄了之。简言之,前者善于变通,彰显智慧;后者贪图省事,体现低能。

可以这样说,《怀想天空》的作者把一“材”多向,随“题”应变之法巧妙地运用到了此处。首先,作者“变首尾”很成功。先看开头,可以发现三改之妙:一是毫无保留地删去只适用于《怀想天空》的相关文字;二是开门见山,用叙事直接开篇;三是用“日夜忧愁的一块心病”点题,领起全文。再看结尾,经过二次立意,作者明显找到了灵感,也有三妙:一是删去原文的抒情议论性文字,仍以叙事过渡,交代事件的结果,为下文深化题旨做好准备;二是由母亲的“新忧”转为“我”的“新忧”,出人意料,骤起波澜;三是以一句自问构成“豹尾”,明写“我”的“忧与爱”,暗写父母“忧与爱”的影响力,以立意之新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如此转接重组,自然恰当,无斧凿之痕,足见作者随“题”应变技巧之娴熟。

运用一“材”多向,随“题”应变策略,除首尾外,文章主体部分的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的表述也都必须服从新题,做到定向而作,这也是衡量能否真正做到随“题”应变的重要标准。《怀想天空》作者的“变表述”方法也用得很成功。首先,作者围绕“忧与爱”增加了几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为立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次,增加凸显新意的议论性文字;再次,局部看似细小的修改,增强了指向性。

由此可见,精选并熟记自己作文中的六七篇佳作,运用一“材”多向,随“题”应变的策略,应对十几个乃至更多的作文新题,不仅可以化解“无米之炊”的尴尬,节省写作时间,而且还能通过与新题的精准对接亮出新意,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特级教师)

上一篇:引领中职英语教学走出迷茫 下一篇:提高探究式课堂教学效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