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帮办”形式打造民生新闻品牌

时间:2022-07-24 07:16:36

以“帮办”形式打造民生新闻品牌

在新闻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民生内容成为媒体关注的重要题材。以“关注民生,彰显公信”为办报理念的《三峡晚报》,一直倾力于民生报道,并致力于打造“帮办”专栏,以拓展民生新闻内容,让民生新闻更加贴近读者。

一、一帮到底。有始有终

2006年,《三峡晚报》设立“帮办”栏目。每周一期。栏目宗旨是为市民跑腿,帮市民解难,要求一帮到底,有始有终。因记者确确实实为市民解决了不少难题,该栏目深受读者喜爱。

经过几年的运作,该栏目的影响逐渐扩大,操作模式渐趋成熟,每周一期再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2010年3月,《三峡晚报》改版,“帮办”栏目拓展为“有困难找晚报・帮办”。操作方式不变,每周出3至4期。几个月来,我们坚持把栏目做精做强的原则,对每一期见报稿,我们力求做到帮老百姓“彻底解决问题”,一帮到底。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2010年3月,《三峡晚报》接到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初中学生张梁山的求助电话,称其父亲病重,母亲智障,自己很难维持学业,想请社会好心人帮一把。《三峡晚报》随即派出记者采访,并于3月19日在“有困难找晚报・帮办”栏目刊发通讯《13岁孩子撑起一个家》,报道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3月20日,宜昌“阳光妈妈”诚燕燕到下堡坪乡看望张梁山。

3月21日,宜昌威马公司多名员工与张梁山签订“资助协议”,承诺每月资助张梁山,直至他上大学。

对社会好心人士的善举,《三峡晚报》迅速跟进,及时刊发追踪报道。

随后,作为宜昌博文国际学校的董事长,诚燕燕女士表达了欲将张梁山转到该校读书的意愿。记者立即与张梁山的家长及下堡坪中学的领导取得联系。转达诚燕燕女士的想法。经过记者多次协调和沟通,4月21日,张梁山来到宜昌博文国际学校就读。至此,《三峡晚报》以媒体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一个贫困学生的救助。

这次“帮办”。记者两次驱车穿越80多公里的山路。到张梁山家采访,《三峡晚报》共刊发5篇报道。可以说,这是《三峡晚报》“有困难找晚报・帮办”栏目非常成功的一个范例。

下堡坪中学校长张正周说:“这件事一方面体现了《三峡晚报》在读者中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它浓厚的亲民情怀,它是一张值得读者信赖的报纸。”

二、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轻易拒绝

在我们看来。老百姓反映的许多问题都是小事,有时可以说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但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些事对我们而言无足轻重,但对老百姓个人来讲,也许就是大事,因为关乎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甚至这些事处理得好坏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所以,在栏目成立之初,我们就提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轻易拒绝任何一个老百姓的求助。

2010年4月,宜昌市西陵区前坪村一陈姓农妇向本报求助:她家的老房子已经破败不堪,需维修,但门前的道路太窄。他们一家人便拖来些砂石准备先把路修一下,以方便运输修房屋用的材料。哪想邻居以路是公共的为由,不让陈女士一家维修,结果路修不成,陈女士维修房屋也无法动工。

从新闻的角度讲,这件事没什么新闻性,是“比芝麻绿豆还小的事”。但看到陈女士那无助的眼神,记者还是亲自到现场,详细了解情况,倾听各方的说法。并把陈女士和其邻居叫到一起,充当“和事佬”。最后,经过记者的努力,双方和解,陈女士的房子终于动工维修,她和邻居也“冰释前嫌”。在整个事件中,《三峡晚报》仅刊发一篇稿子,记者没挣多少分,付出的劳动和所得“回报”可以说相差甚远。

其实,“有困难找晚报・帮办”栏目开办至今,许多时候记者遇到的都是些小事,但我们从未轻易拒绝过,能做成稿件的尽量写成稿件见报,不能写稿的也尽量给求助者一个满意的答复。也正是这样,我们才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找我们的人才越来越多,栏目的影响才越来越大,我们的新闻源也才越来越广。

三、在“帮办”中实现新闻的独特价值

媒体惯常操作新闻的路数,是媒体人设置议题,让读者被动接受。而“帮办”新闻,切人民众日常生活,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态为关注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人文关怀的理念。其内容都是读者最急需、最感兴趣的,真正实现了新闻的“按需生产”,也实现了新闻最根本的价值。

“帮办”新闻挖掘的素材,全是从读者中来。每一个“帮办”诉求。在具备独特性、现场感的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有很强的可读性。扶贫济困的报道,讲述老百姓异样的生活故事;生活中急难险事的个案“帮办”。关注每个人的不同遭遇;而有关寻人、感恩、圆梦等方面的“帮办”行动,体现的更是人间浓浓情意。2010年5月,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请求本报帮他寻找40年前的老同学,《三峡晚报》两次刊发稿件,记者甄别了几十条线索,最终帮老人找到老同学。两位老人见面时,老泪纵横,场面非常感人,我们也甚感欣慰。

让新闻好看必须采访扎实,以情动人。“帮办”记者在传递求助者声音、帮助争取社会同情和支持的同时,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准确、客观、公正。他们通过深入到当事人的生活环境中去采访、观察、感悟,广泛搜集各种信息,尽可能多地占有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这样写出来的报道,细节丰富,现场感强,真实可信。

在新闻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一家媒体能否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成为判断一家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如今,突发事件“我有人有”,策划很多时候是媒体“自娱自乐”,而“帮办”新闻的本质在于服务,正是服务,形成了“帮办”新闻独特的新闻价值。

四、打造专栏。形成品牌

品牌成就影响力。任何一个专栏的打造,要提升一家媒体的影响力,最终必须成品牌。从开办“帮办”栏目之初,《三峡晚报》的领导就要求,要将“帮办”栏目打造成《三峡晚报》的精品名牌栏目。

首先,我们为专栏制作了专门的栏花“有困难找晚报・帮办”,每次报道均打上栏花。给读者形成持久的印象。现在,读者向《三峡晚报》来电求助,都会说“我找晚报‘帮办’栏目组的记者”。这表明该栏目已在读者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其次,指定专门记者。固定栏目出版时间,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总结以前我们开办专栏的经验教训。许多专栏刚开办时热热闹闹,结果热度持续不到几天,就因稿件缺乏或者其他原因办得断断续续,不仅自己觉得办不下去,连读者也失去了关注的兴趣。最后专栏不了了之,不仅品牌未形成,反而对报纸本身造成伤害。

再者,加强策划,做出特色。一个品牌栏目的形成并不是简简单单发几篇稿子就能做到的,它必须用心经营。比如,对“张粱山求助”的报道,《三峡晚报》编辑和记者多次沟通,就第一篇稿件的写作形式和后续报道反复商讨,最终决定第一篇稿件以通讯的形式写作,力求打动读者,引起反响。如果当时仅写一篇小消息,也许结果会是两样。而且,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力求每次都到现场。表明我们积极“帮办”的态度。记者为此两次驱车到张梁山家中,这对那些“帮助者”而言,也是一种行动上的支持,让他们更加信任《三峡晚报》。

目前。“有困难找晚报”已成为宜昌市民的一句口头禅。许多读者在和《三峡晚报》编辑记者交流时都会说,“我们遇到什么难题,第一反应就会想到晚报,想到晚报的‘帮办’栏目。”这既是对“帮办”栏目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当然,一个好品牌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作为媒体人,我们不期望读者给我们多少荣誉,我们只想用自己踏踏实实的行动。真正为老百姓解决一些问题,帮他们排排忧、解解难,尽一个媒体人应尽的责任。同时。在服务老百姓的过程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栏目,实现新闻的价值,提升报纸的影响力。

上一篇:电视栏目品牌维持与创新 下一篇:灾难新闻图片报道三“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