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意义及指导方法

时间:2022-07-24 05:35:35

略析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意义及指导方法

【摘要】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意义入手,阐述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着重对小学语文教师有效进行课前预习指导的相关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意义;指导方法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活动不仅是语文科目成功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教育只是学生求学、求知路上的片段,学生要汲取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实现,而课前预习无疑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了解课前预习的意义,探讨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课前预习指导的意义

1.1 有助于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养成良好预习习惯。一提到预习,学生思想上往往存在着种种误区,在执行过程中表现的很盲目。多数学生会将课前预习看做是读读课文、预习预习生字生词简单过程,对于预习过程中一些较为深层次的方面则有所忽略。例如:课文是单纯地读几遍还是每次阅读都应有不同侧重点?生词仅仅是会写会认即可还是需要理解词义?由于学生脑海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预习方面缺乏合理、有效地引导,预习活动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种机械性活动,不仅效果上事倍功半,还会挫伤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给予积极有效地指导,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提供课前预习的方法和建议,能够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走出为了机械性预习模式的禁锢,通过教师提供的方法和建议不断摸索,形成自己的预习习惯和风格。同时,经过预习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程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习时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点上,加强听课目的性,从而使预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辅助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有助于学生培养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在预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教师启发之下,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渐渐衍生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对学生主动、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在课堂上,由于教师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以及教师适时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惊喜地会发现回答问题的不仅仅是优等生,许多学困生也敢于回答问题,课堂也成为学困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当学生自己的预习成果受到老师及同学的肯定时,学生在获得较大程度成就感的同时,自信心会得以提升,学习主动性也会随之增强,学生从此不再会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而将其视为一种自我的挑战,没有了被动地参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自然也会有很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1.3 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良好有效地课前预习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可以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实现“双赢”。学生通过预习能够预见自己的学习困难和不足,从而调整学习注意力的重心,增强学习目标性。教师通过正式教学前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预先将所教内容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预习方法和建议的提出,使学生能够做到“有备而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课传授的难度,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得到激发。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摆脱了以往新课教学的生疏感,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有效性也有了大幅提高。课前预习在一定意义上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通过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整体预习和知识初步掌握情况,教师由此就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相应地有效地调控,抓住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所在,采取有针对性地教学,改善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 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

2.1 提高学生课前预习重要性认识,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积极性和兴趣。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主观意识对自己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进行反复强调之外,还可以通过在班级内树立课前预习模范榜样,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前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和感知。另外,教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以及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赞许,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体验课前预习的成就感,不断地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逐渐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2 明确课前预习的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有针对性预习。(1)反复读通全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充分,就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初读课文时,要圈出要认读的生字词,将课文读通读顺;再读课文时,要大概掌握课文的内容;三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文中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做好词、句标注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要认、要写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只有扫除了字词障碍,学生学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在课文中划出重点句子以及课后要求体会含义和思想感情的句子,联系文章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标注文中出现的妙语、佳词、锦句进行积累。(3)根据单元导读预习课文在单元导读中不仅仅会指出本单元课文编排的主题,还会指导我们该如何学习本组课文,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单元导读: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读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根据单元导读,学生在学习时就有一定的目标性,先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精神,其次从这件事中知道了什么道理,最后是课外知识的收集、拓展。这不仅能有效指导学生预习,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2.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概括,提高学生预习能力。(1)问读课文,质疑解难,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边读边思考,结合自读提示、课后练习把握文章脉络。这些问题往往体现了课文的思路和重、难点,教师先教给学生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后,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强。如:根据课题提问,学生在预习《跨越百年的美丽》就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进而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美丽为什么能跨越百年?”为了回答问题,学生认真预习了课文,了解到这种美不仅仅是一种外表的美,更是一种内心的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2)读思结合,方法引导,提升学生的概括水平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不就是站起来吞吞吐吐,要不就是长篇大论,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认真读文,二是不知道该怎样去概括。对于中高段的学生而言要具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则需要在预习中培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根据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认真读书的习惯。

2.4 鼓励学生收集查阅课文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知识层面。选编的课文中,有些出自大家之手,有些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对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课文相关资料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前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学生交流时,积极性较高。这样的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查资料的习惯,也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教是为了不教”,小学语文教师在做好自己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课前预习应给予重视并进行悉心指导,一方面充分调动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迈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第一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吉才.我对预习环节的一点认识[J].小学语文教学,2005(4):18-20.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倪燕.小学语文预习的误区及矫治对策[J].文理导航(上旬刊),2009(3):26-27.

上一篇:《直线、射线和角》教学设计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