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修“破窗”以点触面

时间:2022-07-24 03:21:17

摘 要: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经常会出现“破窗理论”中的“破窗”现象,对“破窗”及时修补这是班主任的管理职责,而如何巧修“破窗”则是班主任的管理艺术。结合个人多年的教育实践,通过几个具体案例说明如何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巧修“破窗”,以点触面。

关键词:“破窗理论”;职校生班级管理;管理艺术

一、“破窗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郎克斯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停放在布郎克斯街区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也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碎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二、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的“破窗”现象

这种奇怪的“破窗现象”,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也经常出现。职校生往往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受害者。许多职校生来自于贫困(经济贫困、知识贫困)家庭或离异家庭,自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在小学、初中,因为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往往是被忽视、受歧视的一个群体。因为长期受冷落,得不到肯定,不仅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而且在思想、情感及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也与普高学生有很大的差距。如,自卑冷漠、自暴自弃、追求享受、我行我素、破坏力强等,因此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破窗”要及时修复

学生在打破第一扇窗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修复,其他学生就会纷纷效仿,洞越来越大、破窗越来越多,以至于不得不花大力气整改,有时还会徒劳无功。

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压力很大。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班主任必须要时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问题出现时,不要畏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随时随地及时处理。小事不处理,就会变成大事;大事不处理,就会出大问题;问题多了,学生就无所谓了,班主任就无能为

力了。

四、“破窗”要巧修

笔者曾经做过类似的一个对比实验:班级的前后两扇门各破了一个洞,前门因为教师和学生经常出入,所以做了简单处理,在,覆盖了一张硬纸板,后门未做任何处理。但结果令人惊讶,前门屡堵屡破,洞越来越大,而后门基本没有变化。这个实验给了我一个重要启示:修理不善的“破窗”比没有修理的“破窗”更能刺激学生破坏的冲动,这就要求班主任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及时地处理,更要艺术地处理。

考虑到职校学生个体的特殊性,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分时分人加以艺术性的处理,以防止不善的处理方法诱发学生更大的错误,甚至使学生的个体行为升级为群体行为。下面,我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说明,如何在问题发生后巧修“破窗”,以点

触面。

案例一:刚接手了一个二年级班,学生对新的管理办法不适应,抵触情绪很大,几个“刺头”经常闹事。一次,一个女生无故旷课,还拒不认错,至校外以跳河相威胁,被“110”送至派出所后,仍撒泼打滚。如果与她针锋相对,她的情绪可能更不稳定。经过与民警商量后,决定让其一人呆在屋里,以不变应万变。十几分钟后,她见无人理睬,自觉无趣,悻悻然随父母回了家。几天后,该生要求复课。直接让她进,班级将无法管理,不让她进,又于情于理不合。怎么进?班级学生都在静观事态发展。与其父母反复沟通以后,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继续让她在家休养。几天后,这位学生自感寂寞难耐,主动跑到班级当众反省,搞得“颜面”无存,再也不敢闹腾了。通过此事,其他“刺头”也是噤若寒蝉,再也不敢妄为,班级风气从此明显好转。

案例二:班级开家长会,平时成绩、表现不好的学生甚为担心。绞尽脑汁,想妙计若干,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花钱雇三轮车夫冒充自己的父母。开会当日,几个学生领着各自“家长”进了教室,由于担心露馅,几个人在走廊上神色慌张,迟迟不肯离开,几位“家长”也心不在焉,坐立不安。发现情况异常,我灵机一动,在会议结束前,请家长写明各自家庭地址、配偶姓名、电话号码,以便加强联系。几位“家长”面面相觑,迟迟不敢下笔……会后,几个人战战兢兢来到办公室,当面与家长通话认错,遭训斥后,如斗败公鸡。事后几人发愤读书,成绩表现明显好转,再也不惧家长来访,班级撒谎欺骗之风也大为改观。

案例三:夏季来临,课堂上鼾声一片,任课教师反响强烈。我在班上屡屡训斥,无奈学生困乏难当,照睡不误。有一次,凑巧我到班级上课,几个学生仍旧顶风作案,批评无效后,遂心生一计:“明天学校要发钱了。”学生两眼放光,睡意全无:“什么钱?三百、五

百?……”“特困生补助,特别困的学生都有。”学生笑声一片,一堂课顺利完成,效果极佳。此后上课有人睡觉,便被学生冠以“特困生”美名而四方传播,睡者也自觉无颜,上课只好强打精神,课堂上睡觉现象从此锐减。

案例四:一次,班级一男一女打架,女生遭一记耳光。知情后,我让男生向女生道歉并作公开检查,但这位女生仍心有不甘,又经室友怂恿,跑到办公室哭诉:听力受损,欲到大医院检查。经过试探,该女生听力正常,纯属胡搅蛮缠。于是我佯装同意,只不过事关重大,需请该生父母到场陪同检查,以便商量赔偿事宜。该女生惟恐家长知其打架一事,支吾道:“还是先到校医室看看罢。”事后问其检查一事,女生自觉无趣:耳已复聪,听力正常。从此,班级胡搅蛮缠之风不复存在。

以上几个案例是我在十几年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经历的几个比较典型也是每位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都会遇到的问题,处理方法是否妥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供同行参考。能给大家一点启发就达到我的目的了。

教育是不变的主题,也是永恒的艺术。职校学生的构成较为复杂,班主任难当,职校的班主任则更为难当。对职校生管理的过程就是与他们不断斗智斗勇的过程,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丰富斗争的手段,提高管理的艺术。

参考文献:

[1]James Q. Wilson George L. Kelling:Broken Windows . The Atlantic

Monthly ,1982(3).

[2]李石头.斗争的艺术.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上一篇: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下一篇:教学资源不应成为一种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