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关键环节,提高课堂实效

时间:2022-07-24 03:13:36

把握关键环节,提高课堂实效

摘 要: 本文认为,物理教师可以通过紧抓创设情境、开展问题教学、强化动手体验、巧用课堂意外、挖掘错误资源、课前精心准备、课后及时反思等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实效

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的要求,促使我们不得不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下工夫,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就如何把握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谈谈看法。

一、创设合理情境,从发现中升华

教师创设情境,可以从实验开始,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与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明确学习目的,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以及已学会的方法。

如在《大气压强》这一节中,先演示一个实验:将小试管套在装水的大试管中,口朝下倒过来,小试管上升。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非常惊奇,原以为会掉下来的小试管居然向上运动,到底是什么力使小试管上升呢?大家都在迫切希望揭开其中的奥秘。接着教师引导大家分析小试管的受力情况,是谁施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同学们互相讨论,教师层层推进,是不是我们看不见的空气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如果空气是施力物体,那么它一定能给其他物体施加类似的力。按照以上猜想,学生根据老师的启发做了不少实验:①用注射器吸水实验;②吸管吸饮料实验;③(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带吸盘的挂衣钩对齐并用手捏紧各处,然后两个同学拉挂钩实验;④在杯中装满水,盖上一个硬纸片,把杯倒过来,纸片和水不掉下来实验;⑤瓶口吞蛋实验;⑥拔火罐的实验,等等。通过以上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和压力的存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活跃了学生思维,扩展了学生视野,又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开展问题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应对教材再加工,使课本知识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引领学生逐渐深入,师生共同思考,根据问题要求理解、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如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1)放在液体下面的物体将受到哪些力的作用?(2)根据力的性质,这些力将如何作用在物体上?(3)液体的重量如何计算?为什么它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4)液体具有怎样的性质?(5)液体压强是根据液体的什么性质传递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会了审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三、巧用动手体验,提高学生感悟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让学生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一些教师仅仅完成课本要求的内容,忽视实验后的一些细节,以致在习题出现的一些情境,学生很难理解,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动手体验,通过观摩,得到感性升华。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完成实验教学,得出实验结论,往往忽视了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和它们阻值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只是通过反复习题练习,完成机械记忆。假如教师在完成实验后,再花几分钟,让学生在滑动变阻器两端增加一个电压表,通过分别改变滑动变阻器和定值电阻的大小,观察两只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变化,就能加深对实验规律的理解。习题教学也是如此,如小明在做两个灯泡和一个电流表串联的实验时,不慎把电路中的一个小灯泡的玻璃罩打破了。此时,他发现:没有玻璃罩的灯几乎不发光,可与其串联的另一灯泡不仅没有熄灭,反而更亮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无论教师怎样分析,学生总会感到不可思议,若让学生动动手,真正体验到情境,就能在感官上得到感受。教师趁热打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豁然开朗。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解题过程及实验过程的体验生成了知识和方法。

四、珍惜课堂意外,燃起智慧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见一些与预见的教学设想不相符合的“突发性状况”,如何巧妙处理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意外事件呢?教师不能敷衍搪塞,要理性对待,小心呵护、大胆倡导,以激励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的反馈。及时根据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调整计划,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生成式教学,挖掘教学“意外”中的意外,以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挖掘错误资源,促进认知发展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情,要宽容、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对知识的认识有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要舍得花时间去点拨、去等待。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学会倾听,耐心听取学生的表述,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错误的关键原因,大家一起分析、评判。作业中典型的错题,教师要把它当做例题呈现,分析错误的原因,明确是答题失误还是思维方法错误、运算错误。这样教师通过对错误的利用,让学生一起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认知水平进一步提升。

六、课前精心准备,课后及时反思

首先,教师在课前需把握教材,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参资源,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其次,要把握学生,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要把握教法,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研究自己和学生,决定每一节课采用何种教法,主辅分明,合理分配,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多花时间,对每节课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灵活开展课堂教学。课后,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课堂中出现的精彩片断,及时记录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精彩的导课语,独特的见解,对重难点的创新处理,对学生的合理激励。对每节课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冷静思考,调整方法,提出改进措施。要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对学生有潜在的伤害、是否循循善诱了、是否有感情投入、是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等等。反思课堂的教学能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都得到发展,反思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这样,课前精心准备和课后反思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只有在务实的基础上,把握有效教学环节,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个最高目标。只有教师不断努力,才能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高效”的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依托盐城滨海滩涂湿地开展环境科学专业野外实... 下一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