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箸、著、着”

时间:2022-09-07 07:05:28

>>有个收视率非常好的电视栏目,内容是历史档案揭秘。有一集说的是清宫档案,主持人出示并宣读了几篇皇帝的圣旨,其中有“著吏部速办”,“著查办”等字句,主持人将“著”全部读成了“注”(zhù),就是“著”在现代汉语中的标准读音。其实这个“著”字在这里就是“着”字,应该读作“卓”(zhuó),是“着”这个多音字的其中一个读音。之所以会读错,是因为在字形上,“著”与“着”确实不同,主持人不知道“着”是“著”的俗字,在这里是“派遣”、“命令”的意思,如果读成“注”的读音,那意思就成了“著”字所代表的“著作”、“著名”、“显著”等意义,二者毫不相干。

《说文解字》里,只有一个“箸”字,写

作“ ”。“著”字就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字,之后又有了它的俗字“着”。这三个字本是同根生。

先说“箸”字。

有一部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面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情节,唐伯虎为接近秋香,去秋香家应试书童,秋香之父出题要唐伯虎应对,要求是,第一句要破一个字,第二句用这个字押一句俗语,然后要用这个字韵应一句古诗。秋香之父出了上联――“晶字三个日(破字),常将有日思无日(俗语),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李白的诗《襄阳歌》)”。唐伯虎立即对上了下联――“品字三个口(破字),宁添杯箸莫添口(俗语),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也叫《渭城曲》)”。唐伯虎对的这句俗语里面的“箸”,指的就是筷子,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宁可留人作客,无非是饭桌上多一副杯盏多一双筷子,也不要添加人口,那将是永久的经济负担。这里的“箸”所代表的筷子,就是这个字最原始的本义。

如: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李白《行路难》

辍箸叹曰。――清・周容《芋老人传》

“箸”又有显明和显示的引伸义。

如: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强国》

致忠信,箸仁义。――《荀子・王霸》

再说“著”字。

《说文解字》里不见这个字,它是由“箸”派生出来的。

在“显明”、“显示”、“显现”和“显扬”的意义上,“著”与“箸”是相通的,也是它最主要的含义。

如:著,明也。――《小尔雅》

名著而男女有别。――《礼记・大传》

著不息者,天也。――《礼记・乐记》

“著”的另一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意义,就是写作和撰述。

如: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仆诚已著此书。――汉・司马迁《报任安书》[2]

著《灵宪》。――《后汉书・张衡传》

著书之日。――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携所著书。――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再说“着”字。

前面说过,“着”是“著”的俗字。它有四个读音,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

如:读“招”(zhaō)。动词有“放置”、“安顿”、“下棋落子”、“棋高一着”等意义。名词有“策略”(三十六着,走为上着)“计策”(失着)。

如:读“着”(zhaó)。形容词有“是、对”(就这么着),动词有“触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燃烧”(着火)“觉得”(着急)等意。

如:读“卓”(zhuó)。有“附着”、“穿着”、“着想”、“着落”、“着令”等等相同相近和不同的意思。等等。

总之,汉字的生动、鲜活、丰富和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使我们徜徉在这座恢宏而又琳琅满目的宝库之中,对它深入研究的同时,不断增加我们对中华悠久文化的热爱。

上一篇:浅析民办高职院校地方经济特色培育的意义与优... 下一篇:笔书人生 心怀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