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视角下的中华文化传播

时间:2022-07-23 11:18:09

受众视角下的中华文化传播

摘 要: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而知己知彼是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基础。了解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保证。本文从受众视角探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并从内容、形式、传播处所、传播主体的立场四个方面提出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思考。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63-02

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知己知彼是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基础。在当前汉语国际推广、中华文化传播战略形势下,在汉语教学“请进来”与“走出去”的不同场景下,应当选择什么文化内容?什么样的文化教学与传播方式更受欢迎?文化传播主体即教师的立场如何处理?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从学生即文化教学与传播受众这一角度考察,也自有其价值。

有鉴于此,笔者在北京某高校的中国文化课教学过程中,尝试了由学生任选若干文化主题,自由结成小组,进行文化调查,将调查结果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报告。教师记录、收集、分析学生的口头及书面报告。该门课程共28人修读,分别来自五大洲11个国家,生源地覆盖面积较广。

一、受众关注的文化主题

28名学生结成了五个小组,各小组成员构成、初次上报的主题、实际报告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学生初次上报的主题集中于历史古迹、日常生活、、中国青年夜生活、北京与奥运会等。而在实际报告中,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中国青年夜生活”一组,在实际调查中增加了中美相同主题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观念的简单比较。

从学生感兴趣的文化主题来看,兼顾了“大C文化”与“小c文化”。大C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Brooks, 1971),学生报告中对颐和园、长城等名胜古迹进行介绍,并由此引入对相关历史的回顾,都是大C文化的体现。而小c文化则是包含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们的信仰、行为、价值观念等(Brooks, 1971),学生报告中的胡同生活、日常购物、中美两国青年价值观念对比等都属于小c文化的范畴。从整体来看,学生对大C文化和小c文化都表现出了足够的兴趣。但是,学生关注的文化内容多为文化现象的罗列,对文化观念则涉及不多,更不见将现象与深层观念结合起来进行解释。

二、文化内容选择的倾向

从具体文化层面看,学生关注文化内容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受众关注文化产物与文化活动,而对二者与文化观念的联系则基本未见表达。从文化产物、文化活动、文化观念三方面来认识文化并非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oject,1999)的原创,但是却因该标准的颁布而获得了广泛接受。该标准提出,了解文化应认识到文化产物、文化活动与文化观念之间的联系。本次学生报告中也可发现,学生大多罗列各种文化现象,既有文化产物,也有文化活动,对文化观念则涉及不多,更不见将现象与深层观念结合起来进行解释。C组学生讨论中美青年夜生活及两国价值观念的不同,体现了将文化活动与文化观念进行联系的倾向,遗憾的是讨论浅尝辄止,未能透过现象挖掘文化本质。通过后续的访谈得知,学生未选择文化观念进行报告,其主要原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不了解”,更无从得知文化观念与直观的文化现象的关联。曾有学生在儒家思想一课学习前,提出不想学习儒家究竟有哪些思想,而只想知道这些思想在当今生活中有何体现。显然,这一层面对教与学两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第二,受众所关注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定年龄特征。修读该门课的28人中,有27人是大学在读学生,年龄不超过25岁。学生选择的文化内容正是该年龄段人士所普遍关注的,如年轻人的夜生活、时尚购物场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年轻人参与的宗教活动等;第三,不同国别受众的文化关注点存在差异。来自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的学习者相对而言更关注历史,如四名韩国学生除在美国就读的一名外,其余全部自动选择介绍北京的历史古迹,六名日本同学有一半选择介绍北京古迹,而另一半虽然选择介绍奥运会,但又在其中承担奥运史的部分。与此相对,欧美国家的学习者相对而言则更关注当代生活。例如,美国学生90%选择介绍胡同里的百姓生活、中美青年夜生活对比、年轻人的宗教活动。同时,选择这三个主题学生,除美国外,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哥伦比亚等欧美国家,其中虽有一名韩国人,但其就读美国大学;第四,受众所关注的文化具备时代特点。最明显的例证莫过于对奥运会的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近年来影响巨大,学生很自然地将其作为一项文化主题进行调查并作报告;第五,受众关注的文化内容不避讳政治,甚至对政治方面某些问题进行追问和探究。此次报告中有学生由某些文化F象引出政治问题,将自己的见解公之于众,并引发了学生间的讨论。对外国学生而言,中国往往是神秘的代名词。接触到中国后,学生很自然地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兴趣,尤其是社会制度等独特于自身经历的方面,更是吸引其一探究竟。

三、文化内容的展现方式

受众选择的文化内容展现方式,也可作为中华文化传播方式的借鉴。此次学生自主课上,文化内容的展现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图片展示、实物展示、视频音频展示等。这些方式相较于单纯的口头或文字介绍,无疑更为方便直观,也更具吸引力。

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虽然学生是以文化内容展示者的身份出现,却体现了强烈的自身参与的融入性特征,学生抓住任何机会将所选文化内容与自身相关联,如提供亲身经历、对照个体经验、比较自身文化、提出个人意见等。如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并非单纯、被动地将文化作为客体进行展示,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更多主观因素,将自身融入其中,不仅仅是展示“中国文化”,更是个性化了的文化体验。有了自身参与,受众对该文化的体会也更独特而深刻。

四、关于中华文化传播的思考

综观以上体现文化受众视角、由学生自主的文化课,在此讨论三个与中华文化传播及教学相关的问题。

第一,中华文化传播的内容――挖掘传统价值与当代生活的关联。张英(2014)提出了中华文化传播与文化教学的区别与联系,二者内容不同,目标也有区别,前者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目标,后者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自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成立以来,在孔子学院这一平台上,二者实现了交汇。这也正是本文立足之处,虽然取材于国内的文化教学,但其意义可作适当扩展,对更大范围的中华文化传播也有借鉴意义。从语言文化教学的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国外第二语言教学,还是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都走了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文化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目的语国家精英文化的浮光掠影,而是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受众对文化内容的选择来看,其感兴趣的是当今年轻人的生活,而不是古代思想家流派及各自观点。当然,这并非要求一味迎合学生,更不是贬低传统思想。相反,受众对文化产物、文化活动也文化观念之间的关联也非常感兴趣,却碍于自身能力,不能独立完成对这一关联的认识。挖掘当代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的传统根源,恰恰是当前文化传播的薄弱之处。

因此,要做好中华文化传播,不仅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更要发掘其与当今时代的价值关联。

第二,中华文化传播的形式――关注受众的体验。海内外进行的汉语推广活动,是中华文化传播的直接场所。文化知识的口耳相传对受众影响有限,而更应注重真实体验,营造真实、开放、参与性的文化环境,这是保证中华文化传播质量与受众数量的基础。

此外,上文受众对文化的关注体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国别差异,因此,在具体的中华文化传播活动设计时,需要对传播受众进行细分,如国别、年龄、性别、社会角色身份与地位等,调整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以实现更优效果。

第三,中A文化传播的处所――海内与海外的联动。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挂牌以来,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这一国家战略就已将“请进来”与“走出去”密切结合。海内外进行的汉语推广活动,是中华文化传播的直接场所。国内高校多年的汉语与文化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可以为“请进来”的中华文化受众提供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场所,也为“走出去”的文化传播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同理,海外拥有大量更为真实、新鲜、直接的文化传播需求,各地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在文化传播实践方面同样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因此,有必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海内海外联动。

第四,文化传播主体的立场――个人与整体的辩证。国际汉语教师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主体,并非仅仅代表其个人,学生常常会不自觉地将教师看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对教师一人的文化印象也往往扩大为对目标文化的整体印象。因此,教师有必要将其独立人格与文化整体等同重视,既需要赋予教师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利,同时又要避免将个人混同于整体,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保持坚定正确的立场。而对于某些因时间有限不便展开的一般问题,教师则不妨指出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自行调研、寻找答案,学生亲自研究的过程,也正是其文化知识、文化技能、文化意识取得进步的过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自然更为深刻。

由于样本有限,以上观点也许有待商榷。但是,为了更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从受众角度去关注中华文化,确实是值得一做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Brooks, Nelson (1971). A guest editorial: Culture - A new frontier.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5:1

[2] National Standard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oject (1999). The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Lawrence, KS: Allen Press.

[3] 张英.文化教学与文化推广――国际汉语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短板[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4.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心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完... 下一篇:Powerpip系统在工程项目管理四大控制过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