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交往焦虑相关研究

时间:2022-07-23 10:15:45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交往焦虑相关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大学生交往焦虑水平与自尊水平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和自尊水平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变量上的特点,采用自尊量表SES与交往焦虑量表IAS对学生进行施测,数据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Pearson积差相关。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交往焦虑水平与自尊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的交往焦虑水平在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在性别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被试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自尊水平是影响大学生焦虑水平的重要变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交往焦虑;自尊水平

作者简介:张继安(1989-),男,安徽涡阳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丁园园(1972-),女,安徽淮北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182-03

交往焦虑是进行人际交往时一种焦虑的情感体验或是企图回避人际交往的体验,是目前高校学生普遍普遍的一种心理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社交焦虑在儿童发育期存在的情况不太显著,然而到了青春期就有了显著增长的趋势。[1]大学时期是人思维、意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随着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的成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快速发展,他们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追求个性发展。因此,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不够,大部分学生看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时比较狭隘,在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恋爱关系等问题时常常感到迷茫,从而导致情绪不稳定,心理素质差,经常出现明显的心理烦躁不安和冲动的行为。而这些心理或行为不能合理的解决,可能会引起更加严重的生理、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大学生做出自残行为。[2]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有效预防交往焦虑的产生,以及如何有效帮助已经出现人际交往焦虑问题的大学生降低其人际交往焦虑水平,成为高校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

近些年来,关于焦虑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焦虑方面,而对于交往焦虑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往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分析大学生交往焦虑产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对于各因素与交往焦虑之间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研究较少。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交往焦虑与自尊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自尊水平越高,交往焦虑水平越低。这些研究为探究大学生交往焦虑问题提供了很大的理论帮助。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班级为对象,分层随机抽取再读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份。其中,男生69人,女生53人;独生子女被试为38人(男生22人,女生16人),非独生子女被试84人(男生47人,女生37人);大一学生32人,大二学生34人,大三学生32人,大四学生23人。

2.研究工具

大学生交往焦虑量表(IAS)是由Leary于1983年编制的,由15个条目组成,采用5级计分。量表最低得分是15分(交往焦虑水平最低),最高得分是75分(交往焦虑水平最高),个体总分得分越高则其交往焦虑水平越高。[3]本量表分成两个维度:社交情感困难和社交行为困难。量表的常模平均数为38.9,标准差为7.127。所有条目与其他条目的总数相关系数至少为0.45,Cronbacha系数超过0.87。八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0。

大学生自尊量表(SES)是由10个条目组成的,使用4级计分,其中有5题为反响计分题,量表最高得分为40分(自尊水平最高),最低得分是10分(自尊水平最低),个体总分得分越高则其自尊水平越高。[4]该量表的信度为0.85,效度为0.65。

3.统计分析

以班级为标准,当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回收,学生独立完成,并告知问卷的信息不会外泄。在回收问卷后用SPSS16.0进行分析。具体方法采用均值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积差相关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交往焦虑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焦虑分数的平均数为40.89分,略高于交往焦虑量表ISA的常模38.9分,而标准差为7.127分,略低于常模9.7分;自尊水平分数的平均数为20.68分,标准差为3.684分,属于中等自尊水平,说明本次测试得分与常模基本一致。

2.自尊水平和社交焦虑在性别上的差异

由表2可知,69名男生的焦虑分数平均数和自尊分数平均数分别为40.85分与20.41分,都略低于样本总体平均得分;而53名女生的焦虑分数平均数和自尊分数平均数分别为41.30分与21.04分,都高于样本总体的平均得分。对样本交往焦虑进行t检验,F=0.237,p=0.627>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总体方差齐性;对样本自尊水平进行t检验,F=1.297,p=0.257>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认为自尊水平和交往焦虑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见表3)。

3.自尊水平和交往焦虑在被试独生与否上的差异

如表4所示,为了解自尊水平和交往焦虑在被试独生与否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焦虑分数在被试独生与否上的检验显示:F=0.868,p=0.353>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而自尊水平在被试独生与否上的检验显示:F=5.606,p=0.020

4.自尊水平在年级上的差异

为了解自尊水平在年级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F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从自尊水平在年级上的F检验可以看出,F=3.259,p=0.024

由表6可以看出,大一与大二(p=0.651>0.05)、大四(p=0.704>0.05)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与大三(p=0.0250.05)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与大三(p=0.007

5.交往焦虑在年级间的差异

如表7、表8所示,通过独立样本的F检验对交往焦虑在年级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年级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即交往焦虑在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6.自尊水平和交往焦虑的相关分析

为了解自尊水平和交往焦虑水平的关系,使用Pearson积差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尊和交往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376,p=0.000),自尊水平越高,交往焦虑水平越高;自尊水平越低,交往焦虑水平越低。

三、讨论

1.大学生交往焦虑现状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交往焦虑普遍高于ISA的常模,虽然总体水平较低,但是个体差异较大。也就是说,虽然交往焦虑问题总体上并不严重,但是仍然有一大部分学生存在着较高水平的交往焦虑。因此,必须对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的交往焦虑问题予以重视,预防交往焦虑的产生,帮助那些已经出现交往焦虑的学生降低焦虑水平。另外,研究表明,交往焦虑在学生的年级、性别和独生与否的条件中差异并不明显,探究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活的多元化导致。高校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与中小学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学习上,一方面高校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学术交流活动、学术报告活动以及学习兴趣小组是高校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习成绩的评价体系也由中小学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转向包含各种社会实践的多元评价。另一方面高校的各种社团,为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以及提高自身的素质提供了帮助。在生活上,高校学生基本上全部在学校里住宿,这就增加了大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时间。这些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虽然能为学生建立健全知识体系,提高个人能力,展示自我魅力等方面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同时也是对大学生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一个挑战。如何与他人交往,怎样融入集体,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社交互动中增强社交能力,如何与室友和谐相处,建立深厚的同室友谊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使大学新生产生交往焦虑。随着在校时间的增加,这些问题得以逐渐缓解或解决,但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等因素,又会是大学生面临的新的交往焦虑。

2.大学生自尊水平现状

自尊是个体自我评价的体现。个体对自我的评价高则其自尊水平高,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低则其自尊水平低。自尊的程度对于生活、工作和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5]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处于中等程度的自尊水平,大学生个人之间的自尊水平差异不明显。自尊在被试性别条件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被试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年级的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年级学生与其他年级的自尊水平差异最为明显。研究可知,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相对于男生来说更高;大三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最低,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大三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适应性学习,已经适应和习惯了大学生活的环境与节奏,能够与教师和同学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大三学生不用直接面对即将来临的选择,没有升学和求职的压力,因此对于自我的评价相对于其他年级较低,从而自尊水平低。

3.自尊水平与交往焦虑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交往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自尊水平越高,交往焦虑水平就越高,相反,自尊水平越低,交往焦虑水平就越低,这与吴伟炯、谢雪贤[6]的研究正好相反。究其原因在于可能与本次研究的取样偏差有关。一方面,本次研究取样用分层随机取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取样,这样就可能使班级的代表性较低;另一方面,样本容量较小,而且各个年级间的样本数目差距明显,性别之间、独生与非独生之间比例不均衡甚至相差过大,这就可能使得自尊和交往焦虑的得分偏于吴伟炯、谢雪贤研究的取样,从而使研究结果发生偏移。大学生自尊水平高,对自我的评价高,就可能导致其用一种较高的标准去对待人际交往,一旦人际交往活动不顺利,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失落感,因此存在更高水平的交往焦虑;而低自尊的大学生对自我评价低,在人际交往时可能更倾向于用较低的标准,因此交往焦虑就低于高自尊水平的大学生。由于本研究只是做了简单的相关分析,而自尊水平与交往焦虑之间的具体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考证。

四、结论

一是大学生的交往焦虑水平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在性别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被试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三是大学生的交往焦虑水平与自尊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尊水平是影响大学生焦虑水平的重要变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兆平.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成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9,

(9):174-175.

[2]李传瑛.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障碍因素的实证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1,26(6):88-90.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9 年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9 年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51-252.

[5]马前峰,蒋华明.自尊研究的进展与意义[J].心理科学,2002,

(25):242-243.

[6]吴伟炯,谢雪贤.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182-183.

上一篇: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成因调查分析... 下一篇:“二三一五”量化方法提升供电企业绩效管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