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不尽草原美景?道不完蒙汉深情

时间:2022-07-23 08:48:47

赏不尽草原美景?道不完蒙汉深情

《草原》是一篇访问记,文质兼美,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课文集草原美、语言美和人情美于一体,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一、动静结合赏美景

首先,课文抓住色彩写草原静态,突出碧绿。先写草原的主色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再具体写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郁而有动感─“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绿得广阔——“像无边的绿毯”。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谓五彩缤纷、美丽迷人。闭眼冥想,一幅壮阔的《草原图》就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那大片的绿一直向外延伸,直至天际,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缓缓打开的历史画轴吧!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不正是世代生息于此的蒙古族的历史画轴吗?这样的草原怎可不称之为美?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难怪作者心情愉悦,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满心的愉快”。

其次,老舍先生在文中还故意将看似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比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流入云天相接之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一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郁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凸显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表达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再如:“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看似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令人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滋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情境里丰富的内心感受。

二、马跃人欢道深情

首先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快到目的地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了客人,“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群马疾驰,远道相迎,足见主人心情之急切,欢迎之热烈、真挚啊!

其次写宾主,突出一个“亲”。蒙古包外,宾主相见,“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干部和老翁都向“我们”敬酒再敬酒。宾主们还一起联欢,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唱起来。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载歌载舞,骑马奔驰。这些都充分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最后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句,照应开篇。 蒙汉两族人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依不舍,直到夕阳西下。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而且生发了联想:他们究竟在“话”什么呢?是感谢主人热情接待,是希望客人不久再来,或者是相约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道上携手并进?老舍用诗句结尾,揭示题旨,传达深情,的确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

【快乐思维】

到公园或田野里去,观察那里的景物,模仿课文的写景手法,写一篇习作。

上一篇:居里夫人的精彩人生 下一篇:班级管理“导生制”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