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读注释解诗歌

时间:2022-07-23 08:09:59

巧读注释解诗歌

摘 要:诗歌鉴赏向来是学生的一块短板,学生读完诗歌,往往不知所云;拿到题目,往往无从下笔。

关键词:诗词;鉴赏;巧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79-01

诗歌鉴赏向来是学生的一块短板,学生读完诗歌,往往不知所云;拿到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就是要读懂诗歌内容,所以,我从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指导:(1)读题目(2)读作者(3)读意象、炼字(4)读语句表达(5)读注释(6)读题干。这六个方面相辅相成,对于读懂诗歌文本都非常重要,但在批阅学生作业以及学情调研中我发现,学生更多地关注的是其他5个方面(读题目、读作者、读意象炼字、读语句表达、读题干),而对诗后注释文字重视不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读诗后注释的意识,即便读了注释也不能整合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明确诗后注释的重要性,强化学生读诗后注释的意识

诗歌鉴赏题中常有注释,这些注释或表明写作背景,或为了疏通文字,对读懂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歌中不会有无缘由的注释,有注释的诗歌切不可抛开注释去“裸读”。诗是古人写成的,选诗和诗后注释的给出以及问题的设定都是命题者的工作,所以注释中常可以看到出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和答题引导。

今年的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除全国大纲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湖北卷、辽宁卷外,其他12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都增加了诗后注释,可见注释的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如果没有读诗后注释的意识,不能从注释中提取有效信息,那对考生来说是很大的损失。

二、通过典型例题,明确诗后注释可能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有效信息

1、有些注释解释相关字词,帮助我们疏通内容读懂诗歌

例《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问题: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注释解释了两个我们较难理解的词语,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疏通诗歌的内容。理解了“草团标”为“茅屋”,我们头脑中就可以勾勒出一间茅屋坐落在山中,主人公在其间悠然生活的图画。理解了“山溜响”为“山间泉流叮咚作响”,也就体会到了作者的山居生活中那份自得其乐的情趣,这样解答问题的时候也就不会有偏差了。

2、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的思想内容

例 《湖州歌(其六)》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问题:诗中的“大江东去水悠悠”和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怎样不同的感情?

解析:从注释中我们得知,诗人是怀着凄侧的心情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江水悠悠,心潮起伏。从这一点推知“目断东西四百州”一句的内容:“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目断”是而今再也寻不见了,国势衰微至此。

3、注释解释相关词句,暗示诗歌的意境

例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商山:又名地肺山、楚山,在今陕西商县境内。②铎:指车上的铃铛。③槲叶:叶片很大,冬枯春落。④枳花:早春开花呈白色。⑤杜陵:长安城南的地名。

问题: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历来脍炙人口。分析这两句诗表现出的意境。

解析:槲叶的注释中有效信息是“冬枯春落”,而“叶片很大”即无效信息。对这点把握清楚了,那么“槲叶满山路”的解释就清楚了“槲树的叶子落满山路”,让人更增凄凉和悲伤,渲染一种凄清的氛围,思乡的情绪更加浓厚。

4、有些注释暗示诗中运用了典故,须结合典故的含义对诗的内容进行解读。

例《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问题: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析: 注释中有效信息是“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这里表现出腐败侈糜贪图享乐的王朝将会灭亡。尽管历史上早已有吴王夫差的前车之鉴,可是六朝君臣却仍然重蹈覆辙,以致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只剩下姑苏台上的圆月还照临在城头。尾句提示我们,眼前的封建王朝是否会重演相似的一幕呢?

5、诗后注释中有对诗歌情感的暗示

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解析: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

三、强化训练,快速提取诗后注释中的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通过一定量的高考题和典型例题,训练学生快速提取诗后注释中的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的能力。这项工作任重道远,要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学生通过强化训练一定会充分利用好诗后注释,从而读懂诗歌内容,顺利完成诗歌鉴赏题目。

上一篇:巧妙设置问题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碘造影剂过敏反应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