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哲人 赵小鲁

时间:2022-07-23 04:29:02

他未必是中国声望最高的律师。但是最早进行律师合伙尝试的先锋级人物。他是律师中的哲学家。

20余年的律师生涯,他经历了中国律师行业和法律制度的兴衰起落。因探寻社会制度而携惑赴英伦;要为年轻律师搭建平台而苦心研究中小律所的精品化。

智者远行

看到周围不同年龄段的律师留学海外,赵小鲁心有戚戚。这一年,他已经48岁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第四届律师协会,赵小鲁分管对外交流,不仅接待外国同行,还有很多外出考察的机会。1992年,在欧美国家短暂停留,成为赵小鲁出国经历的短暂开端。

10年律政生涯,让赵小鲁颇有收获,也困惑不断。

然而,对他来说,最好的出国时机尚未到来。除了没有明确的出国目标,数年事业积淀,也到了硕果累累、唾手可得的时候。对于已经形成的客户群,放手一年就等于放任一年。竞争的优势能否持续到自己回国的时刻,一切不得而知。

1998年,司法部派赵小鲁去香港工作。却逢亚洲金融危机,经济一片萧条,赵小鲁被分派的事务所基本无事可做。

闲暇时,偶尔拾起最感兴趣的社会学书籍,有太多的关于法律、关于社会、关于文化的问题困扰着他。也是从那时开始,在东西方经济与文化集聚的香港,赵小鲁决定从新的角度探寻东西方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驻守香港两年,让他更加坚定要去西方国家看看。“不能再犹豫了,不然这种念头慢慢就放弃了口”

2000年4月19日,赵小鲁只身赴英伦。作为访问学者,他的研究课题是“英国的法律制度和律师制度”。

“我出国的目的性很强,一方面是弥补没有在国外读书生活的缺憾;另一方面,是希望能更客观地对中国社会制度进行分析和认知。”

“当我迈进机舱,踏上去英伦三岛的第一步,一片茫然,这一生,只有那一瞬间让我有如此感受。”向来自信的赵小鲁在出国的飞机上写下日记。“我从小无论做什么都很自信,我觉得只要目标明确、足够努力,一切都会按照我的预期来进行。只有出国这件事让我担心,不知道出去会是什么样的前景,会遇到什么事,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对赵小鲁来说,四十几岁才踏上留学之路,已经没有了把自己变成国际人的愿望,清晰的目标和随之而来的责任感与日剧增。

“每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能够找到定位,我们需要一张社会网,而瞬间改变环境会让人没有了归属,初到国外会觉得自己悬在空中。”

然而,强烈的责任感让赵小鲁竭尽所能接触各种各样的外国人。一次外出,赵小鲁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向一位女司机问路,得到的答案是,她的车次不能到达他的目的地。赵小鲁继续向前走,不断询问其他人,过了许久,刚刚的女司机一路跑着追过来,把车上惟一一份交通时刻表塞给了赵小鲁,说这会对他有帮助,这让初到英国的赵小鲁分外感动。英国高度的精神文明给赵小鲁巨大的震撼。“基督文化让整个社会倡导诚实、热心。”

如果说仅仅在一年里,赵小鲁已经亲身感受到甚至说触摸到了英国的法律制度及其背后的法律文化,也许很多人都无法相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带去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

赵小鲁说:“既然法律是一种文化,那么它实际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不是说你用到它了或者触犯它了,它才存在。英国法律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两个词,正义和公平,这也是全人类都在追求的东西,在英国,那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从学人之长的角度说,那里的法制软环境非常好,全民族的道德水准都很高。”

赵小鲁笑着说,“中国律师界正处在一个迅猛发展、异峰迭起、各领数十年的时期。某种程度上来说,律师界有点像演艺圈,如果你有一段时间不在这个圈子中出现,淡出大家的视野,就会慢慢被人遗忘。我的根在黄土地上,我的事业在中国。我在英国留学期间,那种对黄土地和根的思念渴望,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英国给了我两年的签证,但我觉得一年足够了。”

解惑与布道

2001年4月19日,回国。

赵小鲁在英国停留了整整365天,不多不少,曾携惑赴英伦,一个律师为社会制度辗转难眠:“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地位和命运到底是什么”。赵小鲁说自己在一年的亲身体验中找到答案。回国后,他写出了6万字的论文:《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中国富强》。

一年的时间,没有让赵小鲁爱上西方的生活方式,他说自己改变不了中国人的本性。对于社会制度,比较之后更加客观地发现,中国社会的独特与现实。

2005年10月,赵小鲁《中国律师体制改革思考录》付梓,一部凝聚18年心血的书稿价值,渐渐显现。而在英留学期间的社会学研究,使赵小鲁言语犀利,观点新颖,“很多出版社的编辑说可以给我出书,但要把很多敏感的话题拿出来,可是拿出来这书还有什么价值?”

“西方的百姓可以反对某些政党的政策,但是心底由衷支持社会制度,此外,西方社会的法制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应该因为它是资本主义制度,而全盘否定。”这些在当时颇为敏感的观点使书稿的出版危机重重,历时两年,辗转人民日报出版社、红旗杂志出版社,最终转至中国青年出版社才得以出版上市。

赵小鲁说自己有三次大的思想飞跃:19岁读完资本论,树立了人生观;79年开始上大学,让赵小鲁形成了民主观;而那段出国的经历让自己对人类的发展规律有了突破性认识。

回归律师行业,赵小鲁说自己仅一年的英伦生涯就几乎有超脱的视野,学会了客观的评价与比较。作为第七届律协的总监事长,促进律师行业与国际接轨成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律师行业的国际化需要国际的人才、理论和视野”“要不断给年轻律师机会,中小律所将有更大的发展。”

1989年赵小鲁下海作为发起人和组织者,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试点之一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20年,社会的知名度和个人形象都渐入佳境,曾经的东家“大地律师事务所”已经处在良性运转和发展平稳的时期。2007年赵小鲁毅然辞职,以个人名义创办了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我觉得只有自己有机会才能有资格给别人机会,这一生怎样做一个律师,我有很多梦想,在原来的环境中,虽然也能实现这个梦想,但合伙制律师事务所,除了志合、财产以外,虽然作为主任或者合伙人,不能你认为正确的都可以做,你不认为正确的都不允许别人做。”

从规模化到中小化和精品化,是律师事务所发展的一个阶段必然出现的趋势。1997年随着加入世贸的过程,律师业出现了一种新特点――国际竞争本土化,本土业务竞争国际化。于是组建大型所,组建律所的航空母舰,成为中国和世界法律服务业接轨的过程中的突出表现,这被看成促进本土律师业发展的最好途径。

“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大型超大型企业占主导地位,但主要的市场经济的企业模式,基本还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由于市场经济的主体多元化,产生了法律服务需求的多元化,最终决定我们律师事务所面对多层次、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需求,而形成了不同模式,赵小鲁说,正是这种规律,使我们70%、80%的律师事务所依然是中小型。”

“我的梦想在大地所已经完成,现在迫切想做的是给优秀的年轻律师给予机会和帮助。不要急于赚钱,有机会先要出国留学开拓眼界。各种律师的协会组织,应该给年轻律师提供更多的机会。”

律师行业在收入和地位上并不逊色于企业家,但在公众面前并没有后者更有知名度。

“律师这个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公众有很高知名度的律师在业界未必一定有很好的口碑,业界的精英在公众眼里也可能并没有知名度。这与行业的职业性质和发展现状有关。这个行业不允许做广告。但很多急于成名的律师对媒体宣传可能会有更多的诉求,而具有长期经验的精英律师从来不会在业务上标榜自己。口碑相传是律师行业传统的宣传方式。”

一个传统而成熟的知识分子,一定能在心理达到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赵小鲁相信,这是律师行业的发展趋势。

上一篇:张醒生:边走边悟 下一篇:移民宾夕法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