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晰度电视可能为时尚早

时间:2022-07-23 01:00:22

高清晰度电视可能为时尚早

高清晰度电视(高清电视)出现至今,在我们这里仍然是无米之炊。生产厂商热情很高,但却没有得到相应部门,例如制作电视节目的电视台和电影制片厂的积极响应;别说高清电视信号收不着,就是记录高清电视信号的光盘也看不到。没有真正的高清信号,大屏幕电视机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传说中的优越性能也表现不出来。科技发展中前赴后继的惊涛骇浪寻找不到出路,被压制在一片浅水滩上,前不着村儿后不着店儿。

DVD技术出现后,很短时间内就在市场上实现了普及。当初技术标准的制订者也想到了预防盗版复制,为此将全世界分割成若干区域;其中还特别关照中国,单独拿出来做为一个区域。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愿望赶不上现实:想不到没经过多长时间,这种分区限制就名存实亡了。发展至今,街头巷尾充斥着已被破解为“全区”的盗版DVD碟片,光盘分区限制已经明存实亡。

看来,技术标准的制订者过分低估了消费市场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力量。虽然分区策略限制了人们希望少花钱多办事的主观愿望的实现,可是计算机技术的细节是公开的;能够从一条路走进去,也能够从原路走出来,因此破解并不十分困难。另外,这种普及技术从成本上考虑,也不能为了防止复制搞得过于复杂,得不偿失。其中,生产DVD播放器的厂商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也不断迎合人们的“偷窥”心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版技术在不断提高,反盗版技术却裹足不前,自然难免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

也许是DVD技术的前车之鉴,高清电视的发展变得异常小心和谨慎。因为这可能是节目商手中最后一张王牌了,高清电视之后技术进步的空间将会异常狭窄。对一般家庭观看而言,高清电视的图像质量差不多已经到了顶峰。

由此可见,技术和市场正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向着不同的方向使劲儿,有如两股道儿上跑的车。技术要求充分保证节目制作人的利益,保护版权;市场要求方便实用,物美价廉。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后,科技进步经常以淘汰一种行业、牺牲许多人的利益为代价。比如,电脑编辑淘汰了排版工人,电脑制图淘汰了手工绘画,因特网和光盘刻录技术的结合成了出版业的噩梦。从这个意义上看高清电视的发展,前途不会一帆风顺:因为大家既担惊受怕,又缺少共同利益。

一种由行业制订的技术标准,在全球化的今天,往往很难不折不扣地实行。因为缺少国家政府具有的强制力,协调起来非常困难。一个地方出现的问题,常常是由另外一个地方引起的,防不胜防。另外,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种在当时看来非常有效的手段,其有效性的保持都存在时间限制。长期有效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技术和市场始终谈不拢,高清电视在我们这里,最先的应用可能不在电视广播上,而是用于“监视摄影录像”,也称为CCTV。 目前普遍使用的监视摄影,基本上停留在VCD水平,大多使用家庭摄影录像机记录信息。通常只能看见大概的影像,根本看不清细致的模样。因为监视摄影不可能像拍照片那样近距离特写,所以高清晰度的影像显得尤其重要。只有经得起放大的影像才会提供更加有用的监视信息。

高清晰度监视摄影不仅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也存在着强大的市场购买力。比如银行、机场、学校、物业、医院、公安、政府等等部门,都是高清晰度监视摄影潜在的大客户。可能在他们看来,高清晰度影像可以对工作产生巨大的帮助,多花钱也是值得的。在这里影像制作者和影像使用者是一致的,不存在上面所讲的使用权问题。国内生产高清电视设备的厂家不妨向这个方向试一试,生产出可以摄制和记录高清晰度影像的整套设备出来,说不定可以赚大钱。

这些年电视行业的设备更新速度飞快。许多电视台还没有来得及从模拟转换到数字,高清电视又脚跟脚儿地来了,卖广告挣的钱还不够更新设备的。连口气儿都喘不过来,便宜都让设备制造商赚走了,这可能也是电视台不热衷高清电视的部分原因。

高清电视必须使用新设备另起炉灶,要想早点挣钱大约只能走收费电视的路子。但从眼下国内收费电视的实际操作情况看,收费挣钱把握不大。因为老百姓看惯了免费电视,对收费电视热情不高;再好的节目,收费多了就不看。直到现在,在北京城里还有许多人不使用付费的有线电视,只用普通的室内电视接收天线,收看免费的由中央电视塔发送的电视节目。目前可以接收到北京台一、二、三频道,中央台一、二频道、音乐频道和少儿频道,共七个台。信号质量还不错。

高清电视因为要更新摄制、制作和接收设备,又要收费观看,显得有些贵族化。假如坚持收费观看的话,估计市场完全普及少说也得有十年时间。看来市场普及和收费挣钱很难完美地统一起来,要想一下子跳出电视台卖广告挣钱做节目的老套子,还有相当的难度。

卫星电视刚刚出现的时候,也是“模拟信号”,只是后来为了提高频段容量,才改为“数字信号”。现在地面电视信号正在进行模拟-数字的转换工作,目的也是为了增加现有频道的数量,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比如一个模拟频道改成数字以后,可以容纳N个频道,数量增加了N倍。提高清晰度只是模拟改数字中比较次要的方面。地面传播电视信号同卫星传播的道理差不多,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一样;就是电视信号的质量好坏主要跟节目源的制作水平有关。发射出去的是烂信号,接收到的还是烂信号;反之亦然。并不能简单地说数字化以后就一定会清晰多少倍。

我们现在仍然很怀念 169°E上曾经出现过的民视的两套节目,这也许是我们见过的最清晰的免费卫星电视数字信号了。希望即将登场的中央电视台的高清电视信号一定要超过人家。

过去关于高速公路收费的问题曾经有过讨论,大家要求政府从繁荣商品经济的国家长远利益考虑,减少收费。这样的要求最终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表态说会在今后的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中积极采取这样的做法,逐渐少收费甚至不收费。不知道在高清电视的市场问题上,我们的政府是否也能采取类似做法,先撒把米,把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培育起来。也就是先免费播放,培养出生产高清电视机和制作高清电视节目的市场来,拉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收费电视频道如今在西方很流行。但是和我们国内想要实行的收费节目情况不同,人家的收费节目主要是靠成人频道支撑的,也就是花花公子这类节目,至少也是内容比较暧昧的节目。假如离开了成人频道这种主力队员,收费电视的市场情况就很难说了。在免费电视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发展收费频道存在天生的困难。除非看电视全部都是收费的,没有选择,像当年英国的做法那样,政府强制征收“电视收看税”,否则在我们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搞收费电视就存在许多麻烦。

有时候,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就得从头学到尾才行,半路杀出个收费电视频道,观众不买帐可就没辙了。就是现在有线电视中的大部分频道,通过自己设置的卫星天线接收,也都是免费的。自己动手花上1000元钱安装天线,不仅省去了一年200多元的收视费,信号质量还提高了不少。假如小区的物业部门也自以为是的绕过收费有线电视,为居民安装设备接收卫星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市场不就天下大乱了吗?!

在北京有线电视上,前前后后也有过好多次“收费机顶盒”的尝试。比如收看“立体电视”,收看“有线加密频道”等等,结果很多都半途而废了。各地有关出售有线电视机顶盒的实践过程,也都不容乐观。说不定最终“收费机顶盒”只能用在接收直播卫星电视节目上;高清电视信号也一样,将来也会主要通过直播卫星实现地面接收。

现在天上卫星电视免费节目第一多的可能就是中国,第二多的大概就是俄罗斯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节目再好看,但那是收费的我们看不见。过去香港的节目也都是加密的,后来陆续向大陆免费开放。连大陆的广告都到了人家的卫星电视节目上,看来无论那里,免费还是有市场的。

假如真正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办事,各地有线电视完全不必劳民伤财地挖沟敷设电缆,直接上卫星就行了。现在卫星频道资源充足,甚至有些过剩,价格便宜,信号质量又有保证,没有接收盲区,覆盖半个地球,是事半功倍的传送和接收电视节目的好方法。目前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都是通过卫星传送的,既省钱又方便。使用卫星的成本恐怕连敷设电缆的1/10都不到,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的电视台究竟赚不赚钱实在是一件很令人费解的事情。不赚钱怎么有能力花多少亿盖豪华大楼,赚钱为什么又不愿意多开放几个免费频道。毕竟高清电视是一件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事情,假如离开了人们的收看,使用唯心主义的说法,看不见的东西那就是不存在的啦。如果不能一下子全部开放出来,至少先免费开放出一小部分也行啊。高清电视这么庞大的市场,很可能成为私人汽车之后下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眼看着日本、欧洲已经行动起来了,我们能不着急吗?!

上一篇:瑞典SBS广播公司并购罗马尼亚电台电视台 下一篇:陕西省联合规范有线电视网络经营者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