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漱石在九江

时间:2022-07-23 12:08:37

饶漱石,又名石泉、守愚,1903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钟岭乡环洲饶村一个贫苦教师家庭。3岁丧母,后过继给寡居的婶母,9岁时进入父亲饶思诚执教的临汝高等小学堂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入南昌有名的私立中学――心远中学。心远中学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三所私立中学之一(其他两所为天津的南开中学和湖南长沙的明德中学),出了不少俊彦之材,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双百人物”之一邹韬奋,文史专家汪辟疆,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局宣传部长的夏征农等,都曾是心远中学的学生。期间,饶漱石和在九江读书的傅烈、傅大庆回到临川,成为临川最活跃的学生领袖,领导了当地的爱国学生运动。

1921年夏,饶漱石离开南昌心远中学,考上了九江南伟烈学校。

九江古称江洲、浔阳,光凭这些名称就足以知道这座城市丰厚的文化与历史积淀。它背依庐山,北枕长江,东临鄱阳湖。天下太平,它是文化与商业中心;天下大乱,它又是军事重镇与战略要地。明清之际,九江与福州、夏口并称全国“三大茶市”。清末,九江与长沙、无锡、芜湖号称“中国四大米市”。这里水陆通畅,物产丰饶,车船辐辏,是江西的门户,长江上著名的水陆码头。正因为这样,英国人一眼就看中了这座交通便捷、有广阔腹地的城市潜藏的巨大的政治、经济与军事价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成为长江5个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从19世纪后半叶起,九江租界连片,洋人在这里建起了许多学校、医院、洋行、教堂。英国传教士李德立通过种种卑劣的手法又盗租了庐山牯牛岭,大建别墅村,使庐山成了洋人避暑胜地,消夏的乐园。九江从此成了江西第一扇对外敞开的窗口,西方经济与文化大规模入侵,九江人口激增,在中西文化的冲突、碰撞与交融中九江成了一方特殊的天地。到了20世纪初,九江更是名声远扬,很多人慕名而来。新旧嬗变,社会转型,九江造就了许多学者名流与军政要人。

洋人们在九江办的学校都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南伟烈学校就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它的前身是九江同文书院,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九江二中。

傅烈、等著名的共产党人都曾在南伟烈学校读书,傅烈在校时期为1917年至1919年,则为1922年。

1935年在狱中撰文《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回忆这所学校道:“九江南伟烈学校,是一个美以美会办的教会学校。校址宽大,校舍都是大洋楼,又俯临着九江有名的甘棠湖,风景自然是美丽的。这学校办的历史很久,在这里造就出来的牧师、翻译员及洋行用员,为数已大有可观!我因为要学点英文,又以该校用费不大,每年只要百余元,在被工校(指南昌甲种工业学校――引者)开除出校后,就报名投入该校了。”

在南伟烈只读了一年,就“漂流到了上海”,其原因一是学费无着,二是他无法忍受这所教会学校的宗教仪规。

南伟烈学校坐落在九江西南甘棠湖畔,庐山东北麓。它最早建于1867年,1905年增设大学部,正式取名为南伟烈大学。不过到了1917年因经费紧张,大学部停办,一般人仍称南伟烈大学,或者称南伟烈学校与同文中学,创办这所学校的美以美会是美国基督教派的组织。傅烈在大学部学了两年,上的是高中部。这所学校占地很大,人数却不多,教职员工总共才一二百人,但管理很严,课程偏重英语,教材都是英文课本。学校属教会学校,开设《圣经》课,学校每天要做早礼拜(朝会),星期天则要做大礼拜,星期四下午也要做礼拜,听牧师喃喃诵祷告词和说教。

从南昌到九江,九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格局令饶漱石感到这里与省城大有区别。这里有浩渺的长江与秀丽的庐山,还有李白、白居易等名人的留迹,名山名水与名人踪迹使这座江城别具风情。和赣中腹地南昌等地不同的是:这座列强经济大量入侵的城市拥有江西最早的产业工人队伍――码头工人,他们人数占了九江城市人口总数的1/5以上。因此,在20世纪初期,九江城常常风雷隐隐,狂飚突起。

英语基础很好的饶漱石入南伟烈读书,功课倒不难,只是和一样,学校浓重的宗教气氛和洋人的颐指气使令他很难忍受。洋教师薪水100银元以上,中国教师则低得多,教国文的前清秀才与举人更低,还不及洋教师一半。教会学校束缚人心灵的基督说教更与他生性活泼的天性格格不入。在临川从事学生运动的经历,使他很快成为这所洋人控制很严的学校中的学生领袖。

南伟烈学校的足球曾名噪一时,人们称九江二中是江西省足球的摇篮,和饶漱石都曾在学校的足球场上奔跑。20世纪20年代,南伟烈的足球队常常与英国水兵交锋,每年还出征安庆与那里的教会学校圣保罗中学校队比赛。据说有一次与一支来华的美国学生足球队比赛,双方势均力敌,在关键时刻,美国裁判判决南伟烈进球无效并罚点球,观众立刻大哗。比赛结束,南伟烈告负。学生们大为不满,一齐围住裁判,大声斥责。但校方却为此处分了几位同学,引起一片愤怒。全校的学生都行动起来了,他们上街游行,市民中也有人参加。也许由于这场球赛有很多校外观众,为避免影响学校声誉,洋校长这次竟让了步,校方宣称那场比赛无效,撤换裁判,第二天重赛,结果南伟烈一比零获胜。

领导这次游行抗议的就是饶漱石。

被誉为中国新闻界开山人物的黄远生是九江人,他的长子黄席群先生曾任中央通讯社编译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在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任教授,他与饶漱石是南伟烈学校的校友。1992年他撰文《母校忆往》,谈到:“我考入(同文)旧制二年级时,饶漱石比我高一年级,他是江西临川人,那年冬天闹罢课风潮,他是主要领导者之一。”事情的起因是:“(1923年)圣诞节的次日,同学们因连日参加庆祝活动感觉疲乏不堪,于朝会时(早礼拜)要求休息一天,校长张南伯坚决不同意,激起同学的反抗,便宣布罢课。领导这次风潮的是三年级的饶漱石和一年级安徽籍邱姓兄弟俩,还有太湖籍的朱谱墀……”

这次罢课学生们散发了《罢课宣言》,喊出了“反对教会学校文化侵略”的口号。

“文化侵略”是瞿秋白1923年初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各种方式》一文中所提出的新词语,很快便成为当时爱国主义者所拥有的最有杀伤力的批判武器。正如刘春明在《洪流滚滚》里所说,在20世纪20年代的青年人心里,“反对文化侵略”这一口号后来成为“一种深刻的集体记忆”。

南伟烈学生罢课与游行时,九江其他学校的学生都声援支持,学生们办的《浔光》《九年》和《江声报》纷纷发表文章、漫画为南伟烈学生叫好。风潮结束后,虽然复了课,但有80多名学生放寒假时被校方开除,黄席群所在的班只剩下十几个人……

2005年8月12日,笔者在九江二中(即同文中学、原南伟烈大学)见到了已经96岁的黄席群先生。他一见面就问我饶漱石能不能?幼年丧父的黄席群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却半生坎坷。新中国成立前,他曾在金陵大学和中央通讯社任职。新中国成立后,黄席群前往西北教书。1957年以后,他先后戴上了“”和“历史反革命”两顶帽子,在甘肃夹边沟劳改农场度过了九死一生的恐怖岁月。1987年他才回到西北师范学院,随后,重返讲坛。黄席群是健在的最早认识饶漱石的人,也是他的校友。可惜时光过去了80多年,对于接近百岁高龄的黄席群先生来说,许多记忆都淡化了。他只是告诉笔者:

他进同文中学时,在学校他年龄最小,比饶低一班。饶是住校生,黄是走读生,所以与饶没有交谈过。

同文是座教会学校,宗教气氛很浓,学校门窗彩色花玻璃上,缀满了圣经图画故事。不过,这所学校费用较便宜,每个月只需3元左右。来这学校读书的,不少是贫困人家的子女,他们穿得很破旧,饶漱石也一样。

他没有与饶漱石单独接触过,可饶组织的游行,他都参加了,而且全校的同学都参加了。

那一次圣诞节后,同学们聚集在学校礼堂里,校方要学生出来,同学们就是不出来,坚持了一整天,大小便都在里边。领导这一行动的,也是饶漱石。

当时,抓共产党很厉害,他班上一位同学的妹妹,就因此事在他家躲藏了一个多月。

……

在黄老的记忆中饶漱石在1923年初放寒假时,被学校开除了。可在有关档案中,1923年和1924年,饶仍在领导九江的学生革命运动。这可能是黄老记忆有误,也可能是饶漱石被开除后又设法回到了南伟烈。

一次次,饶漱石的号召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大,运动锻炼和增长了他的才干。中央档案馆和江西省档案馆合编的《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饶漱石的名字不时出现在九江与南昌地方团组织给团中央的报告里和团员调查表中。

当时,赵醒侬、、袁玉冰等在党、团中央指示下,筹建江西地方团组织。1923年1月20日,由赵醒侬主持,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宣布在南昌建立,全省共有团员21名,九江3位店员名列其中。

1923年2月10日南昌地方团给团中央的报告中写道:“(三)青年学会之进行,决定于开学后二、三星期开成立会,并推饶漱石同志在九江筹设分会。”

这是现存的党、团文件中第一次出现饶漱石的名字,时间应在那次圣诞节罢课后的寒假。

这年10月,社会主义青年团九江支部成立,11月,饶漱石入团,其时,九江已有8名团员。年轻的饶漱石显得异常活跃,他不但在学生中活动,还到码头、瓷行、工厂、农村中搞调查,又被组织派到“耶稣教内运动”。琵琶亭、能仁寺、浔阳楼……九江这些风景名胜地都成了他与青年朋友碰头、聚会的去处,他们成立了“浔光社”,出版不定期的刊物《浔光》和《江声报》。

寒暑假里,饶漱石回南昌参加南昌团地委的活动。1924年1月寒假,他在南昌一次团的会议上汇报“九江最近的工作情况”和会后计划,谈到他们准备组织“栽缝工会”“女工工会”和进行“轮船茶房运动”,先从“交际入手”,与工人接近。

1924年5月18日,九江团组织分为4个支部,饶漱石被选为第二支部(南伟烈支部)书记和团九江地委候补委员。

6月,九江学生联合会成立,同学们“公推饶漱石任主席”,九江学联设在赵家花园18号。学联下设五个股:文书股,调查股,出版股,会计股,庶务股。饶漱石兼任调查股股长。

现在,赵家花园在城市改造的拆建中变得面目全非。九江在校的大、中专学生现有好几万,九江学联主席也换了一茬又一茬,恐怕没有人知道九江学生联合会的第一任主席是饶漱石。

1924年暑假前夕,团中央邓中夏、林育南致信九江团特支,要求选派两位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总会代表会议。

7月,九江团组织派饶漱石、王子平赴沪。这一年,饶漱石刚好从南伟烈学校毕业,结束了他在九江的求学生活。

在《九江二中校志》中,饶漱石的名字作为附录也列在旧同文中学“本校旧制中学毕业生题名录”中,当然,他不会像、傅烈那样在书中留有照片和专文介绍。他在九江虽然只有几年时间,但他在这座租界城市中求学和与店员、挑夫、茶房、教徒、洋人的周旋,为他日后奔走于国内外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基础,甚至他被“派往耶稣教内运动”那一段生活,也为他后来在皖南脱险派上了用场。

据说20世纪50年代初,九江二中有一批从外国购买的仪器与书籍被上海海关扣留,二中通过有关部门找到时任华东局第一书记的饶漱石,使这批仪器与书籍得以放行。

到上海出席全国学联总会代表会议后,饶漱石进入上海大学读书。这所大学是由于右任、邓中夏1922年提议创办的,大学仅设社会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三个系,瞿秋白、陈望道等任系主任,、蔡和森、章太炎、茅盾等名流都曾在此授课。只生存了4年多的上海大学走出了许多革命家和左翼文艺家,饶漱石在这所大学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结识了很多著名的共产党人。

从此,饶漱石开始了他职业革命者的生涯。出于工作需求,他拥有很多化名:阿四、阿施、瘦人、老宋、赵建生、梁朴、小姚……

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他一度担任沪西区罢工委员会党团书记,参与领导上海丝厂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工人罢工运动。据杨尚昆说,饶漱石点子很多,领导工人罢工很有办法。

此后,饶漱石被派到湖南长沙,名义上是去湘雅医学院读书,实际上是给在长沙的共产国际驻华代表、中央高级顾问鲍罗廷当翻译兼秘书。

湘雅医学院也是一所历史较长的教会学校,饶漱石入校不过是一种掩护,所以在这所老牌大学历届毕业生名册上没有饶漱石的名字。1927年,大革命失败,鲍罗廷被召回国内,饶漱石也在这一年春天离开鲍罗廷,从长沙苏联领事馆悄悄回到家乡江西。

题图 20世纪初同文中学(南伟烈)校园西北角

上一篇:陈独秀皖北之行 下一篇:开国将军汤光恢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