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际化”的误区

时间:2022-07-23 10:13:44

走出“国际化”的误区

在时下的中国,国际化是个很时髦的词,从企业到大学,无不以“国际化”来标榜自己,因为“国际化”的标签简直就是个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只要沾上了“国际化”的边,一切都似乎变得容易了:审批容易,融资容易,招生容易,升官容易……天长日久,整个国家都沉浸在“国际化”的幻觉中,至于为什么国际化,早就“廓尔已忘言”。

高校在宣传自己的国际化程度时,最常见的做法是在网站和招生简章中贴上几张“洋面孔”或者各院系领导到国外大学“到此一游”的照片,其中当然也不乏少数与国外学术机构的科研合作和交流。但在多数情况下,所谓国际化的教学和研究不过是自娱自乐的形式,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更别提在国际上能够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表象背后,其实是大学教育的逐渐空洞化,重物轻人、重形式轻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大学沦为文凭发放机构的代名词,教育之本被搁置在一边。

近年来,中国企业提出国际化战略的越来越多,然后真正能够走出去且成功的并不多。像中材国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短短五年时间之内成为全球行业的老大则少之又少。中材国际国际化的目标是实现“大而强”。反观一些企业本身“内功”没练好,也勇于走出去,其前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更有少数外企,打着“国际化”的口号,利用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心理,获得了廉价的土地、资金、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利用地方政府提供的各种倾斜的优惠政策,毫不费力地击溃本土企业,消灭民族品牌,最后留下的是被污染的河流和空气、大量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组装车间”和日益萎缩的民营经济。

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外资、国际合作、战略联盟等等这些的都不过是“师夷”的手段,“制夷”才是根本。遗憾的是,国人热衷于营造“国际化”的热闹气氛,却忘了盛宴的代价和目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大学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拥有怎样的位置?是呈现上升还是倒退趋势?有多少所谓“国际化”企业拥有了世界前沿技术开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以及占有了多少市场份额?已经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走出去”的企业,有多少已经折戟沙场?又有多少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在国际上是否拥有了定价权和话语权?

事实上,一个真正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地位的大学、企业甚至国家,根本不需要通过所谓的“国际化”来标榜自己。美国常青藤盟校中的任何一所大学,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全世界数以万计高中毕业生的入学申请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倾其所有把孩子送到美国就读。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可以十年不赚钱,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全球优化布局生产网络,牢牢占据价值链的中高端,在技术和市场上步步为营,最终把国内积累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老企业、老品牌挤出市场。这些教育机构和企业和或许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无论世界任何改变,缺乏分庭抗礼能力的一方总是挨打的,这种根植于人性和社会的竞争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中国正在崛起为一个经济大国,已经是不争之事实,但我们自己心里应该清楚大国和强国、“国际化”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只有在合作中保持敏锐的嗅觉,在竞争中提升实力和战斗力,才能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化”陷阱。

上一篇:罗时龙:再融资须“好人举手” 下一篇:张杰:让股票不再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