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地域文化及其形成

时间:2022-07-23 09:05:53

山丹地域文化及其形成

[摘要]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山丹地域文化特点、主要体例、形成原因等问题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分析研究,以期引起各方对山丹地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山丹;地域文化;河西走廊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47-03

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境内祁连山、龙首山南北遥相对峙,焉支山虎踞东南,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以四坝文化为代表的先民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汉唐时期,这里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重要要道。自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删丹县,2000多年来,历代政权在县境皆有行政建制,或开郡置县,或立州建卫,或数县并置。同时,数千年来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辗转迁徙,不同时期来自各地的移民大量涌入,加之驻军、商旅的集汇交融,形成了丰实而悠久、厚重而古朴、具有独特地域性的山丹文化。

一、 山丹地域文化及其特点

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山丹地理区域范围内的文化,它是世代居住在山丹区域内的各族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山丹地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显的地域性

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自古被誉为“走廊蜂腰”、“甘凉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蜂腰”、“咽喉”四字,不仅仅表示山丹在古代交通和军事、经济、自然地理上的区位重要,更突出了它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之区。从山丹的方言、风俗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山丹既有别于与它东西相邻的永昌、张掖,又有相似之处。同时,还和与其南北接壤的青海、内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上,由于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使各地的文化形态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正因如为此,才使得山丹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二)形成过程的长期性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形态。同时,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也就越发达。山丹境内四坝文化遗址、弱水古河道、焉支山隋炀帝会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节遗址、霍去病驱匈奴的古战场、汉明长城、绣花庙、峡口古城等遗迹,都生动地说明了山丹地域文化的形成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开放的的包容性

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尤其是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同样感受得到儒、释、道以及基督教四者的合谐共处。在山丹的民间文学中,既可以找到来自陕西的秦腔、眉户,也可以找到来自青海、河州的“花儿”。在山丹的民间信仰中,正是这种极具开放意识的包容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丹文化。

(四)表现形式的广泛性

作为大概念意义上的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的表现都相对不同。考察山丹文化,会发现山丹的人群性格、方言习俗等许多方面都有别于其他周边地区。也就是说,山丹文化的广泛性体现在山丹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山丹地域文化体例

地域文化体现在一定地域的大众中间,其中方言、饮食、信仰、民居,是大众文化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因此,地域文化也就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于其中。

(一)地方方言

方言不仅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是一个地域居住的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标志。由于地理条件差异,再加上人文、自然种种因素影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个地区就会形成自己的方言。山丹方言属于北主方言的西北次方言区。由于长期闭塞、经济文化发展缓慢等诸多原因,山丹方言具有语音稳定、系统分明和古音保留较多等特点。在声、韵、调三方面与普通话对照,韵和调的差异较大。比如在声调方面,山丹方言的声调一般都比较急促,高低变化较小,因此,山丹方言听起来有一种平直、低沉的感觉,缺乏普通话抑扬、婉曲的音乐美。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山丹方言受邻近地区语音的影响,又可分县城、东乐、霍城、老军甘泉子四个小方言区,相互间尚存有细小却明显的差别。

方言的地域文化特色,还体现在地名文化上。地名是一个村镇、一个城市生命的起点。山丹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其地名中的军事和交通特色体现得非常明显,地名中多带有诸如“营”、“堡”、“寨”、“店”、“屯”一类名词,如老军营、大马营、二马营、范营、孙营、五里墩、十里堡、二十里堡、三十里堡、山羊堡、丰城堡、花寨、大寨、小寨、上寨、下寨、祁店、西屯等。历史上山丹所发生的一切,包括它的成败荣辱和坎坷曲折全都无形地积淀在这些地名中,并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二)饮食文化

某个地域的饮食文化受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也受当地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山丹饮食以面食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山丹主产小麦。搓鱼面、粉皮面筋、扁豆面、羊肉垫卷子、山丹油果子、米黄、糊饽、青稞面箭头、山丹酿皮等种类繁多的山丹风味小吃,最能体现山丹地域饮食特色。山丹小吃种类多,味道美,很受人们喜爱,不仅本地人百食不厌,也给很多品尝过的外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山丹风味小吃之所以独具魅力,有以下原因:一是用料独特。例如油泡泡,主料为别处少有且营养丰富的黄参,风味别致。二是做法新颖。例如捻珍,有磨的,也有碾的,捻连成串,好看又好吃。三是历史悠久。例如面卷子,代代相传,不断创新,今天已达到色、香、味、形俱佳的程度。四是做工精细。佐料不能随意调换,份量不能随意增减;该走哪几道程序,必须按部就班,决不能简化。山丹风味小吃是山丹人民传统饮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其他如鸡肠子、米黄儿、炒拨拉等,都极富盛名。这些小吃之所以在山丹历久不衰,与山丹的自然经济有很大关系。如山丹炒拨拉,它的主要炊具是铸铁鏊子,将切好的猪或羊的肝、肺、肚、肠、心等佐以调料葱花蒜苗下锅,以柴禾或煤炭为燃料,用猛火爆炒,待熟即食。炒拨拉制作简单,原料便宜、是过去贫苦劳动人民最富智慧的创造。

山丹饮食文化是在山丹地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根植于山丹人民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在食源开放、食物制造、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制度、习俗、礼仪、规范的集中反映。

(三)民间信仰

作为一种精神风俗,是极其复杂的。山丹民间信仰中除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陈户盘山、老军甘泉子的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除去他们具有严格的宗教意义外,其他民众没有统一的宗教。

山丹作为西域文化东传的必经要道,佛教在山丹的影响力很大,在山丹境内,庙宇寺庵遍布于各个村镇之中,这些大小庙宇把山丹人引入佛境的心界。大佛寺四月四和中山寺六月六庙会历来在河西极负盛誉,每至庙会,各地信众潮涌而来,盛况蔚为壮观。另外,山丹作为一个干旱缺水的农业县,龙王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地位,龙王庙棋布于山丹的村落集镇和田间地头,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四)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过程是一个既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又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在具体的建筑实践中,民居建筑的特征、造型风格、结构类型、空间布局、使用材料等,无不受到地域的限制与影响。山丹民居建筑在物质材料的使用、平面布局的设计及空间排列、装饰风格等方面,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建筑形式上反对结构、布局、造型、装饰的繁文缛节,追求实用、简朴、大方的审美风格。在民居建材多就地取材,采用周围的材料――石头、土坯、麦草、树木等。

山丹民居建筑中,最能体现其地域色彩的就是占据房间相当空间的火炕。由于气候寒冷,火炕是每一个家庭所必须的。在一些沿山地区,既便是在短暂而凉爽的夏季,也是要煨火炕的,因为早晚温差大,日照不足,房内比较潮湿,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更是离不开火炕。可以说,火炕是人们最基本的休息之处,除了睡觉以外,吃饭、喝水、聊天都围坐在炕桌边进行。

三、山丹地域文化的形成

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受地理差异、物质基础差异、生活习惯差异等影响,不同的地理条件便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山丹地域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同时文化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因而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

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贯通东西。古时弱水两岸水草丰美,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加之山丹地处交通要道,东来西往的商旅带来不同的文化与思想。所有这些造就了山丹独特的文化。

(二)移民的影响

山丹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古代在县境内活动过的民族先后有月氏、匈奴、汉、卢水胡、羌、吐蕃、回鹘、党项等各族。作为军事和交通要道,各族势力在这块土地上征战不断,迁徙聚居,共同创造了山丹的历史和文化。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就有汉武帝时期、元延v元年、明太祖时期三大规模的迁徙,这三次大迁徙,基本奠定了今天山丹人口来源的基础。此外,历史上从未间断的流民徙居,也为山丹人口的组成注入了新鲜活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丹文化。

(三)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的影响

文化依靠政治权力来推动,地方政治权力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自西汉文帝以来,历代政权均在山丹有所建制,促使山丹与中原的政治、军事上的关系日益紧密,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日趋增多。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山丹或由张掖管辖,或受武威节制,与临县民乐时分时合,形成了今天山丹文化与周边县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色文化。可见,政治权力和行政划分,对山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宗教对山丹地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宗教在其产生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对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推动着人文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如前所述,山丹地处佛教文化东进的必经之路,自然其影响在山丹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佛教情节已经深深融入山丹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血液之中。

上一篇:《山海经》研究成果概述 下一篇:蜗居崖壁的五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