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清肝饮合大黄蛰虫丸治疗慢性乙肝3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23 08:21:58

滋水清肝饮合大黄蛰虫丸治疗慢性乙肝30例临床观察

(四川江安县中医医院 四川 江安 644200)

【摘要】采用滋水清肝饮合大黄蛰虫丸治疗慢性乙肝30例,无明显毒副作用,显效8例,占26.66%,有效16例,占53.33%,无效6例,占20%。总有效率80%。

【关键词】滋水清肝饮;大黄蛰虫丸;慢性乙肝(HBV)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79-02

1 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专一的嗜肝病毒,近年由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进展,在肝外器官细胞也能检出HBV-DNA。通过北京鸭乙肝肝病毒试验研究提供了在肝外细胞复制的证据。人HBV也可能在肝外细胞内复制,有待深入研究。HBV感染者血清经电镜检查有3种病毒颗粒:①Dane颗粒(HBV颗粒),外壳蛋白HBsAg,核心含有HBV-DNA及HBVDNAp(DNA-多聚酶)、HBcAg、HBeAg;②小球形颗粒;③管形颗粒。后二者为HBV复制过程中过剩的病毒外(HBsAg),不含核酸。HBV基因组(HBV-DNA)由双链不完全环形结构的DNA组成,含3200个核苷酸。由于其宿主范围较小,体外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尚未成功。近年随着分子克隆技术的应用及体外培养细胞系转染的成功,对HBV复制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HBV-DNA分为负链(长链)及正链(短链)所组成。其负链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①S基因区,由S基因,前S2(pre-S2)基因、前S1(pre-S1)基因组成。分别编码HBsAg,pre-S、pre-S1及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②C基因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分别编码HBeAg及HBcAg;③P基因区,编码HBV-DNAp,并具有逆转录酶活性;④X基因区,编码HBxAg,并具有激活HBcAg基因的作用。

HBV复制过程 : HBV基因组虽为双链环形DNA,但其复制过程有RNA逆转录病毒的特性,需要逆转录酶活性产生RNA/DNA中间体,再继续进行复制。其过程为:①在由病毒和/或细胞来源的DNA-p作用下,正链首先延伸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②以此为模板,通过宿主肝细胞酶的作用转录成复制中间体。③再以此为模板,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形成第一代和第二代DNA。此双链DNA部分环化,即完成HBV-DNA的复制。

HBV突变株研究 由于HBV复制方式有其特殊性,即mRNA中间体进行逆转录过程中,由于缺乏校对酶(Proofreading Engymes)易发生HBV-DNA序列内变异。①S区基因突变导致HBsAg亚型改变及血清HBsAg阴性、HBV-DNA阳性乙型肝炎,使临床诊断困难。一些人接种乙型疫苗后产生抗-HBs,但仍可被HBV的S区基因突变株感染,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②前C基因区突变与HBV感染后免疫及重型肝炎发病有关。一般认为乙型肝炎患者HBeAg转阴,抗-HBe转阳,表示HBV复制活跃程度减弱,临床症状好转。然而,一些患者当HBeAg转阴后,仍有病毒复制及病情进行性发展,其血清中除检出HBsAg和抗-HBe外,还可检出HBV-DNA、抗-HBcIgM,肝内HBcAg阳性,排除其他致肝损害的原因,提示病情变化与HBV有关。其特点为不易自然缓解,常发展为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反应差。经研究表明,此类患者系感染了前C基因突变HBV突变株。③P区基因突变可致HBV复制减弱或停止。④X区基因突变可使HBxAg合成障碍。

近年发现一些HBV感染者抗-HBc始终测不出;有些恢复期患者也测不出抗-HBs,甚至有些患者HBV标志均阴性,但能检出HBV-DNA,在肝细胞内和肝细胞膜上存有HBcAg和HBsAg。将这类患者血清感染黑猩猩可引起典型的肝炎表现。曾有学者称之为HBV2。近年研究表明,这些患者的血清中HBV-DNA序列分析,发现S区、C区、X区有多个点突变,提示HBV2为HBV的突变株。

HBV基因突变株产生的原因,是病毒适应宿主细胞环境和抵抗其免疫反应一种选择,可以发生于HBV自然感染、HBV疫苗接种,特异性免疫治疗和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或者开始初次HBV感染即为一种HBV突变株感染。

2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慢性乙肝又可分为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慢性乙肝又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类型。

2.1 慢性乙肝轻度:症状较轻、较少,如轻度乏力、轻度腹胀、轻度肝区不适等,肝功能有损伤。但亦较轻,转氨酶一般在3倍正常值以下(正常值为40单位),胆红素在2倍正常值左右(正常值为17.1微摩尔/升),白蛋白大于或等于35克/升(正常值为35-55克/升)。

2.2 慢性乙肝中度:症状和体征及肝功能改变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转氨酶超过正常值的3倍,胆红素超过正常值的2-5倍、白蛋白在32-35克/升之间。

2.3 慢性乙肝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便溏、尿黄、肝区疼痛、面色灰暗、肝掌、蜘蛛痣等,肝功能损伤较重,转氨酶超过正常值3-5倍,胆红素超过正常值5倍,白蛋白小于或等于32克/升。[5]

3 中医治疗着手点

中医具有个体化治疗的特点。慢乙肝的基本病机是疫毒深伏,肝胆湿热,肝血瘀阻,脾肾两虚。这是多数患者共有的改变。但由于每个患者禀赋不同,病变程度及治疗因素不同,故其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主要病机亦有侧重,形成个体差异。临证时当针对每个患者的特点予以相应的治疗,此即所谓“因人治宜”。此外,同一个患者随着病程的推移,病变的转化,其临床表现和主要病机必然随之而变化,故辨证必须贯穿于慢乙肝的全过程,随时观察病情,及时辨证施治,做到证变、法变、药亦变。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同时,要注意在使用药物时有季节性的差异,不同季节在选用药物上也有不同,这就是所谓“因时治宜”。 [1]

4 采用治疗方法

根据慢乙肝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病人体质等不同,常将乙肝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五种证型。但慢性乙肝,笔者认为多属血瘀阴虚。因肝主疏泄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肝病日久,肝气久郁必致血瘀。故治疗当攻补兼施,既滋养肝肾,又活血化瘀,标本同治,以期良效。

在治疗时还要注意固护胃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用药时不可攻伐太过,防止气血生化乏源,影响患者的治疗。[2]

5 选用药物成分与功效

滋水清肝饮

主要成分:生地25克,淮山15克,萸肉12克,丹皮9克,泽泻12克,茯苓15克,柴胡6克,当归6克,白芍12克,山栀子12克, (药量均用常用量)。

功效:阴虚肝郁,胁肋胀痛,胃脘疼痛,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弦或细软[3]

大黄蛰虫丸

主要:熟大黄、土鳖虫(炒)、水蛭(制)、虻虫(去翅足,炒)、蛴螬(炒)、干漆(煅)、桃仁、苦杏仁(炒)、黄芩、地黄、白芍、甘草。

功效:活血破瘀,通经消痞。用于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目眶黯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急慢性肝病时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 ,大黄庶虫虫丸具有破血逐瘀、通络消症、改善微循环障碍、抗肝纤维化、抗慢性肝损伤的作用 ,因而 ,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尤其适用[4]

6 全部病例来自我院门诊留观病例

患者年龄在28――65岁,所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修订的慢性乙肝诊断标准,治疗指征为,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正常或升高.排除其他肝炎病毒感染、HIV、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及正在处于西医治疗阶段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1-55岁,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8年,

诊断标准范围服药6个月后复查HBsAg消失,HBV DNA阴性;其他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为有效;服药6个月后复查HBV DNA阴性,肝功能复查ALT、AST降低50%以上,其他肝功能项目接近正常为好转;服药6个月后肝功能复查ALT、AST降低不多或没有降低反上升者,其他肝功能项目无改善为无效。

用药:生地25克,淮山15克,萸肉12克,丹皮9克,泽泻12克,茯苓15克,柴胡6克,当归6克,白芍12克,山栀子12克,大枣4枚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大黄蛰虫丸【熟大黄300g,土鳖虫(炒)30g,水蛭(制)60g,虻虫(去翅足,炒)45g,济螬(炒)45g,干漆(煅)30g,桃仁120g,苦杏仁(炒)120g,黄芩60g,地黄300g,白芍120g,甘草90g 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0-15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口服一次3g,一日2次,4周为1个疗程,观察3―5个疗程。

7 疗效与结果

服药6个月后复查HBsAg消失,HBV DNA阴性;其他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为显效;服药6个月后复查HBV DNA阴性,肝功能复查ALT、AST降低50%以上,其他肝功能项目接近正常为好转;服药6个月后肝功能复查ALT、AST降低不多或没有降低反上升者,其他肝功能项目无改善为无效。

显效8例,占26.66%,有效16例,占53.33%,无效6例,占20%。总有效率80%。

8 讨论验证

慢性乙型肝炎对于中西医都属于难治性疾病,病程久、疗程长、治愈率不高。慢性乙肝在中医范畴中属“郁证”、黄疸”、“胁痛”、“积聚”、“臌胀”范畴。其病因中医多指为“湿热”、“湿邪”、或“疫毒”等,病机大多以“湿热蕴于肝胆”立论。其病位在肝,则于脾、胃、肾,虽然多数由湿热为患,但日久失治可以有多种转归,或肝肾阴虚,或脾虚肝乘,或阴损及阳,或气阴两虚。当求其本以治,不可概用轻利湿热之剂。祖国医学认为,肝属木,肾属水,为子母之脏,邪毒久羁,久必及肾,致肝肾不足,正不胜邪。滋水清肝饮出自清朝高鼓峰《医宗已任篇》,为六味地黄汤与逍遥散组成一个复方的,方用六味滋水,逍遥调肝,吕留良即以为滋水清肝饮一方“真从来所未及”。

笔者用滋水清肝饮合大黄蛰虫丸治疗慢性乙肝,既用养血柔肝、滋阴补肾法,又兼以破坚通络、缓中补虚,全方扶正祛邪并用,扶正不呆滞,祛邪不伤正,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2]《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2期供稿文/郭 静 陈建杰 凌琪华

[3] 《实用医学杂志》 1986年06期 袁美凤

[4] 《镇江医学院学报》 2001年04期 杨丽君 杨荣华

[5]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修订

上一篇:磺胺嘧啶锌与象皮生肌膏联用治疗褥疮的临床观... 下一篇:腰硬联合与舒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