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的江南古典园林文学

时间:2022-07-23 04:55:09

诗化的江南古典园林文学

摘要:“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他多情地咏叹了江南的美丽。历史上,赞美江南的诗词太多太多。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阶级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物产丰美,文化发达,江南以其山水的秀美清秀,更适宜文人雅士居住久留,又以密布的河网,丰富的叠山之石成为构造园林的理想之地。

关键词:诗化 江南园林 文学思想

引言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文学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和含蓄的意境。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阶级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使私家园林文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江南一带的许多私家园林文学就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设计经营的,这些园林能够反映他们的气质、情操和审美趣味。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物产丰美,文化发达,江南以其山水的秀美清秀,更适宜文人雅士居住久留,又以密布的河网,丰富的叠山之石成为构造园林的理想之地。所以中国江南古典园林与文学诗歌绘画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它之所以富于诗情画意的神韵,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学典籍的支撑,诗画的渗透、点缀和形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园名,建筑题名,几乎都出自文学典籍或诗歌。文学、诗歌、绘画的介入,为古典园林的美妙景致,增添深邃悠远的意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江南古典园林文学景观是诗情与画意的物化

江南古典园林文学景观,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所遗留的重要产物,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的载体。在其中:不乏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还有借助古代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在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江南古典园林文学景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徜徉在园林之中,仿佛朗读诗文一般的酣畅淋漓,这就是园林无处不在的诗情。

江南园林是诗情与画意的物化,无处不入画,无景不入诗,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传统在江南园林中均有杰出表现,端庄、含蓄、幽静、雅致,各有千秋。游赏江南园林,无异于品味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江南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摹。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江南古典园林文学景观”。

二、江南古典园林文学的文学品题总让人欣然向往

江南古典园林文学的文学品题,主要有园主人撷自古代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文佳句,抒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感受,引发游人联想;也有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吟哦、会友酬唱所留下的大量墨迹。

沧浪亭之园名,取自《楚辞・渔夫》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说,如果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如果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隐退,逍遥自在。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因犯事削职为民,次年举家流寓苏州。见孙氏遗址野水潆洄,高爽开阔,便以四万贯买下,傍水造园。他和屈原一般忠而被谤,无罪被黜,自然与渔夫之歌产生思想共鸣,故提名“沧浪”,并作《沧浪亭记》。诗人决心在混浊之世选择忘却功利,过超然于世的渔夫生活。他还自号沧浪翁,超然独处,过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寄畅园中的知鱼槛出自《庄子・秋水》,书中记载了庄子和惠子在濠梁观鱼的一次有趣的谈话。惠子是宋国哲学家,曾任梁惠王相,相传他与庄子是好友,然而他俩的哲学观点不同,所以他们的谈话往往带有寓言的性质,包含着某种哲理。一次,他俩在如今安徽凤阳县城附近濠水边的观鱼台上观鱼时,庄子看见一群小鱼在水中来回游动,便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诘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驳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番话说明:惠子认为庄子不是鱼,就断定他不知鱼乐或不乐;而庄子则以惠子不是庄子而可以推测庄子知或不知为理由,证明他虽不是鱼,却也无妨推测鱼之乐或不乐。这反映了庄子“道法自然”,“万物皆一”的哲学观点。正是从这种相对主义的思想倾向出发,庄子确认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因而也都是可知的。秦耀罢官后,在此筑亭取名“知鱼”,寓意官场失意,归筑园林,寄情山水。

景观题名中还有许多包含了深刻的禅理。佛家的禅宗讲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踪。还有园中的水阁“活泼泼地”,取自唐代无往禅师语录中“真心真,念生亦不顺生,念灭出不依寂…… ”。

有的景观题名看到名字就已让人欣然向往了。如拙政园中的“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的“清风洒兰雪”,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待霜亭”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三、江南园林多楹联文学达到了一种和谐意象的美丽

南京煦园的主人将唐人张继描写苏州寒山寺的绝句《枫桥夜泊》孤零零地立碑于园内,并建小亭加以盛待的情况则是少有的。如果说园子的景物是一种具象的景致,那么园主人通过这首诗则表达了园子之外的另一种意象的美丽,使具象和意象在这里达到一种和谐之美。

江南园林多楹联文学。大凡亭、堂、楼、阁、轩的柱子上,堂屋前,都不失时机地悬挂上一副楹联,往往是画龙点睛,恰如其分,高度概括出园子的自然美和建筑美,表露出园主人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心态,人们很自然地要驻足品读。拙政园的“梧竹幽居”,楹联是“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与建筑及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品味对联,你的眼前会不自觉地幻化出一种美丽的境界,感觉到眼前粼粼清波、磊磊假山、清风明月、虚实相济的迷人境界。

网师园内有一副郑板桥书写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引自四个典故,大意是说曾子每天自我反省,颜子不听不为不符法制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言论,古代大禹对一寸光阴的珍惜,东晋陶侃刻苦好学。园内还有一副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沧浪亭石柱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更是著名,抒写自然美景是大自然赏赐给人类的无价之宝,近处的水、远方的山均饱含深情。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此借用“清风明月”写沧浪亭自然景色;下联咏沧浪亭借景之美,表达作者纵情山水,怡然自得的超然之致。

四、江南古典园林文学景观中不同主题的别样风格

“好鸟鸣随意,山花落自然”,在江南古典园林文学景观中,花木随处可见。春柳轻,夏荷艳,秋枫浓,冬梅烈。园主常借园林花木的自然属性比喻人的社会属性,移情于花木,将花木“人格化”,表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意志。至于四季变化,栽植时也力求相宜,春看烟雨细柳,夏观翠荷临风,秋赏桂香丹枫,冬日踏雪赏梅,体现出一种变化轮回的哲理。造园者就是如此这般地理解和阐述自然,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江南园林一般有水,水边必植杨柳。那是因为:其一,杨柳枝条修长、柔美,舒徐婉约,婀娜多姿,形象很美,尤为多情善感的文人们爱戴。其二,杨柳代表着特殊之意,有“柳”“留”谐音,过去古代文人有离别赠柳的风俗,意思便是“挽留”之情谊。园林中既有水又有柳,有柳就有水的言外之意,借水来衬托柳的妩媚,以柳的柔美映衬水的清纯。这些都是造园时移用文学上的“衬托”手法,值得文学大家玩味思索。

江南的每个园林都是有主题的,扬州个园的主题,自然体现在“竹”上。宋代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赞美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黄至筠爱竹,他名字中的“筠”本意是竹皮,借此指竹。于是,园主人一个奇妙的构想产生了,何不以“竹”为题,名之“个园”。园内遍植翠竹,每一片竹叶都是一个“个”字,既体现了竹本固、虚心、体直、节贞的君子之风,又显出不同于其他江南名园的独特个性。

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江南,四季分明,花开花落,而竹四季常绿,可以使园子永葆青春,至于竹子的种种高风亮节,中国的古人们早已赋予其丰富的象征含义。扬州人爱竹。唐代诗人姚合在《扬州春词》中描写扬州人的风俗时,这样写道:“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鸡。”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尤以画竹闻名。

鉴于此,江南古典园林文学一步步发展到清末,是个渐进的过程,自有其规律可循,但园中确实透出一股人生如戏的韵味。园主人和造园师都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哲学文学思想、审美文学情趣融入其中,不同的人从中读出不同的东西,正像一出戏剧,不同境界的人所见识的都各自有异,这正是江南古典园林文学给今人的启示。有篇短文这样评价江南古典园林,说“最先构想这些园林的人,肯定是个痴迷戏剧的人。因为那种一物一景的思绪,悄然蜿蜒的走廊,池塘边通透的水榭,以及雕满纹面的小楼、石阶、小桥、画屏,都是为了安排一出戏的发生而蓄意营造”。这种猜测只是一种感悟、感觉。每天,江南的古典园林都拥入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行走于小桥流水之间,品味着精雕细刻的建筑,感悟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份独特感受。江南园林是小巧的,但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却是如此的博大高远。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

[2]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75.

[3]董晓璞,邹志荣.中国古典固林对于意境的追求与创造[J].时代文学,2009(10).

[4]涂强.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景观中的诗画意境和文学韵味[J].安徽农业科学,2007(9).

上一篇:论劳伦斯小说中动物的象征意义 下一篇:《古书句读释例》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