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一体化的实践体系

时间:2022-07-23 03:01:16

构筑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一体化的实践体系

摘 要: 本文以“实践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教育”理论为切入点,遵循“认识-体验-理解-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强化实践环节,在保障一学期的农村实习支教的同时,研究增设专业学习之初的教育见习、学习之中的教育研习。同时,明确定位和系统规范教育见习、研习、实习的联系和区别,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缩短与中小学的距离,发挥教育见习、研习、实习支教的各自作用,为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师范院校 实习支教 见习 研习 体系建构

作为一种传统,中等师范专科学校一直致力于师范生教师职业的师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中等师范学校或升格、或合并、或撤销,进入大学高等教育序列后,高校的学术性使得中师教育的师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被边缘化,几乎消亡殆尽。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因此师范院校都自觉不自觉地将实习延长至一个学期。但问题仍然存在,“教与学方式过于单一,知识陈旧与脱离实际,实践性课程薄弱”一直是困扰我国教师教育的三大突出问题。

一、密切与中小学联系,是师范教育的必由之路

重视教育实践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近年来,一些国家改革了过去那种单一的集中式实习形式,采取连续性、阶段式教育实习的方式,使实习时间贯彻在大学各个学习阶段,延长实习时间,扩大学习内容,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如美国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德国不仅在大学阶段安排了实践,而且规定了两年见习时间。法国则将教育实习系统化和制度化,安排了三类教学实习:即熟悉性实习,陪同实践实习,责任实习。英国的教学实践则是师资培养课程的重头戏,他们特别重视中小学的参与,通常采用与本地区中小学合作办学的方式,从而使师资培养密切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欧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就是密切与中小学一线的联系,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一起联合培养师范生。

纵观我国传统的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不难发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制约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瓶颈。提高师范院校教育质量必须首先在强化实践环节上取得突破,目前国内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学习和系统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创新意识薄弱。对师范教育而言,要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形成师范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首当其冲。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建议,师范教育改革要改变脱离实践、教与学方法单一的倾向,教师教育课程应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紧密结合;引导未来教师积极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立足真实的教育情境,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帮助教师通过合作与反思解决实践问题,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

我们认为,除了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整外,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还在于必须大力更新教师培养的教与学的方法。长期延续的重知识体系、重传授和记忆与纸质考评为主的学习方式,应当转向更多采用问题为本的学习,转向参与式、研究性学习,更多地进行真实情景学习。如果我们仍然以灌输与记忆学习、应试性学习为主,缺乏问题意识,缺乏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善于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那么,在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校,他们将无法胜任工作。为此,师范院校需要在质和量两方面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特色,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实施以全面承担教师岗位职责为本质特征的教育实习,大幅度延长教育实践时间,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和强度,以培养师范生作为一个“完整教师”的责任心和执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挥师范生主观能动性,使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共同发挥作用

为了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同时帮助农村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众多师范院校将实习放在了农村,命名为实习支教。农村地区实习支教,一方面的确使得师范生获得了较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部分教师短缺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地区教学质量相对较弱,缺少优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实习有可能沦为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再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如果再无心于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则有可能使得本已薄弱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师范院校应根据农村地区的这一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对实习支教生的岗前培养工作,精选内容,优化方案,提高实效,使其实习支教前基本具备合格教师的标准,做到有备而来,避免带病上岗,使实习支教大学生到基层后能很快站稳讲台,独当一面。一方面减轻基层学校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保障实习教学质量,特别是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就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出发,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也就是在现有第七或第八学期一学期农村实习支教工作基础上,在第三学期设置一周的教育见习,第五学期设置两周的教育研习。充分利用首府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这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富见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同时,明确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考核评价标准,规范和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与一个学期的实习支教配套实施,切实提高其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及专业能力。

表1 见习、研习、研习各自目的、内容、角色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以“实践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教育”理论为切入点,遵循“认识—体验—理解—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强化实践环节,方案在保障一学期的农村实习支教的同时,研究增设专业学习之初的教育见习、学习之中的教育研习。教育见习一般放在第三学期,时间为一周,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为主,主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教育研习一般放在第五学期,时间为两周为宜,主要以体验、理解为主,主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教育实习一般放在第七或第八学期,时间一般为一学期左右,主要通过实际演练和操作等方式,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扮演实践者的角色。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的需要。而自由、自觉、自主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研究表明:人所具有的主体的“势”或“潜能”,具有内化和外化双向互动的功能。外化即人有做事、创造或活动的需求,不断地将自己的主体性外化为一定形式的文化,以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自己的主体地位。另外,人又将所创造的文化内化为人的身心结构,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就是在文化的内化和外化的统一过程中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缺乏主体的活动,就没有主体的发展。

三、规范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性质、目标与内容

建立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其各自的性质和定位,发挥教育见习、研习、实习支教的各自作用,是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核心。一周左右的教育见习,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班级、学校基本活动为主,把握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程序、基本方法。教育研习主要通过尝试、访谈、跟踪等方式,对小学教育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两周的教育研习主要通过体验、尝试、访谈、调研等方式,在见习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对相关问题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具备基本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以获得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各科专业知识、技能作用于实际中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以形成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和锻炼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农村教师相对短缺,一学期的实习支教可以使得大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完善和提高。

在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过程中,不仅注意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应该关注三者之间的区别。使见习、研习、实习内容明确、目标具体、方法多样、途径畅通、计划落实,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要求明确,评价科学,标准一致,全员参与,全程可控。切实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形成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评价考核,使职业能力的学习科学化、规范化。发挥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的各自作用,缩短与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的距离,尽快适应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需要。

“参与是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既包括个体行为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中是否在场,又包括是否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还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卷入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1]个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个体成为群体活动中的一员,对群体活动施加影响并受其影响。“参与式”强调的是体验,它通过双向及多向互动、交流的方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发展一定的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相比,它的优势首先表现在能够形成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从而培训学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它可以将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交流充分展现出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在反思、构建中形成新的知识、新的能力。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必不可少,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所以学习不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输入、存储和提取,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学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可以区分出教育情境、教育关系和教育行动。教育情境是那些构成教育行动的场所,是使成人和儿童间体验成为可能的环境和条件。而教育情境又是成人与孩子间特殊情感的教育关系构成,在这样的情境中,成人和孩子都为情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的行动是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体验。成人和孩子积极主动地带有意向性地投入到这种体验中。通过这种体验,一种特殊的影响力从成人注入孩子身上”。[2]教师和学生既是情境的创造者,又是情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他们与有意义的文字符号、有影响力的人际氛围、有感染力的物质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教育情境。

四、教育见习、研习研究理论依据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学生开发生成,由学科内容走向学习经验的时候,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一种“体验课程”。因此,教师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因为教学过程与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习,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有人将实践者的知识分成技术性和实践性知识。前者可以命题形式存在,可为人习得应用;后者包含知性、概念、价值观、态度等,只存在于使用过程中,只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舒尔曼则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判断,即教育机智。这种判断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领悟和内省获得。所有这些研究都支持实地经历和经验学习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智慧攀登的第一阶梯。”[3]同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教学信息和产生灵感的巨大源泉,互动参与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即兴创造,如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提问、质疑、讨论、答辩等。它要求参与者不仅在行动上有外现的行为体现,而且强调在认知的情感态度中有内在的融入。它遵循“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尊重多元,形式多样”、“利用已有,主动构建”、“重视过程,促成转变”的原则。以此实现信息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智慧的共振。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而且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人跟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师范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理论,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跟中小学生相比,已经成熟,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又包括态度的转变,我们在强调教师为社会发展承担义务的同时,也要努力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

注释:

[1]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1(7):12.

[2]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1:95.

[3]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M].育科学出版社,1984:49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郑金洲.走向“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1(6)

[3]陈永明.主要国家教师进修的比较及启示[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4]管培俊.积极推进实习支教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农村教育水平[J].人民教育,2006(15、16).

上一篇:“读者反应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下一篇: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