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考“医者,易也”之首倡者兼论其意义

时间:2022-07-23 02:54:57

摘要:“医者,易也”之“易”,一般指《易经》之“易”而言。笔者经过考究,认为“医者,易也”一语非为有些人误以为出自孙思邈、张介宾、王三才等,而是由吴鞠通首次明确提出的。医易关系实为哲学之于医学的反思关系。我们应对医学本身加以反思,利用以《易经》为源头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内涵宏富深厚的思想资源,创建发展出一门承前启后、面向未来的“理论中医学”学科,才是“医者,易也”真正的当下践履。

关键词:易;《易经》;中医学;医学;哲学;吴鞠通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2-0005-03

Abstract: “Yi Zhe Yi Y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Yi refers to Yi Jing. Though check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aning of Yi was not proposed by SUN Si-miao, ZHANG Jie-bin, or WANG San-cai, while WU Ju-tong was the one who proposed it. The relation between medicine and Yi Jing is th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medicine. People should rethink medicine profoundly, make use of the abundant though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takes Yi Jing as the source, and create a discipline of Theoretical TCM which inherits the past and forges ahead into the future. This is the true practice of “Yi Zhe Yi Ye”.

Key words: Yi; Yi Jing; TCM; medicine; philosophy; WU Ju-tong

“医者,易也”其中的“易”,一般指《易经》之“易”而言。关于“医”与“易”之间关系的论述,首出《千金》,滥觞于金元,大倡于明清,近来更成为显学。可“医者,易也”一语之出处,似尚疏于考证,而其现实意义也有发挥未竟之处,笔者不揣浅鄙,试分述如次。

1 “医者,易也”一语非孙思邈、张介宾、王三才等提出

“医者,易也”之说在以论医易为主题的专著中也多囫囵引用,鲜有注明其原始出处的。而有些论及其来源出处的,又不免错误百出,不一而足。

如有人谓,“孙思邈提出的‘医者,易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明・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也指出:‘医者,易也,其术不尽于药石’……明代王三才在《医便》中进一步指出:‘对症施药,权而用之。毋胶柱而鼓瑟,始可以言医矣。故曰:医者,易也’”[1]。但检所引之书,则大不尽然。其中《千金要方》虽有“欲为大医,必须谙……周易六壬……”一语[2]15,510,805,被张介宾后来总结为“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3]。但孙氏二书中实无“医者,易也”一语。“善于用意”一句,出自《千金翼方》,但本为“医者,意也”云云,而非“易也”[2]805。同此考《推蓬寤语》中也如是,是“意也”而非“易也”[4]。引文不核实原著,摇笔即来,亦何其易也!但引《医便》文似不误,当出自珍本医书集成版《医便・卷二・春月诸症治例》[5],是否王三才即作其始俑者呢?犹有疑异。考《吴中医集》版《医便初集》(即《医便》同书异名),则此段文字独无“故曰:医者,易也”字样[6]。据点校说明,此书以“明万历三十年刊本的复影本”为底本。而另有学者考证,“万历三十年(1602年)吴秀本(2卷)得自沈与龄,若沈确为原辑者,则此本即真正之初刊本”[7]。当然文字应以初版书为准。另就文义而言,窃谓,此处“医者,易也”之“易”甚至可能为“意”字之误。曰权,曰无胶柱,虽也可勉强与《易经》之变易相联系,但不如“意”字更为贴切。“易”“意”同音,有相错乱之可能,如敦煌文中有“意”错为同音之“与”而“与”又错于同音之“易”的例子[8]。而上面今人两处讹“意”为“易”。因此这个“易”很可能是“意”误植。而退一步而言,即便是易字,古书无书名号,在此也可只以“灵活变化”之“易”诠释,故不必即是《易经》之《易》,因书中上下文未有明显与《易经》相关之内容。

2 吴鞠通首次明确提出“易”实指《易经》

陋意“医者,易也”这一命题,虽其意思发于张景岳之“医易义”,但这一具体的表达式真正出现应不早于清中期,因为从此时起才渐多被人引用。

首先明确提出者,大概非吴瑭(1758-1836年)莫属。吴鞠通之《医医病书》明确指出,“古云:医者,意也。不通之至。医岂可以意而为之哉?凡有巧思者,也,非意也。按《周礼》医为酱属,取其由蒸变而成之物,而又能蒸变人之脾胃也。医士之名医,取其自能蒸变而成学术,自能蒸变人之疾病由痛苦而平和。余益之以一言曰:医者,易也。有不易之定理,在交易之变通,有变易之化工”[9]。而可能在写此书之前,其于章虚谷《医门棒喝》批注中就已曾提到,“参易理以谈医理,当举其精要立言,今娓娓而谈,文繁词费,恐阅者读不终篇,奈何?故予仅以数言蔽之曰:医者易也,有不易之定理,有交易之通变,有变易之化工,此即医本于易之要义也,若欲籍太极五行之玄理,推广其义,必要从病理上切实发挥,始可收治病之功,敢以此意质之”[10]。此可谓得意话再说一遍。从其2处反复言及“不易”“交易”“变易”,可见其所谓“易”有三义,即郑玄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11],“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有相对应的关系。而又曰“参易理”“医本于易”,则吴之所谓“医者易也”之“易”必《易经》之“易”无疑。而细谙吴氏2处之用词语气,从一曰“予仅以数言蔽之”,再曰“余益之以一言”来看,大有伐山取铜之自得,而无怵人先我之犹疑,鞠通当是未见有早出于已者。则“医者,易也”之说,或即吴之首倡,前于吴者似无可确考。笔者读书无多,不敢坚信笃定,还望医史文献专家有以订正。

3 医易关系实为哲学之于医学的反思关系

关于医易关系之意义,古人不乏陈言,今人犹多新论。以其因应“国学热”而犹成为一段时间以来之显学。文章稠叠,专著琳琅,似已无置喙处。势虽如此,但也不妨人有曝背食芹之乐。“医者,易也”,以易界说医,千言万语,一以蔽之,即强调哲学之于医学关系之密切。以古论之,东西方皆持此说。今人有一叶之障,于此方生隔膜,这才费了不少人的唇舌。要知,二者皆是“人学”。医学(human medicine)为“人学”无庸赘言,哲学是“人学”,特别是在当代哲学界,也是多数人的共识。如“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哲学与人学的关系,不在于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而在于哲学就是人学”。更进一解,“哲学又确非一般的人学”。由于“从思维方法上看,反思性是哲学区别于各门实证性的人学和其他各门人文学科的根本特征”[12],然而“任何哲学理论、哲学研究都绕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而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本上是为了研究人本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一种反思的人学”[13]。恰是在“反思”这个意义上,体现了哲学之于医学的重要性,也即“易”之于中医的重要性。哲学中专于反思医学的部分,现已有学科,即以医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医学”或“医学哲学”。其实在中医发展史中也已略展其绪,如《医医病书》《医门棒喝》《医医医》《医医十病》《医医琐言》《医医小草》等书已具有这样的意义。但作为一独立之学科,在我中医还有待加强建设。

明了哲学之于医学的反思的关系,则可与言,“易”固然是《周易》之“易”,但不可拘于《易》之文本一隅。宋人陈言论“君火”之语在此可以断章为,“医者苟不明此,皆堕于术数伎艺,与夫瞽史之用易,拘拘于卜筮休咎之中。吾见其大蔽圣人之道,未闻有益于天下后世也”[14]。上述吴鞠通之批语“从病理上切实发挥”云云,则从硬币的另一侧道明了问题的关键。即一方面要回答有关中医学的各种普遍性、一般性问题,不宜纠缠于一爻一卦;另一方面又不可谈玄入空,与中医临床了无交涉。知此则关于医易研究的价值与方法之争议可休;若再明了不但有“已画之易”更有“未画之易”,则“同源”“相通”与否等论辩[15],亦可止矣。

4 “医者,易也”的难易之析

对“医者,易也”也见有人提出过异议,如“世之人曰:医者意也,意为之者也。又曰:医者,易也,至便至易之事也。此不特门外汉之言,实病医而误尽苍生之言,不知医之为言,易也,精微广大有如易道,诚合古今中外事业学问,无有难于此者”[16]。其虽欲针砭时弊,但于易学似尚未真知。如前所谓易有三义:易简,变易,不易。“至便至易”正可当简易之易。孟河医家费伯雄论医即“戒偏戒杂”而主常主简,其谓“医者持简,始能驭繁”[17]。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或亦有取于此,故徐又庶序谓“‘易’之至也”[18]。然“谈何容易”,王好古著《此事难知》偏就拈出一个“难”字,确又道着理之另一端。清代袁枚在其《续诗品・知难》中即用《史记・仓公列传》典,谓“知脉难医”。故难易须合观,知其难,拾芥子如搬泰山,所谓“战战兢兢”;视之易,治大国如烹小鲜,所谓“举重若轻”。而首先提出此命题的吴塘即同时强调了“有不易之定理,在交易之变通,有变易之化工”,虽未提“简易”,但已揭示观象玩辞理有多端,似早有恐人不解全体、胶柱偏执的先见之明了。

5 小结

“医者,易也”很可能是吴鞠通首先在其《医医病书》中正式提出的。而此书恰是以医学本身作为“问题”而加以反思的论著,笔者认为这方是“医者,易也”最具现实意义的地方。以一爻一卦之象数义理与中医理论相比配附会,还只是小乘法,仅得辟支果,落了第二义。利用以《易》为源头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内涵宏富深厚的思想资源,创建发展出一门承前启后、面向未来的“理论中医学”,才是“医者,易也”真正的当下践履,也才能使其在现代语境下,达成更高意义层面上的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 于智敏.智说中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62.

[2] 孙思邈.千金方[M].刘清国,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3] 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76.

[4] 李豫亨.推篷寤语[M]//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18.

[5] 王三才.医便[M]//裘庆元.珍本医书集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455.

[6] 《吴中医集》编写组.吴中医集:临证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5.

[7] 陈大为,韩云.《医便》考略[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3): 214-215.

[8] 李正宇.敦煌方音止遇二摄混同及其校勘学意义[J].敦煌研究, 1986(4):47-55.

[9] 李刘坤.吴鞠通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73.

[10] 章楠.t门棒喝:初集・医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38.

[11] 刘玉建.《周易正义》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5:88.

[12] 汪信砚.人学与哲学的关系辨正[J].哲学动态,2002(6):2-6.

[13] 鲁本录.哲学是一种反思的人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7-29.

[14]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63.

[15] 张其成.“医易”问题大论争[J].家庭中医药,1993(1):42-43.

[16] 孟今氏.医医医[M]//裘庆元.三三医书:第二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34.

[17] 钱远铭.经史百家医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112.

[18] 林慧光.陈修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36.

(收稿日期:2016-10-27)

(修回日期:2016-12-14;编辑:魏民)

上一篇:新疆·哈密国际奇石文化城首届奇石文化精品展邀... 下一篇: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中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