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扇不同立地类型造林技术

时间:2022-07-23 02:32:05

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扇不同立地类型造林技术

摘要 对贺兰山东麓3种主要立地类型,针对性地推荐了主要的造林树种,描述了具体的造林技术及管护方法,以期为干旱荒漠区造林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立地类型;造林技术;贺兰山东麓;洪积扇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199-01

贺兰山位于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处于内蒙古、华北、青藏高原三大植物区系交汇处,物种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贺兰山东麓指银川冲积平原与贺兰山脚之间狭长的洪积扇地带,北起石嘴山市落石滩,南至中宁县渠口堡火车站附近,长200 km,东西宽5~30 km[1]。贺兰山东麓是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的活跃区域,该区域干旱少雨,造林成活率低。但由于区域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贺兰山东麓的工矿企业、城镇及居民点、道路周边需要营造防护林和生态景观林,以改善生态环境。

贺兰山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季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时间漫长可达5个月之久,天气多晴朗、干燥和严寒,盛行西北风。同时贺兰山也处于夏季季风影响的边缘区,季风降水量很小。贺兰山东麓年降雨量180~250 mm,全年降水量的60%~80%集中在6—8月,水面蒸发量洪积扇为1 000~1 200 mm。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主要是由山洪冲击而形成的缓坡地。冲击扇主要土壤类型有灰钙土或栗钙土,部分地区分布有沙土和石砾。灰钙土是荒漠草原气候带的一类地带性土壤土层较薄,一般为20~40 cm,厚者可达50~60 cm,侵蚀严重的汝箕沟以北地区厚度仅为10 cm左右。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含水量少,有紧实的钙积层。缓坡及接近上部林缘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依据贺兰山东麓土壤、植被和地貌类型,可以把贺兰山东麓立地类型划分为砂土质洪积扇立地类型、灰钙土洪积扇立地类型和山洪侵蚀沟壑立地类型。在森林管理方面主要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进行植被和生态的恢复,但在道路、居民点及一些生态敏感区需营造防护林和生态景观林。不同立地类型由于立地条件的差异,造林技术也略有差异。

1 沙土质洪积扇立地造林

该类型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东麓中北部地区,土壤以砂质土为主,有些地区有石砾覆盖,立地条件差。该区主要通过封禁保护恢复植被。然而,在道路、居民点、工矿企业及旅游景点仍需要营造道路防护林。

该立地的道路防护林造林树种主要以新疆杨、刺槐、国槐、臭椿、沙枣、旱柳等为主。春季随整地随栽植,选用一至二年生良种壮苗植苗造林,株行距3 m×4 m,穴状整地,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应略大于苗木根系。萌发力强的树种如新疆杨、刺槐、旱柳可高截干后造林,一般用三至四年生的粗壮枝干,截去树冠部分后造林可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损失[2]。栽植时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深浅要适当,填土1/2后提苗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虚土。定植后及时灌水。

2 灰钙土洪积扇立地造林

灰钙土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南部区域,土壤以灰钙土为主,部分地区有大量石砾覆盖,该立地类型主要营造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林造林树种以柠条、毛条、沙棘、酸枣、油松、樟子松、刺槐等为主,道路防护林造林以新疆杨、刺槐、国槐为主。乔木株行距4 m×4 m,灌木株行距2 m×3 m。春季随整地随栽植,穴状整地,定植穴根据林木根系大小确定。特殊立地条件如石砾较多区域、盐碱化较重区域宜采用降解塑料膜垫底、降解营养袋(袋高45 cm,直径40 cm)造林[3],该方式造林成活率较高。栽植时将袋的两侧各捅1个直径为1 cm的孔,然后放入坑中,再放入营养袋苗埋土,栽后及时浇水。

3 山洪侵蚀沟壑立地造林

山洪侵蚀沟壑立地类型多见于北部地区,主要是山洪冲刷形成的沟壑地形,土壤以灰钙土为主、部分地区有风沙土,该立地主要营造水土保持林。造林树种以柽柳、刺槐、沙枣为主。春季随整地随栽植,选用一至二年生良种壮苗植苗造林,株行距3 m×4 m,穴状整地,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应略大于苗木根系。新疆杨和刺槐也可采用截干后栽植,将苗木截去地上大部分枝干后栽植,这样可以减少地上部分在成活发芽过程中的水分蒸腾,使水分、养分集中在根系和近地面的2~3个芽上,有利于苗木成活生长[2]。定植后浇定根水。

4 造林后抚育管理

由于气候干旱,天然水降水几乎不可利用,因此造林后灌溉极其重要。造林后每月至少灌水2次,每株灌水0.4~0.8 m3,5—10月不间断灌溉,在高温干旱时要适当增加灌水量和灌水次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滴灌,滴灌能够节水82.8%[4],是一种高效的灌溉方式。造林2年后,可减少灌水次数。同时也要加强病虫害防治,有条件的地方可适时松土除草。

5 参考文献

[1] 兰泽松,崔永庆,戈敢,等.宁夏贺兰山东麓中段开发利用现况及环境保护与建设对策调查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4(2):19-21.

[2] 李超.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0(11):26-29.

[3] 周海燕,王振章,吴雪燕,等.豫北石质干旱地区造林技术试验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3,23(4):3.

[4] 张玉斌,王惠萍,高泽武,等.干旱荒漠区抗旱节水造林技术应用效果探析[J].防护林科技,2004(1):118-119.

上一篇:林业育苗现状及容器育苗技术 下一篇:华北地区悬铃木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