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时间:2022-07-23 02:02:47

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应对未来社会中坚的青年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使其对生我养我的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如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笔者认为民族精神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现浩然正气,追求高远的理想人格;二是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命运跟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而民族精神的培育又是通过两个传统来体现的,一个是历史的传统,另一个是文化的传统。民族精神的根源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正是这些文化,让民族精神不断的延续发展,被后人所传承。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分析

现在的大学生民族精神总的来说是比较缺乏的。有些青年,只想着有个好家庭,有份好工作,能给子女们留下点什么。或者读完大学,出国读博士,顶多要做个科学家,拿个诺贝尔奖。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只考虑着个人有发展、个人有成就,而忘了应该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据调查,他们中间对中国历史典故、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不喜欢或了解甚少的人还占有一定的比率。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当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相关的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而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地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不受重视,历史教材僵硬刻板,教师教学手段陈旧,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认识停留于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实和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此外,不光是在中学,高校历史教育也是举步维艰。相当数量的高校历史专业所招收的新生基本上是从其他专业调节而来的,学生们往往不安心专业学习。在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许多的历史系却缩小招生规模,还有不少大学将历史系改成旅游管理学系或开设其他专业,以图生存。历史专业本身尚且如此,又靠什么力量来号召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加强历史文化修养呢?

2.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体,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严重影响了大众对真实的历史文化的认知。相反,在其他方面,如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很容易欠缺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3.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从调查显示来看,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是日益渴求张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文化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二、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们现在提倡民族精神,不能简单地讲要提倡这,要提倡那。最基础的工作是要学习古代的文化,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是三个方面的东西。最基础的是传统文化,再就是中国的历史,还要加上当代的现实。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历史和文化相结合。

民族精神是抽象的。一方面它是以古代文化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是历代以来不断发展的人生价值观的体现,这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是以来的两代人,基本上没有受到传统基础文化的教育。究竟民族精神有哪些东西,没有读过书,历史也没怎么学习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倡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要从根本上做起,要让大学生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重新学习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们的历史。要读一些书,比如《论语》、《孟子》等等。当然,不只是儒家的东西,《老子》、《庄子》都可以读。这些都是基础,没有这些基础的文化,连文天祥都不知道,苏武也没听说过,说岳飞是愚忠,怎么能够了解民族精神?要认真的读几篇东西,像《正气歌》、《满江红》。不光读,同时也了解他们发生的历史背景,从历史中去领会历史人物所体现的精神。

同时,当代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要多学习。因为民族精神总是在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教育应该从具体入手,我们不能只高唱爱国主义,它们也要有自己的体现。我们的学习就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21世纪以来,这种情况在变化,从上到下都在变。十六大以来中央的几次重大报告中都在说传承传统的问题,包括培养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等,教育部也编了一些书,修改了一部分教材。老百姓现在也在自发地读经,读史。去看书店的排行榜就可以知道,凡是通俗的、适合大家阅读的、谈传统文化的书往往都可以上排行榜。这些反映了这段时间,从上到下都开始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状态中走出来了,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觉醒的时代,这也是一种思想的解放。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文化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兴过去的文化,而是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或者把传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高度。

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的途径

1.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首先应加快传统文化及历史教材编写改革,增加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的内容,尽量呈现生动的史实,使之更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和时代要求。其次,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实物材料,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并改革考试方式,使之与历史文化教育的育人目的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并对有关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行、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重视学校教育系统与社会教育系统之间的合作,推动历史文化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2.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以制度形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加以重视有助于增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师生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感,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以考虑成立通识教育中心等,扶持人文学科类的科研及学科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增加课时量,并在学分制中加大人文学科学分的比例。此外,还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更多阵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3.大学生应学会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单纯的技术型、经济型人才已经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文明的前进呼吁更多不仅具有专项技能,同时更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不仅仅是会闹笑话和犯简单的错误,甚至于对国家的荣誉及形象也会带来损失。可是在我们身边还有年轻人说我们国家的首都是天安门,还有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的“精英”说错了我国古代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在大学校园里还有众多才子不清楚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他们统一的借口是:“对不起,我不是学文科的”……这样的人才绝对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只会给自己、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羞耻。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办公室)

上一篇:注重方法 发展能力 下一篇:涉外劳动雇佣合同法律适用的法社会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