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悲剧文本, 演绎课堂的“悲喜交集”

时间:2022-07-23 12:29:08

珍视悲剧文本, 演绎课堂的“悲喜交集”

摘 要: 现在的语文教学缺乏对文本悲剧美感的珍视,使原本就阅读能力尚浅的学生更无法真正感受到悲剧文本那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师需要用真性情赏析悲剧文本,为语文课堂创设良好的悲剧氛围,让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深刻感悟悲剧的真正魅力,从而化“悲”为“喜”,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悲剧文本 “悲喜交集”

前不久听一位语文教师执教杜甫的《石壕吏》,因为是公开课,这位老师在提问过程中,总是笑容满面地,甚至还出现全班哄笑的场面。例如他在分析到“老翁逾墙走”时,表情轻松地解释:“一个老头都能翻过墙去可见事态之紧急。”甚至还做了一个翻墙的手势加以配合,结果引得底下的学生一阵哄笑。这难道真是教授《石壕吏》这篇课文所需要的课堂气氛吗?像这样具有“时代感”,又充满“苦难”的文章,在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也有不少,如《老王》、《雷电颂》、《我的第一本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那么老师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一、语文课堂,需要“悲氛”

在教授这样的文本时,老师即使不能演绎文本中的苦难人物,也应该是一个苦难故事的忠实诉说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悲剧文本有深刻的感悟,而且要把所激发起的真性情感染给学生。以情育情,才能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情感教学,已是老生常谈了,可在课堂上我们却不难看到老师的“虚情假意”对课堂气氛的影响。例如《石壕吏》中“逾”字确实值得赏析,可在全班哄笑的氛围中怎能让学生对当时的处境有深刻的体会呢?一个“逾”字承载了老翁甚至全家多少的无奈。当听到有吏夜捉人时,老翁与老妇是在多么紧迫的时间内做出的生死抉择,因为家中已无男人。在接连遭遇着亲人的离世与困苦的生活下,老翁是经过内心挣扎而逾墙逃跑的,他是无奈地逃跑。这对不谙世事的初中生来说,一时之间是难以感受到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正确的引导,而绝非这般轻松的讲解。老师的快人快语又怎能与杜甫的沉郁顿挫相配合,因此为悲剧文本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极其重要的,这个情境不是虚设的,而是老师的真性情。这位老师很懂得创设课堂情境,但忘了自己都没能被文本真正感动,又怎能感动学生。

二、文本细节,“悲”从中来

作者在创作悲剧文本时,他的悲剧情感是贯穿始终的,文中的很多的地方都会自然或不自然地流露出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寻多感,激起他们的解读兴趣,于细微处加深对悲剧的理解与感悟。如《我的第一本书》中,镶嵌着作者对父亲、友谊及童年的种种回忆,这一点学生都能解读到。但对于苦难生活的思考是很多学生不能深刻领会的。而这篇文章正因为有对苦难人生的思考才显得它厚重。这一点其实在文中很多细节之处可以读出。例如第一段中:“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为什么“很难笑起来呢”?如果只是对童年父亲与伙伴的回忆,应该是极其美好,可见童年生活的“没有幽默”,在作者眼中是很深刻的。并且它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是不是在告诉我们苦难是文章要表现的主旋律呢?文本中间还有很不起眼的一句:“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这虽然只是一句总结性的话,但这“一生”与“唯一”难道还不构成一个从小爱书者最致命的伤疤吗?这就是苦难,这种平静地诉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哀思。同样文本最后作者用极其平淡的语言交代了二黄毛和元贞的人生结局,“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儿死”,是,那不是傻,那是实诚,虽然这里作者没有详细讲二黄毛事怎样在战场上保家卫国的,但我们似乎全能感受到二黄毛是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中永不退缩,这在告诉所有人我们是可以面对苦难的,只要坚持。对当年辍学又成绩优秀的元贞作者,写道:“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句话同样耐人寻味,让人感叹人在苦难岁月中卑微脆弱如草芥一般,或是与二黄毛相比元贞的不抗争让一切理想化为乌有等,都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这才使作者最后说的那句:“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读了这几十年的诗。”更显深刻。两个枉读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生命悲剧的反思。这样的悲剧细节,在文中能找出很多,为什么不试着多给学生点时间,让他们读一读、品一品、感一感呢?不仅会对文中的悲剧意识有深刻的感悟,同时也切实做到了文本的深度解读。

三、化“悲”为“喜”,善莫大焉

悲剧的美在于内涵,在于不愿发生却无法阻挡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时揪人心魄下的无可奈何,美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读者本身,在于悲剧激发出的情感力量表现出来的思维,这既有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又有千方百计在自我的思维中避免悲剧的产生,这种在道德和情感上的双重希望才是美的所在。所以悲剧文本的存在意义是要告诫更多的人,我们要努力将现实中的不如意“化悲为喜”。课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中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悲剧文本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观照“自我”,这对于改善、协调自我生命、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提升,将会是一个“质”的飞跃,通过悲剧文本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飞跃。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写道:“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重重的感叹号是在告诫、呼吁所有的人保护环境。虽然学生有所感悟,但毕竟罗布泊和青海湖离学生很远,他们未必能真正领会作者的苦心。文中最后说:“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我们不妨让学生想一想,你身边有哪些因人的介入而面目全非的地方,而你又能实实在在做些什么,能给这个社会建议点什么,即使这些点子未必真能派上用场,但对学生参与社会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意义。再如诗歌《过零丁洋》,现在的我们也许暂时还不需要像文天祥那样为国家视死如归,但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仍具有震撼的现实意义。悲剧并不一定就只展现悲惨人生,它更体现的是人性的不屈与伟大,文天祥是心甘情愿地选择这样悲剧地结束的,在“丹心”面前,生命显得无比渺小。教师是不是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是值得你去以生命为代价付出的。比如亲情、正义、良知等,这会让学生更骄傲自己的存在,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站在一个更高的思维起点来认识自己和身边的世界。

上一篇:圆锥曲线的易错类型题剖析 下一篇:构建多彩课堂,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