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心电图表现室性早搏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7-22 11:46:34

100例心电图表现室性早搏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索室性早搏的形态,有助于室性早搏病理性和生理性之鉴别诊断。方法 将有室性早搏50例作为健康组,有器质性心脏病并有室性早搏50例作为对照组,对这100例心电图有室性早搏进行分析。结果 室早QRS波的电压、时间、ST段压低程度、Q-T间期长短等 都有助于区别病理性室早和生理性室早。结论 室早QRS波电压低,以II、AVR、AVF、和V1导联较为敏感;QRS波时间延长≥0.16 s,有确诊意义;ST段随T波偏移,程度越大,意义越大,≥0.3 mV具有诊断意义;T波电压在肢体导联降低,以II、III、AVL导联意义较大,胸导联增高,以V5最显著;Q-T间期病理性室早长于生理性室早,具有一定诊断意义。

关键词:室性早搏;QRS波形态;ST段;T波

清空内容室性早搏(以下简称室早),可见于各类心脏病患者(以下简称病例组),亦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以下称健康组)。为探索器质性室早形态,有助于室早的病理性和生理性之鉴别诊断,我们对50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50例无器质性患者所发生的室早心电图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100例室早病人中,经询问病史、体检、X线、化验、心动图、平板运动试验、心向量图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但有室早者计50例作为健康组,其中年龄20~75岁,>50岁占8%。诊断为器质性心脏并有室早者50例作为病例组(高冠心32例,先心、风心4例,肺心、心肌病各5例),其中伴有心衰者17例。年龄13~72岁,>50岁占30%。两组病例均为未使用洋地黄和心律失常药物前描计。

1.2方法 本文不从传统的判别室早性质的方法触发,如以多发多源、连发、呈联律的室早、室早后窦性T波改变、RonT或RonP和运动对室早的影响等来判断病理室早,而着重以室早之形态来进行判断。两组病例分别测量常规九个导联(I、II、III、AVR、AVL、AVF、V1、V3、V5、)室早QRS电压和时间、ST段偏移、T波电压和时间、Q-T间期和联律间期,将绝对值分别对照比较。

2结果

2.1室早QRS电压的测量结果,见表1。除I、AVL和V3、V5导联外,病理组均低于健康组,两组在各导联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和极显著差异。

2.2室早QRS时间 在健康组37例中,QRS时间≤0.12 s 35例,QRS时间=0.14 s 2例。病理组50例中时间≤0.12 s 28例,QRS时间=0.14 s 11例,>0.16 s 11例,经统计学处理χ2=6.40,P

2.3室性早搏T波电压及时间 病理组T波电压除II、III、AVL导联低于健康组外,余导联电压均高于健康组,两组比较P值

2.4 ST段偏移 两组比较,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健康组ST段随T波偏移0.1~0.2 mV者多于病例组,χ2=5.78,P

2.5 Q-T间期 两组对比,见表5。两组窦性心律之Q-T间期无差异,(P>0.05)。而室早Q-T间期则有显著差异。室早Q-T间期>0.42 s者在病理组多见 (3/4),有助于诊断病理性室早。室早Q-T间期与同导联窦性心律Q-T间期关系如下。

2.5.1健康组50例中,窦性心律 Q-T间期与室早Q-T间期相等28例,占56%,室早长于窦性心律Q-T间期0.02 s的15例,占30%。>0.04 s的6例,占12%。窦性心律Q-T间期长于室早Q-T间期1例,占2%。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2病例组50例中,窦性心律 Q-T间期与室早Q-T间期相等12例,占24%,室早长于窦性心律Q-T间期>0.04 s的35例,占70%,室早Q-T间期短于窦性心律Q-T间期3例,占6%(其中两例室速转室颤死亡),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

2.6联律间期 两组比较统计学处理除IIIAVF导联P>0.05)无显著差别外,余导联均有显著意义,见表6。

3结论

本文通过100例室早的QRS波电压和时间、ST段偏移、T波时间和电压、Q-T间期的时间测量,经统计学处理,病理性室早有如下临床心电图改变:①QRS波电压低,以II、AVR、AVF、和V1导联较为敏感。②QRS波时间延长≥0.16 s,有确诊意义,≥ 0.14 s有诊断意义。③ST段随T波偏移,程度越大,意义越大,≥0.3 mV具有诊断意义。④T波电压在肢体导联降低,以II、III、AVL导联意义较大,胸导联增高,以V5最显著。⑤T波时间延长在胸导联更为显著。⑥Q-T间期病理性室早长于生理性室早,在两组之室早和窦性心律Q-T间期差异显著。病理性室早之Q-T间期往往大于同导联窦性心律之Q-T间期0.04 s更多,具有一定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覃桂凤,张田田.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意义[P].文章编号,1008-0740(2007)16-01-0015-02.

[2]卢喜烈.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73

[3]蔡挺,胡爱芬.病理性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诊断指标的多元分析[J].宁波医学,2011,2(6):4-11.编辑/肖慧

上一篇:专题六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3) 下一篇: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