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三代陈来全墓塔有关问题探析

时间:2022-07-22 10:50:49

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三代陈来全墓塔有关问题探析

[摘要]金塔县小叉庙塔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处宗教遗迹。小叉庙塔塔主为道士陈来全,是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小叉庙塔产生和陈真人羽化时间大约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5~1763)。由此推断小叉庙遗址可能是清代早中期全真龙门派在肃州地区传播的一处重要遗迹,对研究全真龙门派在该地区的发展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塔县;小叉庙塔;陈来全;全真道;龙门派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39-04

小叉庙塔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古城乡上东沟村西,属金塔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叉庙遗址的组成部分。①其形制为土坯砌筑的喇嘛塔,相传塔内葬有道士陈牙机之躯,②应属道士墓塔。经查阅资料和现场核对发现,金塔县两次参与文物普查的同志对小叉庙塔题记砖存在误读。现撰此文,以期对甘肃河西全真道龙门派传播情况研究有所帮助。

一、小叉庙塔塔主为道士陈来全

有学者将此塔塔主定为陈牙机,依据是塔体上发现的两块题记砖或塔主牌位砖,砖上文字为“仙翁长来字通真执皇清遇恩师全城真人之仙迁。陕西省同州府学门徒王连城”。③经检对实物与照片,发现他们所录文字并不准确,“长”、“遇”、“迁”实为“派”、“羽”、“逝”的误录,所谓“牙机”可能为“来祝”二字,而且第一、二行中文字窜行混淆,第三行后六字缺录。

该砖为两块,磨光拼接,砖上文字为楷体阴文,共三行四十二字:“仙翁派来全字通真号来祝 皇清羽恩师陈真人之仙游 陕西同州府府学门徒王连城复城 姓名赵复明立。”首行十一字揭示塔主身份:属道教“仙翁派”,名为“来全”,字“通真”,号“来祝”。中行十一字稍大,表明塔主亡故,同时揭示了三点重要信息:一为清代人;二姓陈;三因是高道,故称“真人”。可知塔主为清代仙翁派道士,名陈来全,字通真,号来祝。第三行十八字略小,表明与道士有关的两人:一是门徒王连城(法名复城),二是赵复明,均为其弟子。

持上述观点的学者认为,塔主牌位砖中“羽恩师”即“遇恩师”,也就是说“羽”为“遇”的误写。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实际上,“羽”字是道教中常用且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字,有飞升成仙之意,唐宋以来诗文中习惯把道士称“羽流”、“羽衣”、“羽客”、“羽人”、“羽士”。道教著作也爱用“羽”字,以示与俗有别。如元至元十四年(1227),安西王授李道谦提点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兼领重阳万寿宫事令旨中说:“高真人(高道宽)率所属道众,修醮告天,屡获灵就,故尝赠以金冠锦服,于今五载。今已羽化,继传者必选其人。”④闵一得在《金盖心灯》中说:“昔我长春真君于元世祖时广行戒法,流演太上清静律宝,心心相印,祖祖相传,皆守静默而厌有为,单传秘受,不能广行,是以羽流道师鲜睹威仪,几不知玄门有戒矣。”⑤许多与道教、道士有关的金石文字或碑刻中使用“羽”字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最值得注意的是“羽化”一词,其意义较特殊,是专门用于称呼逝世道士的,如“乐天师(姜善信),年七十八羽化,其夜有青虹贯斗,后葬龙门山左麓”等。⑥词组“羽化恩师”、“羽化先师”也见于部分道徒为其师所立墓碑上,是清代龙门派道士墓碑题记中惯用的称呼方式。因此,笔者以为小叉庙塔塔主牌位砖“羽恩师”中间可能少了“化”字,应为“羽化恩师”。不过题记中“仙游”也是对道士弃世的另一说法。“羽恩师……仙游”与“恩师羽化”意义相同,故少了“化”字。

二、陈来全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

笔者认为陈来全为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有两个依据:一是小叉庙塔主道士陈来全采用塔葬方式,与清代甘肃全真道龙门派传人塔葬风气一致;二是陈来全的名字与全真龙门派传人字辈、命名法相符。

龙门派是全真道最主要最兴盛的一个支派,创于道教衰落的明清时期,承袭了全真教法。道教龙门派传人使用佛教塔葬方式,意在表明他们是兼修佛教,同时也是道教不断吸收佛教某些教义的结果。全国各地全真龙门派道观中普遍存在龙门派道士墓塔。作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北京白云观是明代以来道教全真教派的第一丛林,也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建筑。据1931年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考察,该观塔院内有住持、监院、律师的墓塔等。⑦陕西楼观台现存有道光四年(1824)龙门正宗第一十六代刘合衣钵塔铭,其中记载刘合为羽化律师张本悟(本名张寿山)建塔立碣、庐墓三载之事。⑧据笔者所知,目前甘肃也存在几处龙门派道士墓塔:其一,两当县张家乡太渠村天心道人塔;其二,榆中兴隆山新庄湾山顶的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刘一明及弟子冯阳贵、康阳全墓塔;其三,平凉崆峒山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杨永龄墓塔、第十九代传人雍元兴墓塔、第二十五代传人李信和塔(即映雪山人塔);其四,白银四龙镇剪金山刘道塔;其五,敦煌莫高窟龙门派第十九代传人王圆墓塔;其六,临夏万寿观右侧塔院中的道士塔群,其中有龙门派第十二代传人杨阳旭、杨阳克、王阳宏“三仙塔”等。本文探讨的金塔县小叉庙塔即为第七处,应是新发现的一处龙门派道士墓塔。

小叉庙塔题记砖所记陈真人有名、字、号,其名与清代全真龙门派传人“来”字辈命名法相符。龙门派在传承中,形成了传人命名的《百字谱》,即传人法名均按此谱中选定的字为辈分。关于全真道的宗谱,目前在甘肃所见最早的是白银市平川区福寿山石刻中的清雍正四年(1726)“太上混元宗派图”,全图后落款明标“雍正四年三月初三日给付巩昌府靖远卫人氏龙门派……发心弟子住持吴阳正号尘清”。该文书后列全真七宗立派概况中,首列丘真人一系是按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传承的,这就是全真龙门派的字辈。可惜的是,由于文字泐蚀脱落,图中全真七宗的字辈已不全。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中有完整的《龙门百字谱》,即“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住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⑨这一相当于偈语的百字诗句。按谱,第一代为“道”字辈,第二代为“德”字辈,依次类推,至第十三代即“来”字辈。由此可知“太上混元宗派图”正是龙门派字辈诗。以此分析小叉庙塔题记砖,陈来全当属“来”字辈,为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而其法徒王复城、赵复明当属“复”字辈第十四代传人。

综合前面的分析,小叉庙塔产生、龙门派真人陈来全羽化时间应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5~1763)。乾隆四十年(1775)纂成的《甘州府志》记载了全真道龙门派在河西传播的情况,其中提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道人易一元募建道德庵,{21}乾隆十一年(1746)道会司魏阳洞、于阳海建修甘州城紫阳宫,{22}易一元应属龙门派“一”字辈,魏阳洞、于阳海应属龙门派“阳”字辈。樊春光先生统计分析,西北地区龙门派平均传续年份每代约13.7年。{23}若以康熙五十三年(1714)有“一”字辈传人为基准,按樊先生的推断,经13.7年左右河西地区当有“阳”字辈传人,而“太上混元宗派图”后确有时任福寿山道观住持的吴阳正为证。从雍正四年(1726)再经13.7年即乾隆四年(1739)左右当有第十三代“来”字辈传人,复经13.7年即乾隆十八年(1753)左右当有第十四代“复”字辈传人。若以乾隆十一年(1746)有“阳”字辈传人为基准,经13.7年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左右当有“复”字辈传人。两种结果均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5~1763),间接证明小叉庙塔的产生、龙门派真人陈来全羽化时间应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5~1763)是可信的。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对金塔县小叉庙塔及其塔主可得出三个基本认识:第一,小叉庙塔塔主为道士陈来全;第二,陈来全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第三,小叉庙塔产生和陈真人羽化时间大约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5~1763)。

基于这三点认识,我们认为包括小叉庙塔在内的小叉庙遗址可能是清代早中期全真龙门派在肃州即今酒泉地区传播的一处重要遗迹。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其一,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酒泉地区尤其是敦煌全真龙门派的源流存在争议,以前仅知酒泉地区最早有“永”、“圆”、“明”、“至”、“信”、“崇”、“高”等字辈的龙门派传人。况且发现敦煌藏经洞的王圆早在酒泉时曾“以盛道人道行高洁,稽首受戒” {24}而成为龙门派传人。王圆的法徒赵明玉称其在莫高窟“积卅余年之功果,费廿多万之募资,佛像于焉庄严,洞宇于焉灿烂”,以此推理王圆大约是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至莫高窟的,而跟随盛道人并受戒当在光绪七年(1881)前后。盛道人大约是嘉庆至光绪间人,属“永”字辈第十八代,而小叉庙塔塔主陈来全为“来”字辈第十三代,其法嗣王复城、赵复明是“复”字辈第十四代,明显比盛道人早许多年。其二,王圆在酒泉时随盛道人受戒,表明酒泉存在龙门派律宗传戒活动,可能与陈来全一系有关。陈来全的门徒王复城原籍在陕西同州府,似乎表明师徒们来自陕西。如果陈来全师徒确来自陕西,则很可能受戒于在陕西陇州景福山传戒三次的第十二代律师袁清举,也就是说酒泉地区全真龙门派可能与龙门派律宗有渊源关系。因此,小叉庙塔、小叉庙遗址对研究全真龙门派在肃州即今酒泉地区的发展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注 释]

①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下),测绘出版社2011年版,第287页。

②桂发荣、王鸿国:《金塔史话・轶闻传说》,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③梁世林、陶玉乐:《金塔文物志》,金塔文物志编委会2009年版,第101~102页。

④{14}{21}{22}清・钟赓起纂:《甘州府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550页、第442页、第180~183页、第646页。

⑤清・闵一得:《金盖心灯》,《藏外道书》第31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

⑥清・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6,《藏外道书》第31册,巴蜀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页。

⑦日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中国道观志丛刊》,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2页。

⑧王忠信编:《楼观台道教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页。

⑨李养正:《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438页。

⑩张广保:《明代全真教的宗系分化与派字谱的形成》,赵卫东主编《全真道研究》第1辑,齐鲁书社2011年版,第213页。

{11}陈显远:《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12}张江涛:《华山碑石》,吴钢主编《陕西金石文献汇集》,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陈显远:《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196页;王忠信编:《楼观台道教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185页、第190~193页。

{13}樊春光:《西北道教史》卷6,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72页。

{15}{20}{23}樊春光:《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全真道主要宗派梳理》,赵卫东主编《全真道研究》第1辑,齐鲁书社2011年版,第219页、第223~226页。

{16}明・杨道宾:《李赤肚传》,见宋在衡辑《历代神仙通纪》第20册,第667~670页。

{17}明・伍守阳:《天仙正理真论增注》,《道外藏书》第5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782页。

{18}清・陈鼎:《留溪外传》卷17《心月道人传》,《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12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97~798页。

{19}清・彭定求:《南文稿》卷10《詹维阳律师塔铭》,《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246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75~776页。

{24}赵明玉撰:《太清宫大方丈道会司王师法真墓志》,见敦煌莫高窟现存的王圆塔。

上一篇:浅议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论赏识教育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