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依旧 第3期

时间:2022-07-22 10:01:38

“”结束不久,一位陌生的朋友给我来信,说他在电台里又听到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面对这熟悉而又久违了的旋律,他禁不住激动得泪流满面。那一刻,他所居住的那片老工房,几乎家家户户都打开收音机对准了同一千赫,他用“悲喜交并”来形容这一情景。那封信我一直保存至今。在文化沙漠里行走了十年,人们当时的那种心情不难理解,复出后的第一场演出,我何尝不是双泪长流。

《梁祝》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她也是敬爱的生前最喜爱的曲子之一。总理每次陪国宾到上海,总要点名让我去演奏《梁祝》。岁月如水呵,一晃43年过去了,但《梁祝》首演的场面却还历历在目。那是在1959年的5月,在上海的兰馨大戏院。那时的我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二年级的学生,18岁的幸运女孩。人们通过《梁祝》认识了我,我也因为《梁祝》而一举成名。在我此后的人生中写就了不少“第一”,诸如大学三年级时参加德国舒曼弦乐四重奏比赛得了第4名,这是我国弦乐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并获奖;诸如成立我国第一个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诸如1990年作为大陆第一个艺术家访问宝岛台湾,并和儿子李坚同台演出……但在所有的“第一”中,我最珍视的是首演《梁祝》,她使我为之奉献终生的小提琴由此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她给我带来了荣誉,创造了我的人生,我的所有欢乐和幸福都和她维系在一起。值得庆幸的是,我仍然保持着43年前的热情和激情。

曾有人问我平生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我回答说:“是我儿子。”这是一个做母亲的骄傲的回答,儿子李坚才是我最满意的作品。他16岁时便在法国玛格丽隆钢琴大赛上获奖,此后便一直旅居海外。11年前在台湾的“母子音乐会”成就了艺坛一段佳话,以后又有不少次母子同台献艺的演出。

在风光的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酸苦。儿子长年在海外,儿行千里母担忧,那种深长的思念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那时的电话费贵,信又太慢,看不到,抓不着,愁肠百转。每次通话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满腹的话最终总是浓缩成简单的叮嘱,往往挂了电话才想起该说的都没说。现在好了,我和儿子都是网民,我们时常在网上交谈,一谈老半天,却也花不了多少钱。英特网把上海和海外的距离缩短了。

也是因为思儿心切,郁闷难解,在儿子的提议下,家里养起了宠物。曾经有人问我有几个孩子?我说:“四个儿子。大儿子弹钢琴,二儿子抓老鼠,老三老四当保安。”那人惊诧莫名,一者是我怎么一点计划生育概念都没有,二者怎么四个儿子差距那么大。他不知道我在跟他开玩笑,所谓的老二豆豆是只波斯猫,老三丽丽是条博美犬,老四贝贝是条贵妃犬。渐次进门,家里从此果然少了冷寂,添了热闹。丈夫退休在家,也就成了宠物的专业保姆。丈夫先前是上海交响乐团的长笛手,我家在郊外,他一星期要去市区两天,教学生。星期天,他乘地铁到莘庄站,打个手机回来,我便开车去接他回家,手机一响,几个小家伙知道“爸爸”要回来了,便一阵撒欢跳跃。那一分情趣是无法形容的。

学开车是在59岁那年,因为60岁以后不让学了。有了车,主要还是为了教学活动方便些。从音乐学院毕业,我便留校当了教师。2001年,我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我很珍惜这个荣誉,这是对我41年执教生涯的肯定。随着年岁增大,我终将淡出舞台,而我的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已经在国内国际比赛中频频获奖。他们是我艺术生命的延续。

一个女性一生中会扮演多重角色,对我而言,无论演员、母亲还是教师,我都尽最大努力,争取做最出色的。生活厚爱了我,我将回报她更多。

(桑 陌/执笔)

上一篇:读者广场 第2期 下一篇:永远也走不进你的心